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第二•本輸•無壓力閱讀版


  黃帝問於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俞之所留,六府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藏之所溜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願聞其解。

  歧伯曰:請言其次也。

  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

  溜于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

  注于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俞;

  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

  入于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也。

  心出於中沖,中沖,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

  流於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為滎;

  注于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俞;

  行於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

  入于曲澤,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少陰也。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木;

  溜于行間,行間足大趾間也,為滎;

  注于太沖,太沖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俞;

  行于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

  入于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也。

  脾出于隱白,隱白者,足大趾之端內側也,為井木;

  溜于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為滎;

  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為俞;

  行于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

  入于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也。

  腎出于湧泉,湧泉者足心也,為井木;

  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為滎;

  注于太溪,太溪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俞;

  行于復溜,復溜,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

  入于陰谷,陰谷,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也。

  膀胱出于至陰,至陰者,足小趾之端也,為井金;

  溜于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

  注于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俞;

  過于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

  行于昆侖,昆侖,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

  入于委中,委中,膕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也。

  膽出于竅陰,竅陰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為井金;

  溜于俠溪,俠溪,足小趾次趾之間也,為滎;

  注于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俞;

  過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

  行于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

  入于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足少陽也。

  胃出于厲兌,厲兌者,足大趾內次趾之端也,為井金;

  溜于內庭,內庭,次趾外間也,為滎;

  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俞;

  過于沖陽,沖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

  行于解溪,解溪,上沖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

  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為合;

  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

  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

  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是足陽明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于關衝,關衝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

  溜于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

  注于中渚,中渚,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俞;

  過于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

  行于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

  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屈肘而得之;

  三焦下腧在於足大趾之前,少陽之後,出于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手少陽經也。

  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于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

  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寫之。

  手太陽小腸者,上合手太陽,出于少澤,少澤,小指之端也,為井金;

  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為滎;

  注于後溪,後溪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為俞;

  過于腕骨,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

  行于陽谷,陽谷,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

  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手太陽經也。

  大腸上合手陽明,出于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

  溜于本節之前二間,為滎;注于本節之後三間,為俞;

  過于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為原;

  行于陽溪,陽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

  入于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也。

  是謂五藏六府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六府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者也。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

  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

  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

  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

  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

  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

  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

  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

  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

  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刺上關者,呿不能欠。

  刺下關者,欠不能呿。

  刺犢鼻者,屈不能伸。

  刺兩關者,伸不能屈。

  足陽明,俠喉之動脈也,其俞在膺中。

  手陽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頰一寸。

  手太陽當曲頰。

  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

  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

  足太陽俠項大筋之中,髮際。

  陰尺動脈,在五裏,五俞之禁也。

  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府。

  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

  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

  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

  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藏。

  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與合者。

  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

  夏取諸俞孫絡肌肉皮膚之上。

  秋取諸合,餘如春法。

  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

  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藏之所宜。

  轉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

  痿厥者,張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翻譯】

  ***[1]篇名本輸:輸:轉輸的意思,人體的穴道是氣血出入轉輸之處,所以把穴道稱為腧穴,或是簡稱為「輸,俞,腧」,在黃帝內經裡面這四個字是通用的(輸,俞,腧,兪)。

  ***[1]篇名本輸:本:有兩種意義,一種是推本求源的意思,另外一種是以...為本的意思。歷代及現代諸多注家多採用第一種,但我個人認為應該採用第二種的解釋法才對。關於這個可以參照這三篇的篇名:

  《靈樞第八•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治療之道比以調神為本。

  《靈樞第二•本輸》也有類似的文句:「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俞之所留」,也就是治療之道要以經脈腧穴為本。然後就開始介紹各種腧穴。

  《靈樞第四十七•本藏》:健康與治療,都以五臟為本。

  因此本篇本輸,我個人認為其翻譯應以:治療之道,應以經脈腧穴為本來做解釋為佳,故篇名取名為本輸。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在肘膝關節以下的重要腧穴,包括各經井、滎、輸、原、經、合穴的名稱與部位。

