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第三•生氣通天論•無壓力閱讀版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因於氣,為腫,

  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疿。

  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勞汗當風,寒薄為皻,鬱乃痤。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

  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

  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

  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歧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

  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秋傷於濕,上逆而欬,發為痿厥。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四時之氣,更傷五藏。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湊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翻譯】

  ***[1]篇名生氣通天論:生氣:生陽之氣。就是生命之氣,主要是指陽氣。因為人有了陽氣才有生命,才能不斷地生化,所以叫生氣。本篇主要說明陽氣對人體生命的重要作用。通天:人體生命之氣,是和自然界相互通應的。此處的“天”:泛指自然界。這是把人和自然作為統一體來看待的,即所謂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應、天人相通」。所以本篇主要是在說明生命之氣與自然界之氣相通相應的道理,故篇名取名為《生氣通天論》。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有著密切關係,這是“天人相應”的觀點,為全篇的中心思想。

  二、指出人身陽氣的重要性,並詳細討論由於種種原因而使陽氣受傷引起的病變。

  三、說明會傷害陽氣的有三類:(1)四種因為陽氣不固而引起的外感病,風寒暑濕,(2)及三種因為內傷而損傷陽氣的病:煩勞、大怒、不精柔造成肌腠開闔不得。(3)反四時作息。

  四、指出人身的陰陽平衡協調,是維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五、指出四時氣候和飲食五味都能影響五臟而致病。

  ***[3]六合之內:六合,即東西南北四方及上下;六合之內,代指天地之間。

  ***[4]九州、九竅:九州,古代把中國地區分為冀、兗、徐、青、揚、豫、荊、梁、雍九個區域,簡稱九州;九竅,指眼、耳、口、鼻及二陰。


  黃帝說:自古以來,都以通於天氣為生命的根本,而這個根本不外天之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竅、五臟、十二節,都與天氣相通。天氣衍生五行,陰陽之氣又依盛衰消長而各分為三。如果經常違背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那麽邪氣就會傷害人體。因此,適應這個規律是壽命得以延續的根本。

  蒼天之氣清淨,人的精神就相應地調暢平和,順應天氣的變化,就會陽氣固密,雖有賊風邪氣,也不能加害於人,這是適應時序陰陽變化的結果。

  所以聖人能夠專心致志,順應天氣,而通達陰陽變化之理。

  如果違逆了適應天氣的原則,就會內使九竅不通,外使肌肉壅塞,衛氣渙散不固,這是由於人們不能適應自然變化所致,稱為自傷,陽氣會因此而受到削弱。

  (奉長者少:到了夏天想要生長就沒有什麼能量可以提供讓它茂盛生長)


【陳擎文補註】

  (1).黃帝內經素問的前三篇就是討論長壽養生的三部曲,非常重要,分別是:

  《素問第一•上古天真論》:首部曲,整體說明養生長壽論的概論,是養生的重點摘要。

  《素問第二•四氣調神大論》:次部曲,開始提到養生術的細微細節了,說明如何順應一年四季或一日四時的天地陰陽消長力量,使用一些技巧來達到「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長壽目標。

  《素問第三•生氣通天論》:三部曲:更加講到養生的進階細節,這已經涉及形而上的領域了。該篇說明要如何學習天地趨勢,採用什麼技巧,才能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境界。

  這三篇要一起合著看,它們是黃帝內經所提倡「健康本於神志」的最高境界,這個「健康本於神志」的養生觀,不但可以治已病,還能夠治未病,甚至還能長壽,與天地同遊。因為重要,所以要反复研究,細心體會。

  會來我們針灸網站看黃帝內經的,有很多人是身體不好了,生重病了,才會想在黃帝內經裡面找到解法,才會耐心的看完一段又一段的艱澀古文,所以我特別在素問前三篇花了很多時間寫了這麼多的養生三部曲的補注,這些就是為了現在與未來那些會到來的朋友們而寫的,希望內經的聖人養生智慧能夠幫的上大家的忙。


  人身的陽氣,如像天上的太陽一樣重要,假若陽氣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發揮其重要作用,人就會減損壽命或夭折,生命機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體的正常運行,是因太陽的光明普照而顯現出來。而人的陽氣也應在上在外,並起到保護身體,抵禦外邪的作用。

