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第四十六•病能論•無壓力閱讀版


  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

  歧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沈細,沈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帝曰:善。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歧伯曰:藏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

  岐伯曰:肺者,藏之蓋也,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論在奇恒陰陽中。

  帝曰:有病厥者,診右脈沈而緊,左脈浮而遲,不然病主安在。

  歧伯曰:冬診之,右脈固當沈緊,此應四時,左脈浮而遲,此逆四時。在左當主病在腎,頗關在肺,當腰痛也。

  帝曰:何以言之。

  歧伯曰:少陰脈貫腎絡肺,今得肺脈,腎為之病,故腎為腰痛之病也。

  帝曰:善。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鍼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歧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鍼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寫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歧伯曰:生於陽也,

  帝曰:陽何以使人狂。

  歧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

  帝曰:何以知之。

  歧伯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

  帝曰:治之柰何。

  歧伯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

  帝曰:善。有病身熱解墯,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

  歧伯曰:病名曰酒風。

  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以澤瀉朮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鍼也,摩之切之,聚者堅也;博者大也。

  上經者,言氣之通天也,

  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

  金匱者,決死生也,

  揆度者,切度之也,

  奇恒者,言奇病也。

  所謂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恒者得以四時死也。

  所謂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脈理也,

  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


【翻譯】

  ***[1]篇名病能論:能,同“態”,病能,即疾病的表現。本篇論述了多種疾病的臨床表現,所以篇名為“病能論”。篇中闡述了胃脘癰的症狀、病機、診法;臥不安的機理,不能偃臥的機理、脈象;腰痛症狀、診法;怒狂的病因,病機、症狀、治則、治法;酒風的症狀、治療;最後介紹了幾種脈象的特點及幾種古醫書的基本內容。。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七種病症的症狀,脈象,病機與治療方式(胃脘癰,睡臥不能安寧,不能仰臥,厥病,頸癰,怒狂病,酒風身熱出汗無力少氣)

  二、說明五本古代醫經《上經》,《下經》,《金匱》,《揆度》,《奇恒》的內容及其命名由來。

  ***[3]胃脈:指人迎脈和趺陽脈。



  黃帝問道:有患胃脘癰病的,應當如何診斷呢?

  岐伯回答說:診斷這種病,應當先診其胃脈,他的脈搏必然沉細,沉細主胃氣上逆,上逆則人迎脈過盛,過盛則有熱。人迎屬於胃脈,胃氣逆則跳動過盛,說明熱氣聚集於胃口而不得散發,所以胃脘發生癰腫。


【陳擎文補註】

  (1).本段經文「診此者,當候胃脈」,此處「胃脈」究竟是指什麼,歷代爭論不斷。

  有人說是,右關脈。

  有人說是,尺膚。

  有人說是,寸口脈。

  有人說是,趺陽脈。


  (2).例如:楊上善在他寫的《黃帝內經太素•卷第十四诊候•人迎脉口诊》,認為這個「胃脈」是寸口脈,他認為就是用人迎寸口對比脈法來做診斷。

  黃帝問于岐伯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岐伯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管為癰。黃帝曰:善。

  楊上善註解:胃管癰者,胃口有熱,胃管生癰也。得胃脈者,寸口脈也。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大陰之動也,故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所終始也。平人手之寸口之中,胃脈合浮與大也。今於寸口之中,診得沉細之脈,即知胃有傷寒逆氣,故寸口之脈沉細,上之人迎洪盛者也,盛則胃管熱也。上人迎者,在喉兩邊,是足陽明胃脈者也。胃氣逆者,則手之寸口沉細,喉邊人迎盛大,故知熱聚胃口不行為癰。紆恭反,腫也。