  二、說明五俞穴的部位,五行屬性,及取穴方法。

  三、說明頸脖八穴,它們是手足三陽經與任、督脈上行頭面所必經之處。

  四、說明手足六陽經在頸脖部位的前後排列次序。

  五、說明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與五臟陰陽表裡配合的關係。

  六、說明春夏秋冬四季針刺的取穴原則。

  ***[3]高下:高,指頭目;下,指肢體末端;高下,即人體上下。


  黃帝向岐伯問道;大凡針刺的方法,必須先通十二經絡的起點和終點,絡脈別出之處,井、滎、輸、經、合腧穴留止的部位,臟腑相合的關係,以及四季氣候影響人體經氣出入的變化,五臟之氣的流行灌注,還有經脈、絡脈、孫脈的寬窄程度、淺深情況,上至於頭,下至於足的聯繫。我想聽聽有關這些問題的講解。

  岐伯說:請讓我按次序講解一下吧。


【陳擎文補註】

  (1).靈樞的這三篇,都是強調人體的健康與治病的方法都是以....為本,分別為:

  《靈樞第八•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治療之道比以調神為本。

  《靈樞第二•本輸》也有類似的文句:「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俞之所留」,也就是治療之道要以經脈腧穴為本。然後就開始介紹各種腧穴。

  《靈樞第四十七•本藏》:健康與治療,都以五臟為本。

  從上述三篇來看,分別強調健康與治療,以五臟為本,以腧穴為本,以神志為本,那到底健康與治療之道,究竟哪個才是真的關鍵根本呢?

  我個人認為,這三個:「本於五臟,本於腧穴,本於神志」,看似三個,但其實是同一件事,就像「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月亮雖然只有一個,但卻能夠同時映成千江月,那個呈現是同時出現的。

  同樣的,人體健康的問題,也是在五臟,腧穴,神志三者之間同時牽動、同時發展、同時呈現的。任何一個地方出問題,就會在其他兩個地方也出現徵兆,而可以被探知得知。

  所以,「本於五臟,本於腧穴,本於神志」這三者,是一分為三,但卻又三者合一,不一不異。

  ***[1]手魚:指手腕之前,大拇指本節之間的部位,有肥肉隆起,如魚的形狀,把此部位稱為“手魚”。


  肺經的脈氣出於少商穴,少商穴位於大指端的內側,稱之為井木;

  脈氣由此流向魚際穴,魚際在手魚之後,稱之為滎;

  脈氣由此注入太淵穴,太淵位於魚後一寸陷者之中,稱之為輸;

  脈氣由此通過經渠穴,經渠在寸口之陷中,動而不止,稱之為經;

  脈氣由此入歸於尺澤穴,尺澤即肘中的動脈,稱之為合。這就是手太陰肺經所屬的五腧穴。

  心經的脈氣出於中沖,中沖位於手中指之端,稱之為井木;

  脈氣由此流入勞宮穴,勞宮在掌中央中指本節的內間,稱之為滎;

  脈氣由此注入大陵穴,大陵在掌後兩骨之間陷中,稱之為腧;

  脈氣由此通過間使穴,間使在掌後三寸兩筋之間陷中,如果此脈有病就會有反應,無病脈氣就很平靜,稱之為經;

  脈氣由此入歸於曲澤穴,曲澤在肘內側陷中,屈肘即可得穴,稱之為合。這是手少陰心經所屬的五腧穴。

  ***[1]三毛:在大腳趾第一節背面,趾甲根之後。


  肝經的脈氣出於大敦穴,大敦位於足大指的外側和三毛中間,稱之為井木;

  脈氣由此流於行間穴,行間在足大指次指間動脈陷中,稱之為滎;

  脈氣由此注入太沖穴,太沖在行間穴上二寸陷中,稱之為腧;

  脈氣由此通過中封穴,中封在內踝之前一寸陷中,該穴針刺時,逆使脈氣就會阻塞,和則脈氣通暢,伸足即可得穴,稱之為經;

  脈氣由此入歸於曲泉穴,曲泉在膝內輔骨之下,大筋上小筋下,屈膝可得穴,稱之為合。這是足厥陰肝經所屬的五腧穴。

  脾經的脈氣出於隱白穴,隱白位於足大指端的內側,稱之為井木;

  脈氣由此流到大都穴,大都在足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稱之為滎;