  ***[1]弛長:弛緩不收之意。


  由於寒,陽氣應如門軸在門臼中運轉一樣活動於體內。若起居猝急,擾動陽氣,則易使神氣外越。

  因於暑,則汗多煩躁,喝喝而喘,安靜時多言多語。若身體發高熱,則像碳火燒灼一樣,一經出汗,熱邪就能散去。

  因於濕,頭部像有物蒙裹一樣沉重。若濕熱相兼而不得排除,則傷害大小諸筋,而出現短縮或弛縱,短縮的造成拘攣,弛縱的造成痿弱。

  由於風,可致浮腫。

  以上四種邪氣維繫纏綿不離,相互更代傷人,就會使陽氣傾竭。

  ***[1]辟積:辟通襞,指折疊衣裙;辟積指衣裙上的褶子,這裡是累積的意思。


  在人體煩勞過度時,陽氣就會亢盛而外張,是陰精逐漸耗竭。如此多次重複,陽愈盛而陰愈虧,到夏季暑熱之時,便易使人發生煎厥病,發作的時候眼睛昏蒙看不見東西,耳朵閉塞聽不到聲音,混亂之時就像都城崩毀,急流奔瀉一樣不可收拾。


  ***[1]薄厥:一種因情緒激動、陽氣亢奮,使氣血上逆鬱積於頭部而突然發生昏厥的疾病。

  ***[2]痤疿:痤,是一種小癤,皮膚病的一種;疿,即汗疹。


  人的陽氣,在大怒時就會上逆,血隨氣生而淤積於上,與身體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發生薄厥。若傷及諸筋,使筋弛縱不收,而不能隨意運動。經常半身出汗,可以演變為半身不遂。出汗的時候,遇到濕邪阻遏就容易發生小的瘡癤和痱子。

  經常吃肥肉精米厚味,足以導致發生疔瘡,患病很容易復發,就像以空的容器接收東西一樣。

  在勞動出汗時遇到風寒之邪,迫聚于皮腠形成粉刺,鬱積化熱而成瘡癤。


【陳擎文補註】

  (1)本段說明因為情志調控失度引起內傷,傷害陽氣的厥病,前後兩段什麼導致「煎厥、薄厥」的差異:
  病因 病機 證候
煎厥 煩勞(勞傷) 亢陽傷陰,陰竭陽浮 嚴重會昏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
薄厥 大怒(情緒) 大怒傷肝,氣血上逆 昏厥,傷筋則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半身不遂

  人的陽氣,既能養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養筋而使諸筋柔韌。


  但若汗孔的開閉調節失常,寒氣就會隨之侵入,損傷陽氣,以致筋失所養,造成身體俯曲不伸。寒氣深陷脈中,留連肉腠之間,氣血不通而鬱積,久而成為瘡瘺。從腧穴侵入的寒氣內傳而迫及五臟,損傷神志,就會出現恐懼和驚駭的症象。

  由於寒氣的稽留,營氣不能順利地運行,阻逆於肌肉之間,就會發生癰腫。

  汗出未止的時候,形體與陽氣都受到一定的消弱,若風寒內侵,俞穴閉阻,就會發生風瘧。

  風是引起各種疾病的起始原因

  而只要人體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勞逸適度等養生的原則,那麽,肌肉腠理就會密閉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雖有大風苛毒的侵染,也不能傷害,這正是循著時序的變化規律保養生氣的結果。

  病久不愈,邪留體內,則會內傳並進一步演變,到了上下不通、陰陽阻隔的時候,雖有良醫,也無能為力了。所以陽氣蓄積,郁阻不通時,也會致死。對於這種陽氣蓄積,阻隔不通者,應採用通瀉的方法治療,如不迅速正確施治,而被粗疏的醫生所誤,就會導致死亡。

  ***[1]平旦:旦即日出天明;平旦,即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


  人身的陽氣,白天主司體表:清晨的時候,陽氣開始活躍,並趨向於外,

  中午時,陽氣達到最旺盛的階段,

  太陽偏西時,體表的陽氣逐漸虛少,汗孔也開始閉合。

  所以到了晚上,陽氣收斂拒守於內,這時不要擾動筋骨,也不要接近霧露。,

  如果違反了一天之內這三個時間的陽氣活動規律,形體被邪氣侵擾則困乏而衰薄。


【陳擎文補註】

  (1).黃帝內經在很多篇都有在強調要順應「一日四時,或一年四季」陽氣變化的規律,這個順應四時的觀念,不但可以將之應用到五俞穴的治病上,更可以將之應用到養生與長壽。相關的篇章如下:

  應用順應四時學說到五俞穴治病相關篇章:

  《靈樞第四十四•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靈樞第二•本輸

  《素問第六十一•水熱穴論

  《素問第六十四•四時刺逆從論

  《靈樞第十九•四時氣

  應用順應四時學說到養生與長壽治病相關篇章:

  《素問第二•四氣調神大論

  《素問第三•生氣通天論

  (2).本段乃是說明人體的氣血有所謂的時間生物醫學特性。每日的早晨、中午、傍晚、夜半,就好像春夏秋冬一樣,分別有生發、成長、收斂、內藏等氣血的循環運作模式。因此不管在養生或治病上,都可以運用這樣的規律,順勢而為。並且可以在使用五俞穴上。

  所以,若是當個宅男宅女夜半玩電腦,然後白天睡覺,不出幾年,就會臉色蒼白,睡眠不好,身體欠安。其實,人本來早晨起床後,就應該去曬曬太陽,讓身體知道現在是白天了,體內某些荷爾蒙與酵素才會正常分泌,濃度才夠。到了夜晚就應該休息,不應該在天黑後還在大幅運動或工作的,並且早點就應該把大燈給關了,否則褪黑激素怎麼會分泌呢?那些夜晚分泌的激素都有抗氧化或是修補的功用。

  這一類夜晚工作而猝死的新聞幾乎每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例如撰寫本篇期間才一週就有「兩件相關的猝死新聞」。另外也曾經聽過一些故事,是有關於一些夜間工作者,例如要做大夜班或輪班者,他們在半夜下班後還去健身房或運動場跑個三圈,結果幾年後,得到癌症。所以,天黑了不應該去運動的。很多人白天不敢運動,因為怕熱怕流汗,所以都選擇天黑或飯後才去運動。在2017年就曾經有人舉辦馬拉松比賽,舉辦方怕熱所以選擇在天黑不熱後開跑,沒想到那場比賽有人跑到一半猝死,新聞說是熱衰竭而死。

  夜半跑步而猝死,熱衰竭真的是主因嗎?

  古人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本來天黑後就應該要休息了,尤其是晚上9~11點(亥時),古人稱為「人定」,表示這個就是要安定休息睡覺的時間。這個順應一日四時的規律作息,是與我們基因上被設定的生理時鐘有關,那個是物種演化的結果,我們是無法靠意志力改變的。我們體內的很多荷爾蒙與酵素的分泌,都被這個關於生理時鐘的基因給控制著。這些都會影響到我們白天作功的效能,與夜晚的細胞修復的效率。

  所以本篇特別強調「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到了晚上,陽氣收斂於內,這時不要再擾動筋骨了,若違反了陽氣活動的規律,形體就會衰薄。

  若是要長壽,也必須遵照這個規律,遵照這個已經刻印在我們人體基因內的印記,順勢而為。例如《素問第二•四氣調神大論》:「陰陽四時是萬物的終結,是盛衰存亡的根本,違逆了它,就會產生災害,順從了它,就不會發生重病,這樣便可謂懂得了養生之道。 對於養生之道,聖人能夠加以實行」。

  因此,順從這個陰陽四時的規律,不只是可以拿來治病,更是養生長壽之道。

  真沒想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竟然也是一句養生的口訣。

  (3).一日四時四季的時間生物醫學,就跟陰陽五行的理論一樣,深信的人不多,願意並且能夠將之活用於治病的更少。因為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古代的理論到底是不是真的,西醫教科書也沒這麼寫。

  在西元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霍爾(Jeffrey C. Hall)等三位美國學者。他們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的分子機制而獲殊榮。

  這種稱為時間生物學(Chronobiology)的學問,以往研究結果是憑經驗總結得出,這三位科學家的發現,證明了生理時鐘其實是由基因控制。透過果蠅的基因實驗,發現一種可轉譯 PER 蛋白的 Period 基因,可影響生物的生理週期,且同樣適用人類。在此之前,科學家猜測生物的生理週期是由大腦神經控制,但很難解釋許多沒有發達腦部的生物仍然有相當規律的生理週期。 他們發現果蠅有一種周期基因,改變此基因就能改變果蠅的晝夜節律,而且這種周期基因還能製造一種蛋白,這種蛋白產物夜晚時匯聚在細胞內,並在白天降解,進而改變晝夜節律。

