黃帝內經•素問第四十四•痿論•無壓力閱讀版


  黃帝問曰:五藏使人痿,何也。

  歧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

  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

  歧伯曰:肺者藏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藏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痺,傳為脈痿。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

  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痺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藏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帝曰:何以別之。

  歧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

  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

  肝熱者,色蒼而爪枯;

  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

  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

  歧伯曰:陽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閏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揔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柰何。

  歧伯曰: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

  帝曰:善。



【翻譯】

  ***[1]篇名痿論:痿證,是指肌膚枯萎,筋骨關節弛緩、痿弱不用的一類病證。也就是四肢委弱無力,舉動不能之意。本篇對痿躄、脈痿、肉痿、骨痿、筋痿的病因、病機、症狀、辯證及治療大法等進行了全面探討,是《黃帝內經》論述痿證的專篇,故名痿論。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以五臟與五體相合理論為立論基礎,論述了痿躄脈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因、病機,論證了“五臟使人痿”的基本觀點。

  二、提出了五種痿症的鑒別方法。

  三、論述了治痿獨取陽明的道理及其他治痿原則。

  ***[3]肺熱葉焦:形容肺葉受熱灼傷,津液損傷的一種病理狀態。

  ***[4]痿躄:音避,ㄅㄧˋ,bì。指四肢萎廢,不能行走,包括下文的各種痿病。

  ***[5]樞折挈:樞,指關節;折,指斷;挈:音妾ㄑㄧㄝˋ,qiè,提舉的意思;樞折挈,形容關節遲緩,不能做提舉活動,像是樞軸折斷不能活動的樣子。


  黃帝問道:五臟都能使人發生痿病,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回答說: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脈,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腎主全身骨髓。

  所以肺臟有熱,灼傷津液,則枯焦,皮毛也成虛弱、乾枯不潤的狀態,熱邪不去,則變生痿躃;

  心臟有熱,可使氣血上逆,氣血上逆就會引起在下的血脈空虛,血脈空虛就會變生脈痿,使關節如折而不能提舉,足脛弛緩而不能著地行路;

  肝臟有熱,可使膽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養而乾枯,以至筋脈攣縮拘急,變生筋痿;

  脾有邪熱,則灼耗胃筋而口渴,肌肉失養而麻木不仁,變生不知痛癢的肉痿;

  腎有邪熱,熱濁精枯,致使髓減骨枯,腰脊不能舉動,變生骨痿。


【陳擎文補註】

  (1).在《黃帝內經》有九篇有提到痿病的病因與治療方式,分別是:

  ☎《素問第四十四•痿論》認為痿病的病機是:因為各種情志失控或作息過當造成五臟受損,導致肺熱,或肝熱,或心熱,或脾熱,或腎熱,五臟熱造成痿病的。治療方式是:「痿者獨取陽明」,「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

  ☎《素問第三•生氣通天論》:「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靈樞第二十六•雜病》:「痿厥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

  痿厥病(四肢無力且寒冷),治療可將病人四肢捆綁起來,待病人氣悶時,就迅速解開,每天兩次,發病時失去知覺的病人這樣治療十天后就會有知覺,但治療不要停止,直到病好了,才停止捆縛。

  ☎在《素問第二十二•藏氣法時論》提到:「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飱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在《素問第二十九•太陰陽明論》提到:「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歧伯曰:四支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而在《素問第十九•玉機真藏論》提到: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

  歧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

  歧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帝曰:惡者何如可見。

  歧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歧伯曰: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在《靈樞第八•本神》提到:「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

  ☎在《素問第七•陰陽別論》提到:「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支不舉」。

  太陽和太陰發病,則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或者四肢不能舉動。

  ☎在《靈樞第二十一•寒熱病》提到:「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


  ***[1]白淫:指男子滑精,女子帶下的一類疾病。

  ***[2]意淫於外:雖然沒有實際去一夜情放縱,但卻整天想著那檔事,淫念不斷。


  黃帝問道:痿證是怎樣引起的?

  岐伯說:肺是諸臟之張,又是心臟的華蓋。遇有失意的事情,或個人要求得不到滿足,則使肺氣鬱而不暢,於是出現喘息有聲,進而則氣鬱化熱,是肺葉枯焦,精氣因此而不能敷布於周身,五臟都是因肺葉焦得不到營養而發生痿躃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悲哀過度,就會因氣機鬱結而使心包絡隔絕不通,心包絡隔絕不通則導致陽氣在內妄動,逼迫心血下崩,於是屢次小便出血。所以《本病》中說:“大經脈空虛,發生肌痹,進一步傳變為脈痿”。

  如果無窮盡地胡思亂想而欲望又不能達到,或意淫外界的對象或感官刺激,房事不加節制,這些都可致使宗筋弛緩,形成筋痿或白濁、白帶之類疾患。所以《下經》中說:筋痿之病發生於肝,是由於房事太過內上精氣所致。