  脈氣由此注入太白穴,太白在足內側核骨之下,稱之為腧;

  脈氣由此通過商丘穴,商丘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稱之為經;

  脈氣由此入歸於陰陵泉,陰陵泉在膝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即可得穴,稱之為合。這是足太陰脾經所屬的五腧穴。

  ***[1]動而不休:意思是跳動不停,為動脈搏動。


  腎經的脈氣出於湧泉穴,湧泉位於足心,稱之為井木;

  脈氣由此流于然谷,然谷在足內踝前大骨陷中,稱之為滎;

  脈氣由此注入太溪穴,太溪在足內踝後,跟骨之上陷中,稱之為腧;

  脈氣由此行於複留穴,複留在足內踝上二寸,有動脈跳動不止,稱之為經;

  脈氣由此入歸於陰谷穴,陰谷在膝內側輔骨之後大筋之上,小筋之下,按之動脈應手,屈膝即可在膕橫紋內側端二筋之間得穴,稱之為合。這是足少陰腎經所屬的五腧穴。

  膀胱的脈氣出於至陰穴,至陰在足小指的外側,稱之為井金;

  脈氣由此流于通谷穴,通谷在足小指外側本節之前陷中,稱之為滎;

  脈氣由此注入束骨穴,束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稱之為腧;

  脈氣由於通過京骨穴,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稱之為原;

  脈氣由此行於昆侖穴,昆侖在足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的陷中,稱之為經;

  脈氣由此入歸於委中穴,委中在膝膕後橫紋中央,可屈而得穴,稱之為合。這是足太陽膀胱經所屬的五腧穴和原穴。

  ***[1]絕骨:相當於腓骨下端。


  膽經的脈氣出於竅陰穴,竅陰在足第四指尖端的外側,稱之為井金,

  脈氣由此流于俠溪穴,俠溪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稱之為滎,

  脈氣由此貫注於臨泣,臨泣在俠溪上行一寸半陷凹處,稱之為腧,

  脈氣由此過於丘墟穴,丘罐在足外踝前面陷中,稱之為原;

  脈氣由此行于陽輔,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絕骨之端,稱之為經;

  脈氣由此入歸於陽陵泉穴,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輔骨的陷中處,伸足即可得穴。這是足少陽膽經所屬的五腧穴和原穴。

  ***[1]巨虛上廉:指上巨虛穴。巨虛下廉即指下巨虛穴。


  胃經的脈氣出於厲兌穴,厲兌在足第二指尖端的外側,稱之為井金;

  脈氣由此流於內庭,內庭在足第二指的外間本節陷中,稱之為滎;

  脈氣由此注入陷谷穴,陷谷在中指內間內庭上二寸陷凹中,稱之為腧;

  脈氣由此過於沖陽穴,沖陽在腳面上五寸骨間動脈應手處,搖足取穴,稱之為原;

  脈氣由此行于解溪穴,解溪在沖陽上一寸半腳面關節上陷中,稱之為經,

  脈氣由此入歸於下陵穴,下陵即膝下三寸脛骨外緣的三里穴,稱之為合;

  從三里下行三寸,是巨虛上廉,再下行三寸,是巨虛下廉,大腸屬於上廉,小腸屬於下廉,都是和陽明胃脈相關的,同屬於胃脈。

  以上是足陽明胃經所屬的五腧穴和原穴。

  ***[1]太陽之正:指足太陽膀胱經本經。


  三焦的脈氣運行,上與手少陽經相合,出於關沖穴;關沖在小指側無名指之端,稱之為井金;

  脈氣由此流於液門,液門在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稱之為滎;

  脈氣由此注入中渚,中渚在小指與無名指本節後兩骨間陷中,稱之為腧;

  脈氣過於陽池,陽池在手腕上橫紋陷中,稱之為原;

  脈氣由此行于支溝穴,支溝在腕上三寸兩骨之間陷中,稱之為經,

  脈氣由此入歸於天井穴,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屈肘可以得穴,稱之為合。

  三焦的脈氣,另通於足部的下腧,在足太陽經之前,少陽經之後,上行出於膕中外側,叫做委陽穴。委陽是足太陽經脈別行之絡。以上腧穴是手少陽經脈氣所發。

  三焦的脈氣,與足少陽、少陰兩經相互聯繫,是足太陽經的別絡,它的脈氣,由踝上五寸入貫於腿肚,出於委陽穴,並足太陽經的正脈,入絡膀胱,以約束下焦。

  三焦的實症,會出現小便不通暢的閉癃病;