  楊上善認為,因為在脖子處的人迎脈盛大,寸口脈沉細,表示在胃部有癰膿腫。


  (3).我個人認為,上述的「胃脈」是指趺陽脈,這裡是三部九候脈的上下比對法之示範。

  因為若是按照楊上善所認為的「胃脈」是寸口脈的話,這不符合三部九候脈的原理。

  在三部九候脈的寸口部位是候胸中部位的氣血概況,若胃部有癰膿腫,則不可能寸口沒有徵兆。

  所以這裡的「胃脈」應該是腳部的趺陽脈,因為氣血聚集在中上焦,所以下部趺陽脈氣血沉細。


  ***[1]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此八字《甲乙經》作“及精有所倚,則臥不安”,倚,偏也。

  ***[2]懸:杜絕。


  黃帝說:好。有人睡臥不能安寧的,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說:五臟有所傷及,要等到損傷恢復,精神有所寄託,睡臥才能安寧,所以一般人不能測知他是什麼病。


【陳擎文補註】

  (1).所以什麼睡臥不安,這表示有傷到五臟了。

  一般都是情志因素或是作息失當放縱導致(例如:性生活放縱,太忙,勞形,一直在擔心害怕某事,大怒,悲思過度,汲汲營營的妄想)

  所以,若是睡不好,就是個人體生理的自我警示訊號,這是身體自我保護的回饋警訊,是生理正在提示警告大腦皮質(心理)的機制,它是幫助我們的反饋訊息,提示我們,白天生活要踩剎車了,要有所節制了,須調控情緒,及修身養性了。


  黃帝說:人不能仰臥的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說:肺居胸上,為五臟六腑的華蓋,如果肺臟為邪氣所犯,邪氣盛與內則肺的脈絡脹大,肺氣不利,呼吸急促,故不能仰臥。在《奇恒陰陽》中有這方面的論述。


【陳擎文補註】

  (1).很多的慢性支氣管炎,或是氣喘患者,的確會晚上睡覺時無法平躺,會喘不過氣來。

  這是因為肺臟受到外邪侵犯所致。


  (2).《奇恒》《陰陽》都是上古醫經,現在都已經亡佚了。


  黃帝說:有患厥病的,診得右脈沉而緊,左脈浮而遲,不知主病在何處?

  岐伯說:因為是冬天診察其脈象,右脈本來應當沉緊,這是和四時相應的正常脈象,左脈浮遲,則是逆四時的反常脈象,所以病變在腎,並與肺臟關聯。腰為腎之府,故當有腰痛的症狀。

  黃帝說:為什麼這樣說呢?

  岐伯說:少陰的經脈貫腎絡於肺,現於冬季腎脈部位診得了浮遲的肺脈,是腎氣不足的表現,雖與肺有關,但主要是腎病,故腎病當主為腰痛。


【陳擎文補註】

  (1).這邊講的脈法觀念還蠻重要的,但是《黃帝內經》在此有加密。


  黃帝說:好。有患頸癰病的,或用砭石治療,或用針灸治療,都能治好,其治癒的道理何在?

  岐伯說:這是因為病名雖同而程度有所不同的緣故。頸癰屬於氣滯不行的,宜用針刺開導以除去其病,若是氣盛壅滯而血液結聚的,宜用砭石以瀉其淤血,這就是所謂同病異治。


【陳擎文補註】

  (1).石:就是砭石,有兩種解釋:

  ☎砭石:是古代的外科工具,是楔形石片,可以刺破癰腫膿瘍,切開排膿放血。

  ☎砭石:作為按摩用的石頭,砭石可以發出許多人體有益的遠紅外射線和超聲波脈衝,促使身體微循環、調理人們的新陳代謝,相當於遠紅外治療儀 + 超聲波治療儀。


  (2).在此應該是指楔形石片,可以刺破癰腫膿瘍,切開排膿放血。

  換言之,頸部的癰腫,可以用針灸穴道來調整經絡陰陽平衡,也可以局部切開膿血引流來治療,都會有效。


  ***[1]暴折而難決:精神突然受到挫折。難決,難以疏通。

  ***[2]食入於陰,長氣于陽:張介賓注:“五味入口而化於脾,食入于陰也;食入於胃以養五臟氣,長氣于陽也”。


  黃帝說:有患怒狂病的,這種病是怎樣發生的呢?

  岐伯說:由於陽氣而生。

  黃帝說:陽氣怎麼能使人發狂呢?

  岐伯說:陽氣因為受到突然強烈的刺激,鬱而不暢,氣厥而上逆,因而使人善怒發狂,由於此病為陽氣厥逆所生,故名“陽厥”。

  黃帝說:怎樣知道是陽氣受病呢?

