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
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
厥頭痛,貞貞頭重而痛,寫頭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陰,後取足少陰。
厥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脈,後取足太陰。
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
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後脈湧有熱,寫出其血,後取足少陽。
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頭痛不可取於腧者,有所擊墮,惡血在於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則刺,不可遠取也。
頭痛不可刺者,大痺為惡,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瘈,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發狂不已,取然谷。
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
厥心痛,痛如以錐鍼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谿。
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衝。
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
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日發夕死,夕發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於腧。
腸中有蟲瘕及蛟蛕,皆不可取以小鍼;心腸痛,憹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以手聚按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鍼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鍼也。㤣腹憹痛,形中上者。
耳聾無聞,取耳中;耳鳴,取耳前動脈;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乾聆聊,耳無聞也;耳聾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
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合中,以員利鍼,大鍼不可刺。
病注下血,取曲泉。
風痺淫礫,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股脛淫礫,煩心頭痛,時嘔時悗,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也。
***[1]篇名:厥,指經氣上逆。
***[2]篇名:厥病,是指經氣上逆引起的疾病。本篇主要介紹因經氣上逆引起的頭痛、心痛等病的症狀、治療和預後等內容,故名"厥病"。
***[3]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各種厥頭痛和真頭痛的症狀特點和治療方法,並介紹了不能使用針刺的頭痛類型。
二、說明各種厥心痛和真心痛的主要症狀、證候分類和治療方法。
三、說明蟲瘕、耳聾、下肢活動不利、下血證和風痹證等病證的症狀、治療和預後等。
***[4]厥頭痛和真頭痛在病機和症狀上有一定區別:厥頭痛是由於經脈氣機逆亂上沖於頭所引起的頭痛,真頭痛則為邪氣在頭所引起的頭痛,前者頭痛較輕,後者劇烈。
***《難經•六十難》: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
***虞庶注:頭腦中痛甚,而手足冷至肘膝者,為真頭痛,其寒氣入深故也。
經脈邪氣上逆於頭而引發的頭痛,叫厥頭痛,如果面部若腫起且心中煩躁的,治療可取足陽明、足太陽經的穴位。
厥頭痛,如果頭部脈絡疼痛,病人情緒悲傷,易哭,診視頭部動脈搏動盛處,刺之略微放血,然後刺足厥陰經的穴位調治。
厥頭痛,如果頭部沉重,急痛,治療用瀉法,取頭上的五條經脈(即督脈、左右足太陽膀胱經、左右足少陰膽經),每行取五穴刺治。先取手少陰經穴位,後取足少陰經穴位。
厥頭痛,健忘,愛歎氣,用手按摸不到痛處,治療可取頭面部左右的動脈,然後取足太陰經的穴位。
厥頭痛,項部先痛,腰脊部也相應疼痛,治療先取天柱穴,後取足太陰經的穴位。
厥頭痛,頭痛劇烈,耳前後脈絡脹熱,治療應瀉出耳脈絡之血,然後刺足少陽經的穴位。
真頭痛,頭痛劇烈,整個腦部都痛,手足冰涼直至肘膝關節,這是不可治的死症。
【陳擎文補註】
(1).《黃帝內經》裡面提到「厥」有很多篇章,有很多相關的詞彙。
例如:寒厥,熱厥,氣逆為厥,煎厥,薄厥、大厥、煎厥、暴厥、屍厥、厥頭痛、厥心痛、痿厥....