  有的人日漸感受濕邪侵漬,導致了濕邪痹阻而肌肉麻木不仁,最終則發展為肉痿。所以《下經》中說:“肉痿是久居濕地引起的”。

  如果長途跋涉,勞累太甚,又逢炎熱天氣而口渴,於是陽氣化熱內擾,內擾的邪熱侵入腎臟,腎為水臟,如水不勝火,灼耗陰精,就會骨枯髓空,致使兩足不能支持身體,形成骨痿。所以《下經》中說:“骨痿是由於大熱所致。”


【陳擎文補註】

  (1).本段在講述痿病的真正病因。

  《黃帝內經》認為會造成痿病這麼嚴重,肌肉都萎弱無法行走的,是因為「情緒失調,或房事過當」所致,

  例如:「遭受損失所求不得,悲哀過度,無窮盡地胡思亂想而欲望又不能達到,房事過度,性生活糜亂,雖然沒有實際去一夜情放縱但卻整天想著那檔事淫念不斷,經常浸漬水濕,長途跋涉,勞累太甚又逢天氣口渴」

  楊上善把痿病歸類於「寒熱病」之類別,認為是外邪感染所致的,所以有肺熱肝熱...等症狀。

  但我個人認為,不是這樣的。

  從《黃帝內經》的經文來看,痿病主因是內因性疾病,是那些會造成五臟受損的情志因素或房事過當因素,先造成五臟已經受損了,然後才會形成一直痿弱無力的痿病。

  在這個過程,外邪不是主因,因為外邪不是正常五臟受損的主因,情志失控與房事過當才是主因。

  所以經文中的肺熱肝熱...,都是內臟熱,而非外感熱。


  (2).《黃帝內經》在很多篇章都有提到「房事不節制」會造成五臟受損,而導致後來的重病。

  而在本篇本段,它甚至更進一步提到,就算沒有實際去執行性生活,而只是內心一直想著淫欲之念,整天對外界的對象意淫或感官刺激....

  它說,你這樣子,也會造成五臟提早受損。


  看看現在,到了2017年的這個年代,整個社會的風氣與30年前早已不同,很多新的感官媒體不斷推陳出新的出現,在全部媒體輿論的推波助瀾下,人們都被引導到上面講的那些放縱慾望下,而且性開放已經變成一種潮流,甚至是一種時尚。


  那,到底《黃帝內經》講的對不對呢?

  再等50年,再回來看吧,

  因為這一代人都是白老鼠,手機盛行與夜店盛行,也不過才這10年的事而已,這樣子的放縱生活到底會給人們帶來幸福,還是不幸,先觀察50年再說吧。

  但是,以我對《黃帝內經》的了解,這一定會出問題的,其它的病先不說,這樣,是很容易造成很多精神疾病與心臟疾病的。

  而治療精神疾病,卻又是當代西醫的極弱項。

  大家要謹慎啊。


  ***[1]絡脈溢:指表淺部位的脈絡出血。

  ***[1]肉蠕動:肌肉萎軟無力的意思。


  黃帝問道:用什麼辦法鑒別五種痿證呢?

  岐伯說:肺有熱的痿,面色白而毛髮衰敗;

  心有熱的痿,面色紅而淺表血絡充盈顯現;

  肝有熱的痿,面色青而爪甲枯槁;

  脾有熱的痿,面色黃而肌肉蠕動;

  腎有熱的痿,面色黑而牙齒枯槁。

  ***[1]宗筋:指全身眾多筋(筋膜)會聚地,會聚於生殖器官。

  ***[2]各以其時受月:都各在其當旺的月份進行治療。按張志聰說法,正月、二月,人氣在肝;三月、四月,人氣在脾;五月、六月,人氣在頭;七月、八月,人氣在肺;九月、十月,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腎。


  黃帝道:先生以上所說是合宜的。醫書中說:治痿應獨取陽明,這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說:陽明是五臟六腑營養的源泉,能濡養宗筋,宗筋主管約束骨節,使關節運動靈活。

  沖脈為十二經氣血彙聚之處,輸送氣血以滲透灌溉分肉肌腠,與足陽明經會合于宗筋,陰經陽經都總匯于宗筋,再會合于足陽明經的氣街穴,故陽明經是它們的統領,諸經又都連屬於帶脈,系絡於督脈。

  所以陽明經氣血不足則宗筋失養而弛緩,帶脈也不能收引諸脈,就使兩足痿弱不用了。


  黃帝問道:怎樣治療呢?

  岐伯說:調補各經的滎穴,疏通各經的輸穴,以調機體之虛實和氣血之逆順;無論筋脈骨肉的病變,只要在其所合之臟當旺的月份進行治療,病就會痊癒。

  黃帝道:很對!


