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
歧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
歧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
歧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裏,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歧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
歧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支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徧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歧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帝曰:善。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
歧伯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仆;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脇痛,䯒不可以運;
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䯒內熱。
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太陰厥逆,䯒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治主病者;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衂,治主病者;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陽明厥逆喘欬身熱,善驚衂嘔血。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欬,善嘔沫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痺,嗌腫痓,治主病者。
***[1]篇名厥論:厥,是逆的意思。厥證,是指臟腑經絡氣血發生逆亂,而導致四肢厥冷,或是厥熱,或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等症狀的病證。本篇專門討論寒厥,熱厥的症狀病因病機以及六經的厥逆症狀。故篇名取名為厥論。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寒厥,熱厥的症狀病因與病機,雖然這兩者病因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因為腎精氣衰損有關。
二、厥證的主要臨床症狀是:手腳冰冷,或手腳熱,或突然不省人事。
三、說明六經厥證的主要症狀。這些症狀都與經絡循行路線及其所絡臟腑有關。
***[3]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下,足部;足部陽氣虛弱,陰寒之氣乘機侵入,足冷,稱為寒厥。
***[4]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足部陰氣逐漸衰弱,陽熱邪氣乘機侵入,足熱,稱熱厥。
***[5]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足三陽經下行,沿下肢外側止於足趾外端,所以說五指之表。下文足三陰經都起於足趾內側端,沿下肢內側上行,叫五指之裡。
***[6]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不從外,指不是受外邪所導致;皆從內,指寒從中生,陽虛不制陰則寒。
黃帝問道:厥證有寒有熱,是怎樣形成的?
岐伯答道:陽氣衰竭於下,發為寒厥;陰氣衰竭於下,發為熱厥。
黃帝問道:熱厥證的發熱,一般從足底開始,這是什麼道理?
岐伯答道:陽經之氣循行於足五趾的外側端,彙集於足底而聚匯到足心,所以若陰經之氣衰竭于下而陽經之氣偏勝,就會導致足底發熱。
黃帝問道:寒厥證的厥冷,一般從足五趾漸至膝部,這是什麼道理?
岐伯答道:陰經之氣起於足五趾的內側端,彙集於膝下後,上聚於膝部。所以若陽經之氣衰竭于下而陰經之氣偏勝,就會導致從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這種厥冷,不是由於外寒的侵入,而是由於內裡的陽虛所致。
【陳擎文補註】
(1).《黃帝內經》裡面提到「厥」有很多篇章,有很多相關的詞彙。
例如:寒厥,熱厥,氣逆為厥,煎厥,薄厥、大厥、煎厥、暴厥、屍厥、厥頭痛、厥心痛、痿厥....
其中牽涉到的篇章包括有:
☎《素問第四十五•厥論》:「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
「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
「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
「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仆。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脇痛,䯒不可以運;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䯒內熱」。
☎《素問第三•生氣通天論》:「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素問第八十•方盛衰論》:「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黃帝答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是以春夏歸陽為生,歸秋冬為死,反之,則歸秋冬為生,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