其中牽涉到的篇章包括有:
☎《素問第四十五•厥論》:「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
「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
「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
「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仆。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脇痛,䯒不可以運;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䯒內熱」。
☎《素問第三•生氣通天論》:「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素問第八十•方盛衰論》:「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黃帝答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是以春夏歸陽為生,歸秋冬為死,反之,則歸秋冬為生,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
「問曰:有餘者厥耶。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素問第四十六•病能論》:「帝曰:陽何以使人狂。歧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帝曰:何以知之。歧伯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
☎《素問第四十九•脈解》:「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所謂入中為瘖者,陽盛已衰,故為瘖也。內奪而厥,則為瘖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善怒者,名曰煎厥」。
☎《素問第三十九•舉痛論》:「寒氣客於五藏,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
☎《靈樞第五十二•衛氣》:「凡候此者(十二經脈標本穴),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
☎《靈樞第八•本神》:「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藏不安」。
☎《靈樞第二十四•厥病》:「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瘈,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發狂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
☎《靈樞第二十六•雜病》:「厥挾脊而痛者,至頂,頭沉沉然,目𥆨𥆨然,腰脊強。取足太陽膕中血絡。厥胸滿面腫,唇漯漯然,暴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厥而腹嚮嚮然,多寒氣,腹中穀穀,便溲難,取足太陰」。
☎《素問第四十八•大奇論》:「脈至而搏,血衂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為常脈。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素問第六十二•調經論》:「志有餘則腹脹飱泄,不足則厥。血氣未并,五藏安定,骨節有動」。志有餘的則腹脹飧泄,志不足的則手足厥冷。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並,五臟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骨,使骨節間如有物震動的感覺。
「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并則無血,血并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并,則為實焉。血之與氣并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多餘的就是實,缺乏的就是虛。所以氣並之處則血少,為氣實血虛,血並之處則氣少,血和氣各離其所不能相濟而為虛。人身絡脈和孫脈的氣血均輸注於經脈,如果血與氣相並,就成為實了。譬如血與氣並,循經上逆,就會發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暴死,這種病如果氣血能得以及時下行,則可以生,如果氣血壅於上而不能下行,就要死亡。
「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寫,不寫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濇,故中寒」。