  他們更發現該PER蛋白水準的變化以24小時為週期,這個正好與晝夜節律保持同步。而且也會受日光影響,並且發現這調控機制也存在於人類。最常見的例子為出國時所出現的時差問題。他們發現人類有2個週期基因,其對睡眠相關的遺傳疾病有重大影響。

  生理時鐘重要嗎?其實它的影響層面很大。因為生理時鐘不但調控著作息,生理代謝,更對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生物行為與精神心情狀態,甚至是腸道內菌叢,都扮演著至關重大的角色。

  (4).其實,不須要這個諾貝爾醫學獎所發現的週期基因證據的背書,我們一樣也是可以很確信有這個時間生物醫學的存在。因為,我們光是觀察自然界的現象或是很多生物的表現,就可以找到這個週期基因普遍存在於每個生物,例如:鳥類的遷徙;某些動物季節性的冬眠;很多植物在日間某些時候會展開花朵或夜晚閉合花朵葉子;水生的蟹類動物漲潮時才會活動,而生長在岸上的蟹則會在退潮時覓食。

  為什麼這些生物會有這種生理時鐘的反應呢?而且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會很規律的晝夜生活(除了人類會不規律的熬夜生活),就算是夜行性動物也是規律的生活。若猜測其原因,是很容易就可以聯想並猜測到,在這些生物的體內基因,應該都有關於順應白天夜晚變化規律的生理時鐘基因,他們能夠控制與調節著生物活動與休息規律的相關荷爾蒙濃度、睡眠、體溫、新陳代謝、行為舉止、以及睡眠、自我抗氧化、與細胞修復等機能。

  (5).教導黃帝內經的那些史前文明(大冰河期前文明)或地外文明,或許已經可以清楚地掌握這些週期基因的來龍去脈,可是當他們在教導5千年前中原的老祖先時,若是跟他們講基因可能太曲高和寡了,只好要我們的祖先經由觀察自然界的現象與日月變化規律,從而體會其中的道理,並將之應用到我們人體的保健上與人事的處理。這個也就是我剛剛提到的,其實我們觀察自然界的那些生物,就可以確信應該有控制週期的基因在我們的基因體內。這種的觀察模式其實也是易經,及黃帝內經的教法,他們都是透過觀察外在世界自然界的規律,體悟並學習之,將之投射到自己內在世界的管理上,這種教法也就是形成後來中國文化的特色:天人合一的內外交互投射模式。

  我們不須要專研高等西醫生理學,不須要看最新進階的西醫病理學,也不需要懂最新諾貝爾獎的內容,其實就有可能去探觸那些宇宙真理了,若是非得學習這些高等西醫生理病理學後才能理解黃帝內經的奧秘,那麼以伊尹、扁鵲、與華陀的西醫水平來看,他們是不會懂醫道的。但是既然他們已經是醫道的傳承者了,就表示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教法,黃帝內經的教法,是有角度可以讓人切入進去的。

  (6).我們學習一日四時學說,不僅僅是相信就好了,更重要的還是去實證,要如何將它應用到治病上。


  歧伯說:陰是藏精於內,不斷地扶持陽氣的;陽是衛護於外使體表固密的。,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如果陰不勝陽,陽氣亢盛,就使血脈流動迫促,若再受熱邪,陽氣更盛就會發為狂症。

  如果陽不勝陰,陰氣亢盛,就會使五臟之氣不調,以致九竅不通。

  所以聖人使陰陽平衡,無所偏勝,從而達到筋脈調和,骨髓堅固,血氣暢順。這樣,則會內外調和,邪氣不能侵害,耳目聰明,氣機正常運行。


  大凡陰陽的關鍵,以陽氣的緻密最為重要。陽氣緻密,陰氣就能固守於內。陰陽二者不協調,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沒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沒有夏天一樣。因此,陰陽的協調配合,相互為用,是維持正常生理狀態的最高標準。

  所以陽氣亢盛,不能固密,陰氣就會竭絕。陰氣和平,陽氣固密,人的精神才會正常。如果陰陽分離決絕,人的精氣就會隨之而竭絕。


【陳擎文補註】

  「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這兩句話幾乎是千古名言,在中醫界大家都認為這是重要的指導原則,但是看市面上一般書籍的解釋,不外乎是說要陰陽平衡,要保持人體整體的陰陽平衡。不然就像火神派祖師說的:人啊,陰常有餘,但是陽常不足,陰陽兩者,陽起主導作用,所以要一直補陽氣,因為陽不怕過多。或者有人認為是要將先天乾之一陽重攝于水中,保證命門火深固秘藏於腎,以達到這“陰平陽密”的最佳生理狀態。

  目前的這些解釋是真的黃帝內經的本來意思嗎?