  三焦的虛症,會發生小便失禁的遺溺病。

  治療之時,遺溺病當用補法,閉癃病當用瀉法。

  小腸的脈氣運行,上合於手太陽經,出於少澤穴,少澤在手小指尖端的外側,稱之為井金;

  脈氣由此流于前谷穴,前谷在手外側小指本節前陷中,稱之為滎;

  脈氣由此注於後溪穴,後溪在手外側小指本節後陷中,稱之為腧;

  脈氣由此過於腕骨穴,腕骨穴在手外側腕骨之前陷中,稱之為原;

  脈氣由此行于陽谷穴,陽谷在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稱之為經;

  脈氣由此入歸於小海穴,小海在肘外側大骨的外緣陷中,離肘尖半寸處,伸臂屈肘向頭取之,稱之為合。

  這就是手太陽小腸經所屬的五腧穴和原穴的情況。

  大腸的脈氣運行,上合于手陽明經,脈氣出於商陽穴,商陽在手大指食指尖端的內側,稱之為井金;

  脈氣由此流於食指內側本節前的二間穴,稱之為滎;

  脈氣由此注於食指本節後面陷中的三間穴,稱之為腧;

  脈氣由此過於合谷穴,合谷在手大指和食指的歧骨中間,稱之為原;

  脈氣由此行于陽溪穴,陽溪在手腕上兩筋中間的陷凹中,稱之為經;

  脈氣由此入歸於曲池穴,曲池在肘外輔骨橫紋頭陷中,屈肘橫肱取之,稱之為合。

  這就是手陽明大腸經所屬的五腧穴和原穴。

  以上所說的是五臟六腑的腧穴,五臟各有井、滎、輸、經、合五個腧穴,五五共二十五個腧穴;六腑各多一個原穴,六六共三十六個腧穴。六腑的脈氣都出於足太陽、足陽明、足少陽,上與手之三陽經相合。

  在左右兩缺盆的中間是任脈的天突穴。

  次於第一行,而近任脈之側的動脈應手處,是足陽明經的人迎穴。

  次於第二行,屬於手陽明經的叫做扶突穴。

  次於第三行,是屬於手太陽經的天窗穴。

  次於第四行,是屬於足少陽經的天容穴。

  決於第五行,是屬於手少陽經的天牖穴。

  次於第六行,是屬於足太陽經的天柱穴。

  次於第七行,居於項之中央,屬於督脈,叫做風府。

  腋下動脈,是屬於手太陰的天府穴。

  腋下三寸,是屬於手心主的天池穴。

  ***呿:ㄑㄩ,qū,(音:驅),張口。

  ***欠:人張著口打呵欠。小篆字形下面是人。

  針刺上關穴,要張口而不能合口;

  針刺下關穴,要合口而不能張口。

  針刺犢鼻穴,要屈足而不能伸足;

  針刺內關、外關,要伸手而不能彎屈。

  ***[1]膺:指胸前兩旁的高處。


  足陽明經的人迎穴:位於挾結喉兩旁的動脈應手處,脈氣下行於胸膺。

  手陽明經的扶突穴:在足陽明經動脈人迎穴之外,不到曲頰,離曲頰一寸之處。

  手太陽經的天窗穴:則正當曲頰之下,扶突後一寸。

  足少陽經的天沖穴:在曲頰之後,耳朵之下。

  手少陽經的天牖穴:在耳後,其上有足少陽膽經的完骨穴。

  足太陽經的天柱穴:挾項後在大筋外側陷中的髮際處。

  手太陰肺經尺澤穴上三寸有動脈之處,是手陽明經的五里穴,它是經隧之要害,刺之則臟氣竭絕,所以這裡是一個禁針穴位。

【補註】

   大腸經手五里穴:原意指穴在天府下五寸(《素問‧氣穴論》王冰注),

   另外一說是尺澤之後五寸(《類經》張介賓注),但與定位寸數有出入。

   原名五里,為與足五里相區分,《針灸資生經》冠以「手」字;

