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問於黃帝曰:細子得受業,通于九鍼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編絕,久者簡垢,然尚諷誦弗置,未盡解於意矣。「外揣」言渾束為一,未知所謂也。夫大則無外,小則無內,大小無極,高下無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慮褊淺,不能博大深奧,自強於學若細子。細子恐其散於後世,絕於子孫,敢問約之奈何?
黃帝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禁,坐私傳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齋乎。
雷公再拜而起曰:請聞命於是也,乃齋宿三日而請曰:敢問今日正陽,細子願以受盟。黃帝乃與俱入齋室,割臂歃血,黃帝親祝曰:今日正陽,歃血傳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
雷公再拜曰:細子受之。
黃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書曰:慎之慎之,吾為子言之,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內刺五藏,外刺六府,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調其虛實,虛實乃止,寫其血絡,血盡不殆矣。
雷公曰:此皆細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約也。
黃帝曰:夫約方者,猶約囊也,囊滿而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
雷公曰:願為下材者,勿滿而約之。
黃帝曰: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
雷公曰:願聞為工。
黃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
一倍而躁,在手少陽。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
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
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
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
盛則為熱,虛則為寒,
緊則為痛痺,
代則乍甚乍間。
盛則寫之,虛則補之,
緊痛則取之分肉,
代則取血絡,且飲藥,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
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藏府之病。
寸口大於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
一倍而躁,在手心主。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
二倍而躁,在手少陰。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
三倍而躁,在手太陰。
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
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
緊則痛痺,代則乍痛乍止。
盛則寫之,虛則補之,
緊則先刺而後灸之,
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
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寸口四倍者,名曰內關,內關者,且大且數,死不治。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藏府之病。
通其營輸,乃可傳於大數。
大數曰:盛則徒寫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
陷下則徒灸之,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
脈急則引,
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
***[1]篇名禁服:(禁:禁誡。服:服從)。本篇主要在什麼針灸治療疾病的高深原理,以及在具體運用中遵循和禁忌的內容,故篇名取名為"禁服"。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只有掌握經脈的循行規律及其與衛氣的關係,方可實施針刺。。
二、說明通過人迎、寸口的脈象變化來推體經脈、臟腑的病變,並且根據疾病虛實、寒熱性質的不同,確定補瀉原則,然後再施用灸、刺、藥物等不同的治療方法。
三、說明刺治療五臟六腑之病不僅要尋經取穴,還要結合衛氣虛實情況進行調治,
四、說明固護正氣在針灸臨證中的重要意義。
五、說明切診上以人迎、氣口的脈象為主的觀點,成為與"三部九候"和"獨取寸口"相異的一家之言,對研究脈診的變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3]歃血:即盟者以血塗口旁。(歃:音煞)