若寒厥之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下泄,寒氣不瀉,則陽氣必受耗傷,陽氣耗傷,則寒氣獨留,寒性凝斂,營血滯澀,脈行不暢,其脈搏必見盛大而澀,所以成為內寒。
☎《素問第六十三•繆刺論》:「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
邪氣侵入到手少陰、手太陰、足少陰、足太陰、和足陽明的絡脈,這五經的絡脈都聚會於耳中,並上繞左耳上面的額角,假如由於邪氣侵襲而至此五絡的真氣全部衰竭,就會使經脈都振動,而形體失去知覺,就象死屍一樣,有人把它叫做“屍厥”。這時應當針刺其足大趾內側爪甲距離爪甲有韭菜葉寬那麼遠處的隱白穴,然後再刺足心的湧泉穴。
(2).觀看歷代與現代書籍,對於「厥」的解釋,多數是認為這是代表昏厥昏倒,或是手腳冰冷的意思。
這個解釋如果是指後代醫書中的厥證,或許這樣解釋是對的。但是若是要拿它來解釋《黃帝內經》的「厥」,我個人認為這樣子是有問題的,可能是誤解《黃帝內經》的本意了。
我個人認為《黃帝內經》的「厥」是一字多義,雖然多義,看似彼此無關,但是其實它們都是在指同一個病理機轉下的各種症狀。
所以「厥」不是在講單一症狀,它是在講一件經脈發生氣逆的現象,而這種氣逆所呈現的症狀,所以它可以有很多種病名。
也就是說,很多疾病的發生,其實去探究它的機轉(病機),原來都是因為經脈發生氣逆了。
所以,若是要不含糊其辭的講述個人看法,若要不以取巧懵混過關的心態來註解《黃帝內經》,而是精準的表達個人觀點的話,
那麼,我的看法是:「厥證,它是在講一種病機(機轉),不是在講一種症狀,這個機轉就是經脈因為發生氣逆而所造成身體的不適」。
我個人認為,「厥」的疾病是從六經的角度來分析病情,而不是從五臟的角度。
也就是說,「厥」是六經病的現象描述,不是五臟病的坐標看問題。
(3).我的這個「厥」是一字多義,而且是圍繞著經脈氣逆機轉的看法,可以在《素問第八十•方盛衰論》得到印證:
☎「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黃帝答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是以春夏歸陽為生,歸秋冬為死,反之,則歸秋冬為生,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
其中最後一句「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就是不論氣盛或氣衰,只要是氣逆,則都會成為厥。
這裡的「厥」就是指經脈氣逆的病理機轉。
☎《素問第四十六•病能論》:「帝曰:陽何以使人狂。歧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帝曰:何以知之。歧伯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
這裡的「厥」也是指經脈氣逆亂的病理機轉,但是其造成的症狀卻是狂病。
☎《素問第三•生氣通天論》:「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這裡的「厥」就是指經脈氣逆後導致的昏倒。
☎《靈樞第五十二•衛氣》:「凡候此者(十二經脈標本穴),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
這是六經發生氣逆,若下虛的氣逆病是厥(手腳冰冷),若上虛的氣逆病輕則眩暈,重則昏倒。若下盛的氣逆病是熱厥(手腳熱),若上盛的氣逆病是熱痛。
☎《靈樞第八•本神》:「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藏不安」。
若腎經脈氣虛的氣逆病會手腳冰冷(厥)。
☎《素問第四十五•厥論》:「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
當經脈氣逆時,可能是寒厥(手腳冰冷),可能是熱厥(手腳熱),可能會腹滿或昏倒或神不知人(昏厥)。
☎《靈樞第二十四•厥病》:「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瘈,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發狂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
這是各種經脈氣逆所導致的頭痛,或是心痛。而這種頭痛或心痛也稱呼為厥病:「厥頭痛,厥心痛」。
(4).「厥」的症狀有很多種,例如:
經脈氣逆,可能會造成患者輕則眩暈,重則昏倒不知人事。也可能造成患者手腳冰冷,或是手腳燥熱。或是造成患者頭痛,或是心痛。
或是造成患者脊柱兩側疼痛,連及頭頂,導致頭昏沉沉,眼睛看不清東西,腰脊僵直。
或是造成患者胸部滿悶,面部腫脹,口唇腫起,突然間說話困難,嚴重的則不能言語。
或是造成患者喉部就不能言語,手足發冷,大便不利。
或是造成患者,腹部膨脹,叩之有聲,內多寒氣,腹鳴如水響,大小便困難。
或是造成患者瘋瘋癲癲,奔跑呼叫,腹部脹滿不得安臥,面部赤熱,神志模糊,出現幻覺,胡言亂語。
或是造成患者突然性耳聾,面頰腫而發熱,兩脅疼痛,小腿不能運動。
或是造成患者腹部脹滿,大便不爽,不思飲食,食則嘔吐,不能安臥。