   【位置】臂外側,肩髃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上3寸處。

   《針灸甲乙經》:「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

   别名:大禁、五里、臂五里、尺之五里、手之五里。

   不過,手五里穴在後代的一些針灸書籍上,並不是禁針穴。

  肺和大腸相配合,大腸是轉送糟粕之腑。

  心和小腸相配合,小腸是受盛食物的器官。

  肝和膽相配合,膽是清淨之腑。

  脾和胃相配合,胃是受納水谷的器官。

  腎和膀胱相配合,膀胱是水液所聚之腑。少陰隸屬於腎,它的經脈上與肺連,所以腎經之脈氣行於膀胱和肺兩臟。

  三焦是中瀆之腑,可疏調水道,下通膀胱,無臟與之匹配,是一個孤獨之腑。

  以上是六腑與五臟配合的關係。

  ***[1]孫絡:孫有細小之意,絡有網路之意。孫絡是最細小的支絡,像網一樣聯繫在諸經之間。


  春天有病,應取淺表部位的絡穴、滎穴與經脈分肉之間,病重的取深些,病輕的取淺些;

  夏天有病,應取俞穴、及孫絡,孫絡是在肌肉皮膚之上;

  秋天針刺時,應取十二經的合穴,深刺或淺刺與春天針刺的方法一樣。

  冬天針刺時,應取十二經的井穴和臟腑的腧穴,要深刺並且留針。

  這是根據四時氣候的順序,血氣運行的深淺,病邪逗留的部位以及時令、經絡皮肉等與五臟相應的關係,從而決定的四時刺法。

  治療轉筋病,讓患者站立來取穴施刺,可以使痙攣現象迅即消除。

  如果遇到四肢偏廢的痿厥病人,令患者仰臥,四肢伸開,進行針刺,就可使氣血通暢。


【陳擎文補註】

  (1).黃帝內經在很多篇都有在強調要順應「一日四時,或一年四季」陽氣變化的規律,這個順應四時的觀念,不但可以將之應用到五俞穴的治病上,更可以將之應用到養生與長壽。相關的篇章如下:

  應用順應四時學說到五俞穴治病相關篇章:

  《靈樞第四十四•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靈樞第二•本輸

  《素問第六十一•水熱穴論

  《素問第六十四•四時刺逆從論

  《靈樞第十九•四時氣

  應用順應四時學說到養生與長壽治病相關篇章:

  《素問第二•四氣調神大論

  《素問第三•生氣通天論


  (2).本段乃是說明順應四時使用五俞穴的兩種方法,一為根據當時季節選擇不同五俞穴法,二為根據時令針刺不同深淺部位法:

  一、採用五俞穴的四季取法:根據「冬刺井;春刺滎;夏刺俞;長夏刺經;秋刺合」的原則,所以若是節氣過了立秋之後就屬於秋天了,就應該用合穴來治療。

  這個一年四季的五俞穴治療方式,其效果會比一日四時的五俞穴的效果還來得大。我在2005年曾經寫一個 《中國時間生物醫學的配穴程式,並且是11國語言版》,裡面就有順應一年四季的配穴項目可以參考。

  二、採用四季不同針刺深淺法:

  春天取取淺表部位的絡穴、滎穴、與經脈分肉之間。

  夏天有病,應取肌肉皮膚之上的孫絡;

  秋天針刺時,病重的取深些,病輕的取淺些。

  冬天針刺時,要深刺並且留針。


  (3).粗略比較各種「四季四時刺法」的各篇,會發現它們所敘述的稍微有所差異:

  《靈樞第四十四•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冬刺井;春刺滎;夏刺俞;長夏刺經;秋刺合」

  《靈樞第二•本輸》:「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夏取諸俞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

  《素問第六十一•水熱穴論》:「冬取陽經井以降陰逆,取陰經滎以補陽氣;春淺刺絡脈分肉;夏取陽脈分腠;秋取陰經俞穴經穴以瀉陰邪,取陽經合穴以瀉陽熱」

  《靈樞第十九•四時氣》:「冬取井滎深留之;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夏取盛經陽脈孫絡,取分間絕皮膚;秋取經俞。若邪在府取之合」