「問曰:有餘者厥耶。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素問第四十六•病能論》:「帝曰:陽何以使人狂。歧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帝曰:何以知之。歧伯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
☎《素問第四十九•脈解》:「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所謂入中為瘖者,陽盛已衰,故為瘖也。內奪而厥,則為瘖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善怒者,名曰煎厥」。
☎《素問第三十九•舉痛論》:「寒氣客於五藏,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
☎《靈樞第五十二•衛氣》:「凡候此者(十二經脈標本穴),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
☎《靈樞第八•本神》:「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藏不安」。
☎《靈樞第二十四•厥病》:「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瘈,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發狂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
☎《靈樞第二十六•雜病》:「厥挾脊而痛者,至頂,頭沉沉然,目𥆨𥆨然,腰脊強。取足太陽膕中血絡。厥胸滿面腫,唇漯漯然,暴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厥而腹嚮嚮然,多寒氣,腹中穀穀,便溲難,取足太陰」。
☎《素問第四十八•大奇論》:「脈至而搏,血衂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為常脈。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素問第六十二•調經論》:「志有餘則腹脹飱泄,不足則厥。血氣未并,五藏安定,骨節有動」。志有餘的則腹脹飧泄,志不足的則手足厥冷。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並,五臟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骨,使骨節間如有物震動的感覺。
「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并則無血,血并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并,則為實焉。血之與氣并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多餘的就是實,缺乏的就是虛。所以氣並之處則血少,為氣實血虛,血並之處則氣少,血和氣各離其所不能相濟而為虛。人身絡脈和孫脈的氣血均輸注於經脈,如果血與氣相並,就成為實了。譬如血與氣並,循經上逆,就會發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暴死,這種病如果氣血能得以及時下行,則可以生,如果氣血壅於上而不能下行,就要死亡。
「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寫,不寫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濇,故中寒」。
若寒厥之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下泄,寒氣不瀉,則陽氣必受耗傷,陽氣耗傷,則寒氣獨留,寒性凝斂,營血滯澀,脈行不暢,其脈搏必見盛大而澀,所以成為內寒。
☎《素問第六十三•繆刺論》:「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
邪氣侵入到手少陰、手太陰、足少陰、足太陰、和足陽明的絡脈,這五經的絡脈都聚會於耳中,並上繞左耳上面的額角,假如由於邪氣侵襲而至此五絡的真氣全部衰竭,就會使經脈都振動,而形體失去知覺,就象死屍一樣,有人把它叫做“屍厥”。這時應當針刺其足大趾內側爪甲距離爪甲有韭菜葉寬那麼遠處的隱白穴,然後再刺足心的湧泉穴。
(2).觀看歷代與現代書籍,對於「厥」的解釋,多數是認為這是代表昏厥昏倒,或是手腳冰冷的意思。
這個解釋如果是指後代醫書中的厥證,或許這樣解釋是對的,因為該作者可能就是這樣誤認為的。
但是若是要拿它來解釋《黃帝內經》的「厥」,我個人認為這樣子是有問題的,可能是誤解《黃帝內經》的本意了。
我個人認為《黃帝內經》的「厥」是一字多義,雖然多義,看似彼此無關,但是其實它們都是在指同一個病理機轉下的各種症狀。
所以「厥」不是在講單一症狀,它是在講一件經脈發生氣逆的現象,而這種氣逆所呈現的症狀可以有很多種病名。
也就是說,很多疾病的發生,其實去探究它的機轉(病機),原來都是因為經脈發生氣逆了。
所以,若是要不含糊其辭的講述個人看法,若要不以取巧懵混過關的心態來註解《黃帝內經》,而是精準的表達個人觀點的話,
那麼,我的看法是:「厥證,它是在講一種病機(機轉),不是在講一種症狀,這個機轉就是經脈因為發生氣逆而所造成身體的不適」。
我個人認為,「厥」的疾病是從六經的角度來分析病情,而不是從五臟的角度。
也就是說,「厥」是六經病的現象描述,不是五臟病的坐標看問題。
(3).我的這個「厥」是一字多義,而且是圍繞著經脈氣逆機轉的看法,可以在《素問第八十•方盛衰論》得到印證:
☎「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黃帝答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是以春夏歸陽為生,歸秋冬為死,反之,則歸秋冬為生,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
其中最後一句「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就是不論氣盛或氣衰,只要是氣逆,則都會成為厥。
這裡的「厥」就是指經脈氣逆的病理機轉。
☎《素問第四十六•病能論》:「帝曰:陽何以使人狂。歧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帝曰:何以知之。歧伯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
這裡的「厥」也是指經脈氣逆亂的病理機轉,但是其造成的症狀卻是狂病。
☎《素問第三•生氣通天論》:「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這裡的「厥」就是指經脈氣逆後導致的昏倒。
☎《靈樞第五十二•衛氣》:「凡候此者(十二經脈標本穴),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
這是六經發生氣逆,若下虛的氣逆病是厥(手腳冰冷),若上虛的氣逆病輕則眩暈,重則昏倒。若下盛的氣逆病是熱厥(手腳熱),若上盛的氣逆病是熱痛。
☎《靈樞第八•本神》:「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藏不安」。
若腎經脈氣虛的氣逆病會手腳冰冷(厥)。
☎《素問第四十五•厥論》:「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
當經脈氣逆時,可能是寒厥(手腳冰冷),可能是熱厥(手腳熱),可能會腹滿或昏倒或神不知人(昏厥)。
☎《靈樞第二十四•厥病》:「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瘈,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發狂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
這是各種經脈氣逆所導致的頭痛,或是心痛。而這種頭痛或心痛也稱呼為厥病:「厥頭痛,厥心痛」。
(4).「厥」的症狀有很多種,例如:
經脈氣逆,可能會造成患者輕則眩暈,重則昏倒不知人事。也可能造成患者手腳冰冷,或是手腳燥熱。或是造成患者頭痛,或是心痛。
或是造成患者脊柱兩側疼痛,連及頭頂,導致頭昏沉沉,眼睛看不清東西,腰脊僵直。
或是造成患者胸部滿悶,面部腫脹,口唇腫起,突然間說話困難,嚴重的則不能言語。
或是造成患者喉部就不能言語,手足發冷,大便不利。
或是造成患者,腹部膨脹,叩之有聲,內多寒氣,腹鳴如水響,大小便困難。
或是造成患者瘋瘋癲癲,奔跑呼叫,腹部脹滿不得安臥,面部赤熱,神志模糊,出現幻覺,胡言亂語。
或是造成患者突然性耳聾,面頰腫而發熱,兩脅疼痛,小腿不能運動。
或是造成患者腹部脹滿,大便不爽,不思飲食,食則嘔吐,不能安臥。
或是造成患者口乾,小便色赤,腹脹滿,心痛。
或是造成患者少腹腫痛,腹脹滿,大小便不利,喜歡採取屈膝的體位睡臥,前陰萎縮而腫,小腿內側發熱。
或是造成患者小腿拘集痙攣,心痛牽引腹部。
或是造成患者,身體僵直跌倒,嘔血,容易鼻出血。
或是造成患者關節活動不靈,關節不利則腰部不能活動,頸項不能回顧。
或是造成患者喘促咳嗽,身發熱,容易驚駭,鼻出血,嘔血。
或是造成患者胸中虛滿而咳嗽,常常嘔吐涎沫。
或是造成患者心痛連及咽喉,身體發熱。
或是造成患者喉部痹塞,咽部腫痛,頸項強直。
***[1]太陰陽明之所合:脾胃二經行於腹部,都近前陰。前陰周圍有九脈循行,這裡獨指脾胃兩脈,是因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
***[2]此人者質壯:指患寒厥的人自恃形體壯實而不知道修養身心。
***[3]秋冬奪於所用:指在秋冬陽氣已衰的季節,房事不節制,損傷在下的陽氣,損及腎陽。
***[4]精氣溢下:指因為下元虛寒不能內藏,精氣漏泄而滑精。
***[5]邪氣因從之而上:陰寒之氣得以上逆。
***[6]氣因於中:氣,指陽虛所致的陰寒之氣。這裡指陰寒之氣不是外感,而是內生,應上文“不從外”的意思。
***[7]滲營:這裡是溫煦的意思。
黃帝問道:寒厥是損耗了何種精氣而形成的?
岐伯說:前陰是許多經脈聚匯之處,也是足太陰和足陽明經脈匯合之處。一般來說,人體在春夏季節是陽氣偏多而陰氣偏少,秋冬季節是陰氣偏盛而陽氣偏衰。有些人自恃體質強壯,在秋冬陽氣偏衰的季節縱欲、過勞,使腎中精氣耗損,精氣虧虛於下而與上焦之氣相爭,雖爭亦不能迅速恢復,精氣不斷溢泄於下,元陽亦隨之而虛,陽虛生內寒,陰寒之邪隨從上爭之氣而上逆,便為寒厥。邪氣停聚於中焦,是胃氣虛衰,不能化生水穀營養經絡,以致陽氣日益虧損,陰寒之氣肚勝於內,所以手足厥冷。
【陳擎文補註】
(1).本篇並沒有說明寒厥,熱厥的治療方法,但在另外一篇則有提到如何治療寒厥,熱厥。
☎《靈樞第二十一•寒熱病》:「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寒厥取足陽明、少陰於足,皆留之」。
也就是,熱厥症的治療,應取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都要留針;
寒厥症的治療,應取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在足部取穴,都要留針。
***[1]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酒為水穀之精,熟穀之液,其氣彪悍,所以入胃以後,即先從衛氣行於皮膚而充盈於絡脈,經脈和絡脈不能同時充盈,所以說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
***[2]精氣竭:指水穀精氣無以化生而衰竭。
***[3]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醉飽入房,脾腎兩傷,脾傷不能運化,腎虛不能資助脾胃運化,所以氣聚於脾中不得散。
黃帝問道:熱厥是怎樣形成的?
