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第六十四•四時刺逆從論•無壓力閱讀版


  厥陰有餘病陰痺,不足病生熱痺,滑則病狐疝,風濇則病少腹積氣。

  少陰有餘病皮痺,隱軫不足病肺痺,滑則病肺風疝,濇則病積溲血。

  太陰有餘病肉痺,寒中不足病脾痺,滑則病脾風疝,濇則病積心腹時滿。

  陽明有餘病脈痺身時熱,不足病心痺,滑則病心風疝,濇則病積時善驚。

  太陽有餘病骨痺身重,不足病腎痺,滑則病腎風疝,濇則病積善時巔疾。

  少陽有餘病筋痺脇滿,不足病肝痺,滑則病肝風疝,濇則病積時筋急目痛。

  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帝曰:余願聞其故。

  歧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

  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

  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

  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

  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藏。

  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柰何。

  歧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

  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㑊。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

  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絡脈,氣不外行,令人臥不欲動。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慄。

  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冬刺絡脈,內氣外泄,留為大痺。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

  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薄,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轉

  帝曰:善。

  刺五藏,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中肺三日死,其動為欬。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

  刺傷人五藏必死,其動,則依其藏之所變候知其死也。


【翻譯】

  ***[1]篇名四時刺逆從論:四時刺法:黃帝內經認為一日四時或一年四季都有陰陽氣變化的規律,人體的基因體內也和其它生物一樣,生來就被刻上這樣的生理時鐘的週期規律基因印記,不管你喜不喜歡,人類與所有生物被被這個印記控制著,影響著我們體內的荷爾蒙分泌、生理代謝、行為作息、睡眠,更對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生物行為與精神心情狀態,甚至是腸道內菌叢等,扮演著至關重大的角色。若是順應這個規律,人體五臟與之俱進。所以在針灸治療上也是要如此順應這個四時理論,順之稱為「從」,違之稱為「逆」。故篇名取名為四時刺逆從論。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六經氣有餘病、氣不足病,氣滑利病,氣澀病。

  二、說明四時氣反應在人體部位(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

  三、說明針刺違反了四時而導致氣血逆亂症狀。

  四、說明誤刺人的五臟,必致死亡。


  厥陰之氣過盛,就會發生陰痹;不足則發生熱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狐疝風;氣血運行澀滯則形成少腹中有積氣。

  少陰之氣有餘,可以發生皮痹和隱疹;不足則發生肺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肺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和尿血。

  太陰之氣有餘,可以發生肉痹和寒中;不足則發生脾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脾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和心腹脹滿。

  陽明之氣有餘,可以發生脈痹,身體有時發熱;不足則發生心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心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和不時驚恐。

  太陽之氣有餘,可以發生骨痹、身體沉重;不足則發生腎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腎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且不時發生巔頂部疾病。

  少陽之氣有餘,可以發生筋痹和脅肋滿悶;不足則發身肝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肝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有時發生筋脈拘急和眼目疼痛等。

  所以春天人的氣血在經脈,夏天人的氣血在孫絡,長夏人的氣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氣血在皮膚,冬天人的氣血在骨髓中。

  黃帝說: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春季,天之陽氣開始啟動,地之陰氣也開始發洩,冬天的並冰凍時逐漸融化解釋,水道通行,所以人的氣血也集中在經脈中流行。

  夏季,經脈中氣血充滿而流溢于孫絡,孫絡接受了氣血,皮膚也變得充實了。

  長夏,經脈和絡脈中的氣血都很旺盛,所以能充分地灌溉潤澤於肌肉之中。

  秋季,天氣開始收斂,腠理隨之而閉塞,皮膚也收縮緊密起來了。

  冬季主閉藏,人身的氣血收藏在內,聚集於骨髓,並內通於五臟。

  所以邪氣也往往隨著四時氣血的變化而侵入人體相應的部位,若待其發生了變化,那就難以預測了;但必須順應四時經氣的變化及早進行調治,驅除侵入的邪氣,那麼氣血就不致變化逆亂了。


【陳擎文補註】

  (1).《黃帝內經》很多篇章提到「脾不主時」,「脾主長夏」,例如:

  在《素問第二十九•太陰陽明論》提到:「脾不主時」。

  而在《素問第二十二•藏氣法時論》提到:「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甘以緩之」。

  在《素問第九•六節藏象論》提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藏」。

  在《素問第六十四•四時刺逆從論》提到:「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

  在《素問第四•金匱真言論》提到:「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脇,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


  (2).歷代對於「長夏」的定義,爭論不休,有很多種說法。

  但是必須知道的是,中國歷代文獻中最早提到「長夏」一詞的就是《黃帝內經》。

  不過後人對於「長夏」的看法分歧不一,例如:王冰認為:「長夏者,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既長而旺,故云長夏也」。

  所以王冰認為,長夏在農曆六月,因為長夏屬土,源自於火。

  因此,目前大陸的《中華醫學大辭典》就說:「夏六月也。夏為土母,生長於中,以長而治,故名」。

  另外,大陸的“十一五”規劃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也用二十四節氣標注法明確指出了長夏的時段:「五臟應四時,脾與四時之外的長夏(夏至~處暑)相通應」。

  《前漢律曆志》《爾雅》《禮記•月令》《樂記》《釋名》《說文解字》都將「長夏」解釋為:「長者,生長也。言土生於長夏也」。

  也有學者認為「長夏」是有名無實的。


  那到底「長夏」究竟是指一年四季的哪個時段呢?