  能夠解答黃帝內經的,我個人認為,只有「黃帝內經與事實」。

  其它的論述,例如:史記、說文解字、後代中醫門派、中醫著作、現代西醫生理病理、學者看法、諾貝爾獎觀點、或是任何人的捕風捉影....都只是錦上添花,是旁邊的間接佐證,而非直接證據,可聽可不聽。


  我將從三個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但是這些都是來自帝內經裡面的自問自答。

  (1).內經作者說:只要你能「陰平陽秘,即可精神乃治」,「陰陽之要,重點在於陽密乃固」。

  那問題來了:要如何才能陽氣密固呢?

  其實這個問題,在本篇第一段,內經作者就已經告訴你答案了,不然你再重複讀幾遍這一段文字: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本篇一開始,內經作者就說了,這個人的五臟六腑啊,是通天的,是可以類比的,所以人要學習天道之理。(大家可以再抬抬頭看看本篇篇名,生氣通天論,沒錯吧,是通天的)

  蒼天能夠天行健,是因為它清淨,所以人也要清淨,就能志意大治,就可以陽氣密固了。聖人就是這樣聚精會神的學習天道之理而通神明的。


  所以,原來是要人清淨啊。

  啊,又回到調神大道了,又回到情志調控了。

  而且這個清淨,是有點涉及到形而上的情志調控。


  然後本篇又進一步跟你說,若你不夠清淨會有哪些問題,會造成哪些疾病。

  例如:當你情志失控大怒就陽氣耗散形氣絕(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

  再譬如,當你貪心不止而一直煩勞過度就會造成陽亢橫逆(陽氣者煩勞則張)。

  再譬如,若你反四時作息,到了晚上還煩勞擾筋骨也會傷陽氣(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再譬如,若你的陽氣不精柔則肌腠開闔不得,那麼就會傷筋傷神,傷筋則僂,傷神則恐懼驚駭(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

  再譬如,人雖然會受到風寒暑濕外邪侵犯,但是只要你夠清淨,就能無病,弗之能害(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


  由上說明,可以發現,若把這兩句(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裝回《黃帝內經》,前後文並聯全體縱觀,其義自顯。

  這兩句千古名言,就是內經作者要人清淨,清淨就能陽氣密固。

  並不是目前坊間的解釋,不是只要陰陽平衡那麼含糊的說法,也不是火神派認為要加強補腎陽附子的用藥觀。


  可是清淨一詞,雖然可以粗略意會,但有點籠統啊,難道只是要人不大怒不煩勞嗎?到底怎樣才能精柔呢?它的實際執行究竟是怎樣的內容呢?

  關於這個,我再進一步來解析。


  (2).關於這個清淨的內涵,我們必須回到養生三部曲的摘要概論篇,第一篇《素問第一•上古天真論》來做說明。

  上古天真篇的養生概論摘要觀點,其實被濃縮在這一段: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无,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出來,這裡面教的是精神內斂法,而且是大精神內斂法。

  這段養生三部曲的摘要概論,說的就是清淨的具體實踐方法。內經作者教導大家,除了在流感瘟疫大流行時要少去公共場所外,更要做到恬淡虛無,因為如此真氣才會從之出現並和順運行。而且還要做到精神內斂,如此疾病將無所而來。

  所謂的恬淡虛無,就是你要「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當你少欲而知足,內心安定不擔心股票兒女病情名譽等煩惱、別貪心過頭而做事停不下腳步導致疲勞、知足所有、滿意當下、吃什麼都好、穿什麼都好、隨遇而安、不羨慕無嫉妒,這樣子的恬淡生活,那麼你的真氣就會調順了。


  所謂的精神內斂,就是要你「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

  當你的眼睛少去聚焦在那些感官刺激的視像上,當你的內心不被淫亂之美貌所吸引而魂飛魄散,當你不管有沒有能力都能夠不被物質追求的吸引而搞的動心思慮。那麼這樣子,就能神氣守住形體而長壽百歲了。