岐伯答道:酒入於胃,由於酒性剽悍徑行皮膚絡脈,所以使絡脈中血液充滿,而經脈反顯得空虛。脾的功能是主管輸送胃中的津液營養,若飲酒過度,脾無所輸送則陰經虧虛;陰津虧虛則剽悍的酒熱之氣乘虛入擾於內,導致胃氣不和;胃氣不和則陰精化生無源而枯竭;陰精枯竭就不能營養四肢。這種人必然是經常酒醉或飽食太過之後行房縱欲,致使酒食之氣鬱居於脾中不得宣散,酒氣與穀氣相搏結,醞釀成熱,熱盛於中焦,進而波及周身,因有內熱而小便色赤。酒性是剽悍濃烈的,腎的精氣必受其損傷而日益虛衰,陰虛陽勝,形成陽氣獨盛於內的局面,所以手足發熱。
【陳擎文補註】
(1).本篇並沒有說明寒厥,熱厥的治療方法,但在另外一篇則有提到如何治療寒厥,熱厥。
☎《靈樞第二十一•寒熱病》:「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寒厥取足陽明、少陰於足,皆留之」。
也就是,熱厥症的治療,應取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都要留針;
寒厥症的治療,應取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在足部取穴,都要留針。
***[1]暴不知人:指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2]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重,並、聚的意思;邪氣,指氣機失常,即逆亂之氣。這句話是說在下的腎氣虛衰,陰不能制陽,失於制約的腎中陽氣上擾。
黃帝問道:厥證有的使人腹部脹滿,有的使人猝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長達一天時間才能蘇醒,這是什麼道理?
岐伯答道:下部之氣充盛於上,下部就空虛,下部氣虛則水穀不化而引起腹部脹滿;陽氣偏盛於上,若下部之氣又並聚於上,則氣機失常而逆亂,氣機逆亂則擾亂陽氣,陽氣逆亂就不省人事了。
***[1]眴仆:眴,通“眩”;下虛上實,氣機上逆,所以見眩暈或暈倒的症狀。
***[2]不得臥:脾氣失運,胃氣不降,“胃不和則臥不安”。
***[3]太陰厥逆:《黃帝內經太素》經脈厥作“足太陰脈厥逆”。下面的少陰、厥陰、太陽、少陽、陽明也均加足字。
***[4]治主病者:取受病的經脈的腧穴治療。
***[5]機關不利:指關節活動不靈便。
***[5]䯒:脛骨。
黃帝道:對!希望聽聽六經厥證的病態表現。
岐伯說:太陽經厥證,上為頭腫發重,下為足不能行走,發作時眼花跌倒。
陽明經厥證狀,可出現瘋瘋癲癲,奔跑呼叫,腹部脹滿不得安臥,面部赤熱,神志模糊,出現幻覺,胡言亂語。
少陽經厥證,可見到突然性耳聾,面頰腫而發熱,兩脅疼痛,小腿不能運動。
太陰經厥證,可見到腹部脹滿,大便不爽,不思飲食,食則嘔吐,不能安臥。
少陰經厥證,可出現口乾,小便色赤,腹脹滿,心痛。
厥陰經厥證,可見到少腹腫痛,腹脹滿,大小便不利,喜歡採取屈膝的體位睡臥,前陰萎縮而腫,小腿內側發熱。
厥證的治則是:實證用瀉法,虛症用補法,本經自生病,不是受他經虛實證影響的,從本經取穴治療。
足太陰經的經氣厥逆,小腿拘集痙攣,心痛牽引腹部,當取主病的本經腧穴治療。
若足三陰經都發生厥逆,身體僵直跌倒,嘔血,容易鼻出血,當取主病的本經腧穴治療。
足少陽經的經氣厥逆,關節活動不靈,關節不利則腰部不能活動,頸項不能回顧,如果伴發腸癰,就為不可治的危證,如若發驚,就會死亡。
足陽明經的經氣厥逆,喘促咳嗽,身發熱,容易驚駭,鼻出血,嘔血。
手太陰經的經氣厥逆,胸中虛滿而咳嗽,常常嘔吐涎沫,當取本經主病的腧穴治療。
手厥陰和手少陰經的經氣厥逆,心痛連及咽喉,身體發熱,是不可治的死症。
手太陽經的經氣厥逆,耳聾流淚,頸項不能回顧,腰不能前後俯仰,當取主病的本經腧穴治療。
手陽明經和手少陽經的經氣厥逆,發為喉部痹塞,咽部腫痛,頸項強直,當取主病的本經腧穴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