  岐伯說:在正常的情況下,足陽明經脈是常動不休的,太陽、少陽有病脈是不甚搏動的,現在不甚搏動的太陽、少陽經脈也搏動的大而急疾,這就是病生於陽氣的徵象。

  黃帝說:如何治療呢?

  岐伯說:病人禁止飲食就可以好了。因為飲食經過脾的運化,能夠助長陽氣,所以禁止病人的飲食,使過盛的陽氣得以衰少,病就可以痊癒。同時,再給以生鐵洛煎水服之,因為生鐵洛有降氣開結的作用。


【陳擎文補註】

  (1).本段說:「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

  這個規律在《黃帝內經》另外篇章也有提到,例如:

  ☎《靈樞第六十二•動輸》:「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

  ☎《靈樞第六十五•五音五味》:「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

  ☎《素問第二十四•血氣形志》:「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

  雖然在《靈樞第六十五•五音五味》與《素問第二十四•血氣形志》講的有些不一樣,但是,陽明脈一直都是六經脈裡面多氣多血的一條經脈。所以在陽明脈上的「冲陽脈,地倉,大迎,下關,人迎,氣衝」經年都可以把到明顯的脈搏跳動。

  當然這是因為這些穴位處都有淺表動脈經過,例如:冲陽穴(趺陽脈)有足背動脈經過,大迎有面動脈經過,下關穴有面橫動脈經過,人迎穴有頸動脈經過,氣沖有腹壁淺動脈分支。

  其中以冲陽穴(趺陽脈)及人迎脈,是古代最常被拿來作為診脈的部位。


  (2).至於太陽膀胱經的委中穴,崑崙穴,平時動脈搏動不明顯。

  少陽膽經的聽會穴,懸鐘穴,也是平時動脈搏動不明顯,它們都是要等到陽氣逆亂到非常嚴重時,才會在這些穴道出現脈搏感。

  本段提到若是大怒而狂,連平常摸不到脈的太陽膀胱經,少陽膽經的動脈穴道點,都可以摸到明顯搏動脈了,這表示患者當下陽氣逆亂的很嚴重。


  (3).怎麼治療呢?《黃帝內經》在此提供兩個方法:

  一個是用斷食來抑制陽氣,一旦陽氣減弱,狂病即可改善。

  另外一個方法是服用生鐵洛煎水,這個方法在後代中醫界還有熱在繼續使用。

  因為生鐵洛水可以降氣開結。


  ***[1]解墯:「解墮」,亦作「解隋」,懈怠也。《素問第一•上古天真論》:「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


  黃帝說:好。有患全身發熱,腰體懈怠無力,汗出多得象洗澡一樣,怕風,呼吸短而不暢,這是什麼病呢?

  岐伯說:病名叫酒風。

  黃帝說:如何治療呢?

  岐伯說:用澤瀉和白朮各十分,麋銜五分,合沿為末,每次服三指撮,在飯前服下。

  所謂深按而得細脈的,其脈在指下細小如針,必須仔細地按摩切循,凡脈氣聚而不散的是堅脈;搏擊手指下的是大脈。

  《上經》是論述人體功能與自然界相互關係的;

  《下經》是論述疾病變化的;

  《金匱》是論述疾病診斷決定死生的;

  《揆度》是論述脈搏以診斷疾病的;

  《奇恒》是論述特殊疾病的。

  所謂奇病,就是不受四時季節的影響而死亡的疾病。

  所謂恒病,就是隨著四時氣候的變化死亡的疾病。

  所謂揆,是說切按脈搏,以推求疾病的所在及其病理;

  所謂度,是從切脈得其病處,並結合四時氣候的變化進行判斷,以知道疾病的輕重宜忌。


【陳擎文補註】

  (1).這些上古醫經《上經》《下經》《金匱》《揆度》《奇恒》等書,都已經亡佚了,相當可惜。

  這表示在黃帝內經以前,中國的醫學理論水平就已經很高了,可惜古代印刷不發達,且歷代的每次戰亂就將這些少數傳抄的典籍給毀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