  所以,要少欲,恬淡,心安自在,不擔心焦慮,別做高風險的投機投資而提心吊膽,別賭博,別一直擔心病情,電視手機電腦裡面好看的少看,別老是處心積慮的想圖謀什麼了,你一直汲汲營營引以為豪的那些小聰明其實都會傷害你的真氣與經脈的。

  有些人看到這裡,大概已經放棄要清淨了,因為,他們覺得這簡直是違反人性啊,這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就算有人道心堅固,決定要直搗清淨地了,一時半載或許能夠維持,但是久了,依舊會故態復萌的。

  這是因為雖然你也認同內經這個觀點,但你未必可以做的到。因為老實說,你的潛意識裡就是想要多欲,而且還是渴望啊,你的內心就是有很多的自以為是,而且還津津樂道啊。所以,嘴巴講的就會一直和內心想的矛盾,所以才無法任運。

  因此我們須要個理由,教導並說服我們,為什麼要少欲?為什麼不要自以為是?而且這個說服的論點必須要足夠穿透力,才能夠打到潛意識深層,讓自己起著根本的改變。

  所以我個人認為,我們必須要參考佛法的般若教法,那個也是另一門實證的科學,它的觀點或許可以幫助大家願意並能夠順利的放下。


  有人可能會質疑我,黃帝內經這個道家的內容,為什麼要牽扯到佛法?或是有佛教徒會質疑我,佛法的內容為什麼要與外道合參?

  我必須說,這兩者對於我來說都是完全科學的內容,不管你的信仰為何?或是有著什麼先天的喜好謬執?但是事實是,它們兩個佇立在那裡告訴大家事實真相與萬物本質(素),已經幾千年了。

  只是你要不要看看它們一眼,或者是看不看得懂而已。


  不過,不管你最後個人對清淨的意願如何?或者是否能夠認同內經的這種清淨觀點?但我必須說,黃帝內經講的最終還是對的,「清淨就能陽氣固」。

  你信也好,不信也好,事實就是如此。

  這當然是來自於長期的觀察,不須懷疑,一錘定音。


  (3).本來說明到這裡已經大致完畢,但是有一篇也很重要,因為與上面內經第一篇《素問第一•上古天真論》的養生觀點互相輝映,所以在此也列出一併說明。

  這是黃帝外經的第一篇《陰陽顛倒篇》,是黃帝向當時的長壽仙人廣成子請教如何養生的方法與口訣。廣成子回答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汝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身可以不老也。」

  這段經文其實也是在說明大精神內斂法的具體修煉方法與內容。

  南懷瑾先生在年輕時曾經參訪過一位劍仙,劍仙教導他一招精神內斂法,就是當看外界事物如花草時,眼神注意力不要跟著外放,要讓外物進來,內收,這個方法造就南老師他一輩子的視力都很好。而黃帝外經這裡所教導的,是同時包含了「眼看、耳聽、心想知」的三種精神都內守不外馳的方法,這是屬於大精神內斂法。而且黃帝外經第一篇的這段經文,其實就是黃帝內經第一篇經文的補充,不知道大家看出來了沒有。

  其中的第三種心想知之精神內斂法是最難的,尤其是對於那些以前都不曾靜坐過,或不曾向內觀照與反觀內省的人而言,若一開始剛入手,面對自己紛亂的意念,會亂用力,很容易就會犯了很多低級錯誤,但是沒辦法,這是必經之路,要慢慢摸索。

  有一句大手印口訣,「最初令心坦然住,不擒不縱離妄念」,這句口訣,就是大精神內斂法,就是大如幻三昧。

  不過大家要小心,很多人會因為無法深解意趣下,容易走到狂禪裡。那個不僅無法精神內斂,更會傷害經絡,是條邪路。

  形而上這條路上的歧路多,幾乎沒有不會走到歪路的,大家看看現代的坊間的新興宗教狀態,就可知道一二。這些在講形而上身心靈的、講健康講養生的,包括中醫,很多都是不成熟不圓滿的,我們稍有不慎,就會被其誤導,誤入邪路,讓我們的身心大受傷害,不可不慎。我一生就多次因為少不經事而深受其害,才知道江湖邪師多,幾乎都是在以盲導盲,有時候你不探求還沒事,出去探求了卻到處是陷阱,大家還要以自為光才好。