  《素問第六十四•四時刺逆從論 》:「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縱觀上面幾篇,可以發現,似乎內經在很多篇把四時刺法的三種目標物混在一起討論了,它們分別是「五俞穴名,組織部位,深淺」,換言之,四時刺法的運用,可以用在五俞穴的選擇上,也可以用在組織部位,或是深淺上。


  一、五俞穴的四時刺法:

  《靈樞第四十四•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冬刺井;春刺滎;夏刺俞;長夏刺經;秋刺合」

  《靈樞第二•本輸》:「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春取諸滎;夏取諸俞;秋取諸合」

  《素問第六十一•水熱穴論》:「冬取陽經井以降陰逆,取陰經滎以補陽氣;秋取陰經俞穴經穴以瀉陰邪,取陽經合穴以瀉陽熱」


  二、組織部位的四時刺法:

  《素問第六十四•四時刺逆從論 》:「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素問第六十四•四時刺逆從論 》:春取經脈,夏取孫絡(皮表),長夏取肌肉,秋取皮膚,冬取骨髓中...才不至於逆四時而氣亂。

  《靈樞第二•本輸》:「春取絡脈,大經分肉之間;夏取孫絡肌肉皮膚之上;冬取臟腑的腧穴」

  《素問第六十一•水熱穴論》:「春取絡脈分肉;夏取夏取盛經陽脈分腠」

  《靈樞第十九•四時氣》:「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夏取盛經陽脈孫絡,取分間絕皮膚」


  三、深淺的四時刺法:

  《靈樞第二•本輸》:「冬取井穴但深而留之;春天沒有=特定深淺,若病重的深取之,病輕的淺取之;夏取皮表孫絡皮膚上;秋天和春天一樣沒有特定深淺,病重深刺,病輕淺刺」。

  這是因為冬天:陽氣內斂入骨,末梢血管都收縮內藏,所以需要深刺。

  夏天:陽氣浮於皮表,皮表末梢血管擴張上浮,所以淺刺皮膚,或是皮表的孫絡微血管。

  春天,秋天:這兩個季節陽氣不上不下,所以沒有特定的針刺深度,而是看病情而定,若是病重則深刺,病輕則淺刺。

  《靈樞第十九•四時氣》:「春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夏取盛經孫絡皮膚;冬必深以留之」


  (4).我們從上面的示範推導與解說,有點案情真相大白,就可以明顯看出當初黃帝內經作者編寫時的佈局思路,他可能是因為怕所傳非人,也可能是因為某些教法非常珍貴到足以動到因果業力,所以他不敢也不願意明講。它不像現代的物理課本般,把公式直接寫出,加以說明,還附上幾題範例教學。

  黃帝內經則採用隱喻的方式,它將很多公式打散了,而且還將不同公式混雜在一起講,而且還刪除這些參數的部分內容,交疊混用,讓人目不暇給,並將之分散到很多篇章,把一個理論這邊講一點,那邊放一點,若是沒有將多篇加以合參對照,抽絲剝繭並予以重建重塑,還原其本來面目,往往就這樣看過去了,淹沒在內經經文海中,無法參透到處是機關的設計,結果看之似懂非懂,但卻始終用不出來。

  這是我閱讀黃帝內經的一個感觸,我發現很多這一篇的疑惑,會在另外一篇找到解答,很多公式似乎被拆解到其它幾篇的某段經文中,在這浩瀚的162篇經文海中,似乎還隱藏著很多秘密。

  這是真的,大家在閱讀黃帝內經時,要處處留心。

  (5).大家試想一下,這部中國文化第一天書,被尊稱為中醫聖經五千多年來,怎麼可能容易就被輕易的參透,或是在對聖人的教法不恭敬的態度下,甚至是嗤之以鼻的我慢心態下,被廉價的理解,輕率的公開,甚至拿去開班授徒出書賺大錢呢?

  在《靈樞第四十八•禁服》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態度,篇中雷公是怎麼懇求黃帝希望能夠得到醫道奧秘的真傳,黃帝就嚴正地跟他說:「這是先師所禁戒之事,私傳是有罪的,要誠心誠意沐浴齋戒,經過割臂歃血的盟誓才能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