【陳擎文補註】

  (1).本篇本段的「各以其時受月」,王冰版的經文,與楊上善版的經文稍有不同,列出如下:

  王冰版: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

  楊上善版: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則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日,則病已矣。

  楊上善認為:五臟熱痿,皆是陰虛,故補五臟陰經之滎。陰滎,水也。陰輸是木,少陽也。故熱痿通其輸也。各以其時者,各以其時受病之日調之皆愈也。

  這裡的「各以其時受日」,乃是各以其時受病之日調之的意思。因為若是要根據月份來調治,時間刻度太久。

  我個人認為,這裡寫的,應以楊上善版較為正確。


  (2).關於「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而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的這個觀點,

  楊上善他是這麼認為的:「陽明胃脈,胃主水穀,流出血氣,以資五臟六腑,如海之資,故陽明稱海。從於臟腑流出,行二十八脈,皆歸沖脈,故稱沖脈為經脈之海。是為沖脈,以陽明水穀之氣,與帶脈、督脈相會,潤于宗筋,所以宗筋能管束肉骨而利機關。宗筋者,足太陰、少陰、厥陰三陰筋,及足陽明筋,皆聚陰器,故曰宗筋,故陽明為長。若陽明水穀氣虛者,則帶脈不能控引於足,故足痿不用也」。

  換言之,就是:「陽明胃脈水穀之氣→流注五臟六腑→由臟腑流出→行二十八脈→最後歸於衝脈」。

  另外關於宗筋,宗筋是「足太陰陰筋、足少陰陰筋、足厥陰陰筋等三陰筋+足陽明筋,一起皆聚於陰器,故曰宗筋」。

  而「陽明胃脈+帶脈+督脈→三脈相會,潤于宗筋」。


  (3).本段提到治療痿病的方法,先提到「痿者獨取陽明」,但是接著又說「痿者,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

  前後有點矛盾,到底哪個才是對的呢?

  我以前學中醫時,就聽過不少老師說:痿病就是獨取陽明,就是針刺胃經穴道。

  而在觀看歷代諸家與現代學者的註解,都無法令人滿意與信服之下,

  我講一下個人看法:

  「痿者獨取陽明」只是當時那個年代有一本醫書上面這麼寫的,而黃帝問歧伯,這樣子痿病獨取陽明,對嗎?

  而歧伯也沒說對方是錯的,他只是解釋,因為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所以這也勉強說的過去。

  而黃帝聽了之後,又再問歧伯,那麼痿病到底應該如何治療呢?

  此時歧伯才講出他自己的治療方法:「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

  這是因為,造成痿病的病因有多種,痿病的種類也多種(痿躄、脈痿、筋痿、肉痿、骨痿),它們是因為情志失調導致五臟受損的五臟熱痿,所以在前面幾段,歧伯就有教導,要先由色診來判別這是由哪種因素導致的熱痿(例如:肺熱者,色白而毛敗),

  所以,既然這個痿病的病機有五種(肺熱,心熱,肝熱,脾熱,腎熱),在治療時當然要根據是哪一臟受損而採取相關的補瀉之道。

  總之,本篇的情境就是,原本是老師在教導學生痿病的種類與病因,老師是從五臟熱痿的角度來論述的,學生聽到一半發現這個觀點與當時有本醫書的論點不同,於是就插嘴打斷老師的滔滔不絕,說:既然是五臟熱痿,為什麼有本書的作者認為痿病要獨取陽明呢?老師只好停下來稍微解釋一下,然後又繼續他的滔滔不絕講解。

  所以,若是要不含糊其辭的講述個人看法,若要不以取巧懵混過關的心態來註解《黃帝內經》,而是精準的表達個人觀點的話,

  那麼,我的看法是:「《黃帝內經》並不認為痿病要獨取陽明,那個只是那個年代其它人的書上觀點,《黃帝內經》認為要先辨別五臟何臟受損有熱,再來進行補瀉治療」。


  (4).歷代與現代也有很多醫家發表他們治療痿病的看法,其中有與《黃帝內經》類似的觀點,也有不同的治法。

  在探討這個之前,先看看古今的醫家是怎麼看待痿病的。

  例如:

  ☎現代很多名醫都是認為治療痿病,是氣虛,要用補中益氣湯,而且重用黃芪,甚至黃芪用到200g。

  ☎李東垣認為:「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以清燥湯主之」。

  ☎李東垣認為:「夫痿者,濕熱乘腎肝也,當急去之,不然則下焦元氣竭盡而成軟癱」。

  ☎朱丹溪認為:「痿證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有濕熱、濕痰、氣虛、血虛、瘀血」。

  濕熱:東垣健步丸,加瀝、薑汁;