  為什麼會這樣呢,大致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因為大家的『見取見,與邊見』根本就還是每天在隨時作祟,處處受其擺佈啊,如果講成白話文,就是我們幾乎當下所想的很多都是錯的,但是自己卻渾然不知。若講的更精準的,就是其實我們向內看的眼睛幾乎都是瞎的,大家幾乎很少打開眼睛向內觀察,就算是看了也是帶著有偏光效果的放大瞳孔看(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成見)。

  另外一個更關鍵的原因,我發現,除非你一生長久都對於追求真理非常感興趣,而且那個探索真理的動力是大於你的事業你的生命,那麼你那個窮追猛打的探究力就會帶領你走過這一路的崎嶇險地,就算掉下山谷也能夠自己爬上來。否則,一般人是非常很容易走向邪路的,因為探求真相的動力不足,無法知非即離。尤其那些因為一時不順或身體違和而來探索形而上的人,當一旦被人誤導而走入邪路時,自己根本無法察覺,也沒有能力脫身,無法經由洞察力看出破綻而自我引導脫困,幾乎都是認賊作父的居多。

  唉,這沒辦法,『我們的認知,就是我們業力的展現』,正因為大家都業力就是如此這般,我們的認知就會帶領自己走向邪路。


  有些人會因為黃帝外經近代才出土,會跟著學者懷疑其為偽。其實,大家看看,這段文字同時被古代重要文獻《莊子•在宥》與唐《藝文類聚•仙道》所引用,就知道這段文字在古文裡面的份量。在現代的科學期刊,能夠被頂級SCI期刊論文如《自然Nature》,《细胞CELL》,《科学SCIENCE》所引用的,都代表是有重要貢獻的不造假論文。同理可證,黃帝外經這段經文也是如此,而且它這裡寫的是真訣,是佛法,也是道法。

  從黃帝外經的經文來看,這種陰平陽秘的清淨,會讓人進入一種省電模式,甚至是充電狀態,完全不耗精氣神。

  不過我個人認為,這種省電或充電模式,還有分兩種,一種是「有我在監控」的省電狀態,另外一種是「沒有我在監控」的省電狀態。前者很努力的想要省電,但是那個我的心力猶在,其實還在慢性耗電而不自知,正所謂「歸根得旨,隨照失宗。良由取捨,所以不如」。後者三輪體空,是真的完全省電,正所謂「夢幻空花,何勞把捉,放之自然,體無去住」,那是一種寂滅狀態。

  但是不管如何,照黃帝外經的說法,人如果一旦進入了這種省電或充電模式,「汝神將守汝形,形乃長生」,這是大家所盼望並追求的境界。


  寫了這三篇這麼多補註,兀自空中造樓閣,試著戲論黃帝內經所蘊藏的智慧。黃帝內經作者在這三篇加密的部分不多,故在此多加註解這三篇,不用擔心是否違反古制,或違背黃帝內經作者當初加密的原意。


  希望以上這三篇養生三部曲的補充註解,對於大家有所助益。


  ***[1]洞泄:指瀉泄非常劇烈,如空洞無底。


  由於霧露風寒之邪的侵犯,就會發生寒熱。

  春天傷於風邪,留而不去,會發生急驟的泄瀉。

  夏天傷於暑邪,到秋天會發生瘧疾病。

  秋天傷於濕邪,邪氣上逆,會發生咳嗽,並且可能發展為痿厥病。

  冬天傷於寒氣,到來年的春天,就要發生溫病。

  四時的邪氣,交替傷害人的五臟。

  ***[1]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陰之五宮,指五臟,是陰精所藏之所,五味本能養五臟,但如果五味太過反而會損傷五臟。


  陰精的產生,來源於飲食五味,儲藏陰精的五臟,也會因五味而受傷。

  過食酸味,會使肝氣淫溢而亢盛,從而導致脾氣的衰竭。

  過食鹹味,會使骨骼損傷,肌肉短縮,心氣抑鬱。

  過食甜味,會使心氣滿悶,氣逆作喘,顏面發黑,腎氣失于平衡。

  過食苦味,會使脾氣過燥而不濡潤,從而使胃氣滯。

  過食辛味,會使筋脈敗壞,發生弛縱,精神受損,

  因此謹慎地調和五味,會使骨骼強健,筋脈柔和,氣血通暢,腠理緻密,這樣,骨氣就精強有力。所以重視養生之道,並且依照正確的方法加以實行,就會長期保有天賦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