  我個人認為,能夠解答黃帝內經的,只有「黃帝內經與事實」。

  其它的史記、說文解字、後代中醫門派、中醫著作、現代西醫生理病理、學者看法、諾貝爾獎觀點、或是個人捕風捉影....都只是錦上添花,是旁邊的間接佐證,而非直接證據,可聽可不聽。

  更何況,中國歷代文獻中最早提到「長夏」一詞的就是《黃帝內經》,其它註解都是後人之論,不一定正確了。


  那,《黃帝內經》是怎麼講的呢?

  答案就在《素問第二十九•太陰陽明論》:「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也就是說,脾在五行中屬土,主管中央之位,分旺於四時以長養四臟,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日,故脾不單獨主旺于一個時季。

  所以,「長夏」就是在每季節的最後18天。

  如果講的更精準一點,那麼「長夏」就是在四季每一季節開始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之前18天。

  所以它散居在一年的四個時段:立春前18天,立夏前18天、立秋前18天、立冬前18天。


  因為中國古代的季節劃分,是根據「節氣」,所以在此將所有的節氣列出如下所示:

次序 季節 節氣 農曆 公曆 意義
1 春季 立春 正月節 2月4/5日 開始進入春天,萬物復蘇。
2 雨水 正月中 2月19/20日 這時春風遍吹,天氣漸暖,冰雪溶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
3 驚蟄 二月節 3月5/6日 天氣轉暖,春雷震響,蟄伏在泥土裏的各種冬眠動物蘇醒過來及開始活動,所以叫驚蟄。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
4 春分 二月中 3月20/21日 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5 清明  三月節 4月4/5日 天氣晴朗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人們在門口插上楊柳條,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掃墳墓。
6 穀雨 三月中 4月20/21日 天氣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種的好季節,因為有雨水滋潤大地。
7 夏季 立夏 四月節 5月5/6日 夏天開始,雨水增多,農作物生長漸旺,田間工作日益繁忙。
8 小滿 四月中 5月21/22日 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9 芒種 五月節 6月5/6日 芒種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宜開始秋播,如晚穀、黍、稷等。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黃梅季節,連綿陰雨。
10 夏至 五月中 6月21/22日 陽光直射北回歸線,白天最長。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萬物生長最旺盛,雜草害蟲也迅速滋長。
11 小暑 六月節 7月7/8日 正值初伏前後,天氣很熱但尚未酷熱,忙於夏秋作物的工作。
12 大暑 六月中 7月23/24日 正值中伏前後,一年最炎熱時期,喜溫作物迅速生長;雨水甚多。
13 秋季 立秋 七月節 8月7/8日 秋天開始,氣溫逐漸下降;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開始移栽。
14 處暑 七月中 8月23/24日 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夏季火熱已經到了盡頭。
15 白露 八月節 9月7/8日 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
16 秋分 八月中 9月23/24日 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北方秋收秋種。
17 寒露 九月節 10月8/9日 天氣轉涼,露水日多。
18 霜降 九月中 10月23/24日 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種。
19 冬季 立冬 十月節 11月7/8日 冬季開始,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
20 小雪 十月中 11月22/23日 氣溫下降,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21 大雪 十一月節 12月7/8日 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萬里冰封。
22 冬至 十一月中 12月21/22日 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
23 小寒 十二月節 1月5/6日 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時期。
24 大寒 十二月中 1月20/21日 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黃帝道:針刺違反了四時而導致氣血逆亂是怎樣的?

  岐伯說:春天刺絡脈,會使血氣向外散溢,使人發生少氣無力;春天刺肌肉,會使血氣迴圈逆亂,使人發生上氣咳喘;春天刺筋骨,會使血氣留著在內,使人發生腹脹。

  夏天刺經脈,會使血氣衰竭,使人疲倦懈惰;夏天刺肌肉,會使血氣卻弱於內,使人易於恐懼;夏天刺筋骨,會使血氣上逆,使人易於發怒。

  秋天刺經脈,會使血氣上逆,使人易於忘事;秋天刺絡脈,但人體氣血正直內斂而不能外行,所以使人陽氣不足而嗜臥懶動;秋天刺筋骨,會使血氣耗散與內,使人發生寒戰。

  冬天刺經脈,會使血氣虛脫,使人發生目視不明;冬天刺絡脈,則收斂在內的真氣外泄,體內血行不暢而成“大痹”;冬天刺肌肉,會使陽氣竭絕於外,使人易於忘事。

  以上這些四時的刺法,都將嚴重地違背四時變化而導致疾病發生,所以不能不注意順應四時變化而施刺;否則就會產生逆亂之氣,擾亂人體生理功能而生病的呀!所以針刺不懂得四時經氣的盛衰和疾病之所以產生的道理,不是順應四時而是違背四時變化,從而導致正氣逆亂於內,邪氣便與精氣相結聚了。

  一定要仔細審察九侯的脈象,這樣進行針刺,正氣就不會逆亂了,邪氣也不會與精氣相結聚了。

  黃帝說:講得好!如果針刺誤中了五臟,

  刺中心臟一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噫氣;

  刺中肝臟五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多語;

  刺中肺臟三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咳嗽;

  刺中腎臟六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噴嚏和哈欠;

  刺中脾臟十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吞咽之狀等。

  刺傷了人的五臟,必致死亡,其變動的症狀也隨所傷之臟而又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據它來測知死亡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