或是造成患者口乾,小便色赤,腹脹滿,心痛。
或是造成患者少腹腫痛,腹脹滿,大小便不利,喜歡採取屈膝的體位睡臥,前陰萎縮而腫,小腿內側發熱。
或是造成患者小腿拘集痙攣,心痛牽引腹部。
或是造成患者,身體僵直跌倒,嘔血,容易鼻出血。
或是造成患者關節活動不靈,關節不利則腰部不能活動,頸項不能回顧。
或是造成患者喘促咳嗽,身發熱,容易驚駭,鼻出血,嘔血。
或是造成患者胸中虛滿而咳嗽,常常嘔吐涎沫。
或是造成患者心痛連及咽喉,身體發熱。
或是造成患者喉部痹塞,咽部腫痛,頸項強直。
有的頭痛不可以取腧穴治療,如被擊傷或摔傷,致使淤血在體內,如果有內傷,會疼痛不止。這種情況,可以在傷痛部位側刺,不可選取遠距離的腧穴刺治。
有一種頭痛不可刺治,即大痹惡患。每天都發作的,針刺只可使其稍好一些,不能根治。
偏頭寒痛,治療先取手少陽、手陽明經的穴位,後取足少陽、足陽明經的穴位。
***[1]取之然谷、太溪然谷、太溪屬足少陰腎經。按本段所述各種厥心痛,皆取所病臟腑經脈的穴位進行針刺,惟此脾氣犯心的心痛,取足少陰腎經的穴位,其意難以解釋。故張志聰認為"然谷當作漏谷,太溪當作天溪",可參。
由五臟氣沖逆所致的厥心痛,牽連背部疼痛、抽搐,好像有東西從後背觸動心臟,以致曲脊駝背,這是腎心病。治療先取京骨、昆侖穴,發針後仍疼痛不止的,再取然谷穴刺之。
厥心痛,腹脹胸滿,心痛特別厲害,這是胃心痛。治療應取大都、太白穴。
厥心痛,痛得好像用銀針刺心一樣,心痛劇烈,這是脾心痛。治療應取然谷、太溪穴。
厥心痛,面色蒼白象死人一樣,終日疼痛不止,這是肝心痛。治療應取行間、太沖穴。
厥心痛,在臥床或休息時,心痛停止,如果活動則心痛加劇,但面色不變,這是肺心痛,治療應取魚際、太淵穴。
真心痛,手足冰涼直至肘膝關節,心痛劇烈。這種症狀,早晨發作,晚上就會死亡,晚上發作,第二天早晨就會死亡。
心痛但不可以刺治的病症是內有積聚淤血,這種病症不可以取腧穴治療。
【陳擎文補註】
(1).《黃帝內經》有幾篇都有提到心痛的治療,描述結構類似,可以彼此參照:
☎《靈樞第二十四•厥病》: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瘈,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發狂不已,取然谷。
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
厥心痛,痛如以錐鍼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谿。
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衝。
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
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日發夕死,夕發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於腧。
☎《靈樞第二十六•雜病》:
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
心痛,腹脹,牆牆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
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
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
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1]㤣:音烹,滿之意,腹痛,腹滿也。
***[2]聆聊:耳垢。(聆:líng,ㄌㄧㄥˊ傾耳細聽,聆聽。)
***[3]淫礫:形容疾病浸淫發展,直到成為痼疾。(礫:lì,ㄌㄧˋ,小石頭)
腸中有寄生蟲和蛔蟲,都不可用小針取穴刺治。心腹痛,發作時疼痛難忍,腹內有腫塊,可上下移動,疼痛間歇性發作,腹中熱,經常口渴流涎,這是有蛔蟲的症狀。治療可用手聚攏按住腫塊,不使移動,用大針刺之,手仍按著不動,待蟲不動後,再拔出針來。
耳聾聽不到聲音,治療可取耳中的三焦經聽宮、膽經角孫穴(耳尖正上方入髮際處)。
耳鳴,治療可取耳前動脈處的三焦經耳門穴(楊上善認為耳朵前動脈是三焦經和髎穴、膽經聽會穴。
(和髎穴:頭顳部鬢髮後緣直上與耳廓根上端相平處,當顳淺動脈後緣)
耳痛而不可刺治的,是指耳中有膿或耳中有乾耳垢,耳已喪失聽覺的病症。
耳聾應取手無名指指甲上端與肉相交處的關沖穴,先取手部三焦經關沖穴,後取足部膽經竅陰穴(第4指外)刺之。
耳鳴,治療可取手中指指甲上端的心包經中沖穴(中指尖),左耳鳴取右手的中沖穴,右耳鳴取左手的中沖穴,先取手部心包經穴位,後取足部肝經的大敦穴。
大腿不能抬起,治療可讓病人側臥取穴,在髀樞中的環跳穴用員利針刺之,不可用大針。
患下血如注的病人,治療應取曲泉穴。
患風痹的病人,久病不愈,腳有時冷得象踩在冰上,有時熱得象在熱水中,大小腿酸疼無力,心煩頭痛,時常嘔吐又時常脹飽,眩昏一停就出汗,出汗時間長了又目眩,一會兒悲傷,一會兒恐懼,氣短,悶悶不樂,患這種病,不出三年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