  氣虛:四君子湯加黃芩、黃柏、蒼朮之類;

  血虛:四物湯加黃柏、蒼朮,煎送補陰丸;

  亦有食積死血妨礙不得下降者,大率屬熱:用參朮四物湯、黃柏之類。

  健步丸(東垣方):防己(酒洗,一兩),羌活,柴胡,滑石(炒),甘草(炙),栝蔞(酒洗,以上各半兩),澤瀉,防風(各三錢),苦參(酒洗),川烏(各一錢),肉桂(五分)

  補陰丸:見諸虛類。

  清燥湯 治濕熱成痿,以燥金受濕熱之邪,是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

  黃耆1.5錢,蒼朮炒1錢,白朮炒,陳皮 澤瀉5分,人參 茯苓 升麻3分,當歸酒洗,生地黃 麥冬 甘草炙,神麴炒,黃蘗酒炒,豬苓2分,柴胡 黃連炒1分,五味子9粒。

  ☎當代名醫沈紹功治療痿病,重症肌無力,認為是痰熱,處方用溫膽湯加減(竹茹10g、枳殼10g、雲苓10g、陳皮10g、石菖蒲10g、郁金10g、丹參30g、+生黃芪30g、雞血藤60g、路路通10g、丹參10g、地龍10g、王不留行10g、紅花10g、扁豆衣5g)


  在《黃帝內經》本篇《素問第四十四•痿論》認為痿病的病機是:因為各種情志失控或作息過當造成五臟受損,導致肺熱,或肝熱,或心熱,或脾熱,或腎熱,五臟熱造成痿病的。

  在《黃帝內經》另外一篇也有提到痿病的病機,《素問第三•生氣通天論》:「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從黃帝內經這兩篇來看,痿病的病機是:「五臟受損後的濕熱,痰熱」。

  李東垣也是認為是「燥金受濕熱之邪」。

  朱丹溪認為痿證是「濕熱、濕痰、氣虛、血虛、瘀血」。

  這些看法,與現代很多中醫師認為痿病是氣虛,要大補黃芪,要用補中益氣湯大劑量的觀點,是不同的。


  (5).關於「宗筋」一詞,到底是指什麼呢?在《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很多篇章有提到:

  ☎《素問第四十五•厥論》:「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素問第四十五•厥論》:「陽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閏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揔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靈樞第六十五•五音五味》:「宦者去其宗筋,傷其沖脈,血寫不復,皮膚內結,唇口不榮故鬚不生」。

  「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沖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鬚不生」。

  ☎《靈樞第十•經脈》:「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也」。

  「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靈樞第十三•經筋》:「足陽明之筋...上結於髀,聚於陰器」。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聚於陰器」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結於陰器」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結於陰器」


  由以上《黃帝內經》的經文,大概可以看出「宗筋」一詞有兩個意思,屬一詞多義字:

  ☎(A).宗筋:是諸筋的總匯,位置在陰毛中橫骨上的豎筋:

  宗:總合、匯集的意思。

  這個筋,是指三陰三陽的經筋,經筋乃是十二正經和十二經別之外的又一循行系統,其特點是循行于體表,起于四肢末端的指爪,上行于四肢的腕、肘、腋和踝、膝、股之間,回環曲折,聯貫于肌肉之間,上行于頸項,終結于頭面。

  而這個宗筋,最後會合于前陰部,此處就稱為宗筋。

  所以,宗筋就是指腹部正中及臍旁的大筋,其下方聚于生殖器,主要功能是約束骨節,使關節能正常活動。

  這個在上面的《素問第四十五•厥論》就解釋的很清楚。

  《素問第四十五•厥論》:「前陰者,宗筋之所聚」。所以宗筋是聚于前陰的。

  若是這個小腹處的宗筋鬆弛,就會造成全身筋痿無力。(《素問第四十五•厥論》:宗筋弛縱,發為筋痿)。

  ☎(B).宗筋:專指指男子生殖器(陰莖和睪丸)

  例如:《靈樞第六十五•五音五味》篇的宗筋,就是指宦官的陰莖及睪丸:「宦者去其宗筋,傷其沖任……」。


  因此,「宗筋」這個部位,在人體是有重要生理功能的部位,它牽涉到很多經脈的交匯處,也與人體筋的鬆弛與否有關。

  宗筋位置:專指陰毛中模骨上豎筋也。

  宗筋的重要性與功能特點:

  第一、前陰者,宗筋之所聚,肝主筋,宗筋,亦為於所主。

  第二、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

  第三、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

  第四、宗筋根起於胞中,內連於腎臟,陰陽入氣,生於胃腑,輸於太陰,藏於腎臟。

  第五、陽明胃經、太陰脾經、少陰腎經、厥陰肝經、衝脈、帶脈、督脈、任脈,都總會於宗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