雷公問黃帝道:我從您受業,通曉了有關九針理論的六十篇,早晚勤奮學習。年代久遠的簡冊,翻看得編絲都斷了,年代較近的簡冊,翻看得竹簡都磨損汙舊了,但我仍然誦讀不止。即使這樣,我仍未完全瞭解其中的精要。《外揣》篇裡講的“渾束為一”,不知道講的是什麼。九針之道,大到包羅萬象,沒有不包括的東西,小到深入毫微,沒有比它更細小的,大的方面和小的方面都到了極點,高低也都深不可測,如何歸納總結它呢?人的才智,有的深厚,有的淺薄,思慮狹窄淺小,不能博大精深,又不能象我一樣勤勉學習,那就更不可能掌握九針之道。我擔心九針之道在後世會散失,不能傳給子孫,敢問如何概括其精要?
黃帝說:問得好啊!這是先師所禁戒之事,私傳是有罪的,要經過割臂歃血的盟誓才能傳授。你如果想得到傳授,為什麼不誠心誠意沐浴齋戒呢?
雷公又一次拜禮,站起來說:希望在這裡聽從您的指教。於是雷公規矩地齋戒了三天,然後請教說:今日正午,我願意行受業的盟誓。於是黃帝與雷公一起進入齋室,行割臂歃血的儀式。黃帝親自祝告說:今日正午,經過割臂歃血的盟誓傳授九針精要,有敢違背此誓言的,必定遭受災禍。
雷公又拜禮說:我接受盟誓。於是黃帝左手握著雷公的人,右手把書授給雷公說:你一定要謹慎又謹慎!我現在給你講授九針之道。針刺之理,以熟練掌握經脈狀況為首要任務,掌握經脈之氣循行規律,瞭解經脈的長短和氣血量,知道五臟相生相剋次序,分別六腑的功能,審察衛氣變化,因為邪從衛氣而入是百病的根源。然後調和虛實。如為實症,就針刺血絡瀉血。淤血瀉盡了,病人就沒有危險了。
***[1]約方:指將診斷與治療方法,提綱挈領地加以歸納。
雷公說:這些我都已瞭解了,就是不知道如何把它歸納起來掌握要領。
黃帝說:歸納理論,掌握方法就如同紮住口袋一樣。口袋裝滿了而沒有紮住袋口,袋中之物就會洩漏出來;方法使用了而沒有歸納整理,就不能適時而用,達到神妙的境地。
雷公說:甘願當下等人材的人,不求學識淵博,卻概括出簡明的方法。
黃帝說:未達到學識淵博的地步,卻概括出簡明的方法,這僅可稱為是好醫生,而不可以稱為是天下人的師表。
雷公說:我想瞭解作為一名好醫生應具備什麼條件。
黃帝說:寸口脈象反應體內五臟之氣的變化,人迎脈象是六腑之氣在外的反應,兩者反應的臟腑氣表裡相應,同來同往,就象二人共同牽引一繩索的兩頭,這邊牽引,繩動,那邊牽引,繩也動。
春季夏季,人迎脈象微大,秋季冬季寸口脈象微大,脈象如此者,叫做正常無病的人。
人迎脈象比寸口大一倍,表明足少陽經有病;
人迎脈象大一倍而呈躁象的,表明病在手少陽經。
人迎脈象大二倍,表明病在足太陽經;
人迎脈象大二倍而呈躁象,表明病在手太陽經。
人迎脈象大三倍,表明病在足陽明經;
人迎脈象大三倍而呈躁象,表明病在手陽明經。
人迎脈盛,表明陽氣內盛為熱;
人迎脈虛,表明陽氣內虛,陰乘為寒;
人迎脈緊,表明有痛痹症;
脈代,則病症忽輕忽重。
脈盛就用瀉法,脈虛就用補法,
脈緊就取分肉間穴位針刺,
脈代就取血絡針刺,並且同時服藥,
脈陷下不見就用灸法,
脈不盛也不虛就用平常的方法治療,這叫做“經刺”。
人迎脈象大於寸口四倍,脈大且快,叫做“外格”,是不治的死症。針刺治病一定先要詳細察驗人迎、寸口的內外脈象,觀察病的寒熱,以此來確診臟腑的疾病狀況。
【陳擎文補註】
黃帝內經裡面有多篇都有提到人迎寸口脈法,包括:《靈樞第九•終始》,《靈樞第四十八•禁服》,《靈樞第十•經脈》。
人迎寸口脈法,後代使用的並不多。
以前有段時間,我曾經測試過人迎寸口脈,有些許經驗。故在此我將上述三篇與對人迎寸口脈有關的經文做過整理統合,列出大致的重點內容摘要解說:
不過,我現在比較少用這個方法,因為按壓頸動脈若稍微不慎大力,容易誤觸頸動脈竇,引起迷走神經反射,造成心跳速率減慢,心悸、胸悶、乏力,眩暈。
有些人只是潛水時穿著太緊的潛水衣束縛頸部了,或是頭頸部突然轉動、衣領或領帶過緊、頸部突然受壓或頸動脈竇遭受外來磨擦等刺激之時,就會讓頸動脈接受器誤以為當下是高血壓,而刺激心臟抑制中樞以放慢心跳速度。
一、人迎寸口脈的位置:
(1).人迎脈:在喉結旁與胸鎖乳突肌之間的頸動脈博動處(也就是平環狀軟骨的頸動脈搏動處)
(2).寸口脈:橈骨莖突尺側的橈動脈博動處(平橈骨莖突)。
二、人迎寸口脈對比方法:感覺人迎及寸口脈,手感最強處進行搏動力度對比(不是比較脈管寬度)
三、如何判別幾盛:
(1).一盛:感覺到人迎與寸口的搏動力道有差別;
(2).三盛:人迎與寸口脈搏動力度差異很大,一處很強,另一處很弱;
(3).二盛:介於一盛與二盛之間
四、如何決定病變經脈,及虛實:
若人迎一盛:這是,足少陽實證(治法:瀉足少陽+補足厥陰)
若人迎二盛:這是,足太陽實證(治法:瀉足太陽+補足少陰)
若人迎三盛:這是,足陽明實證(治法:瀉足陽明+補足太陰)
若寸口一盛:這是,足厥陰實證(治法:瀉足厥陰+補足少陽)
若寸口二盛:這是,足少陰實證(治法:瀉足少陰+補足太陽)
若寸口三盛:這是,足太陰實證(治法:瀉足太陰+補足陽明)
若人迎一盛而燥:手少陽三焦實證(治法:瀉手少陽三焦+補手厥陰心包)
若人迎二盛而燥:手太陽實小腸證(治法:瀉手太陽小腸+補手少陰心包)
若人迎三盛而燥:手陽明大腸實證(治法:瀉手陽明大腸+補手太陰肺)
若寸口一盛而燥:手厥陰心包實證(治法:瀉手厥陰心包+補手少陽三焦)
若寸口二盛而燥:手少陰心包實證(治法:瀉手少陰心包+補手太陽小腸)
若寸口三盛而燥:手太陰肺實證(治法:瀉手太陰肺+補手陽明大腸)
五、補瀉穴位:可用五輸穴(或是其他補瀉法)。
六、穴位數目:陰經取一個,陽經取二個。
七、補瀉的先後順序:先補後瀉。
八、留針時間:脈平,即出針。
九、治療頻率:
人迎或寸口一盛(少陽或厥陰):每日一次;
人迎或寸口二盛(太陽或少陰):二日一次;
人迎或寸口三盛(陽明或太陰):一日二次。
十、何謂躁脈:
(1).脈率較快,但有急躁感(摸脈心裡會感覺煩躁);
(2).脈不平穩,時大時小,時有時無,時起時伏,雜亂感;
十一、禁忌:若人迎寸口脈,都摸不到的,或搏動反而太強的,這兩種都不宜本法。
十二、補充:
(1).若要用手少陰心經五俞穴,可以用心包經五俞穴取代。
(2).陽經五俞穴的原穴經穴,五行屬性相同,故可以任選其一使用。
十三、補瀉手法
(A).補法輕柔和緩,注重由外到內將氣輸入(體靜);瀉法強勁有力,注重由內到外將氣引出(體動)。
(B).補法:進針時輕柔和緩(當患者吐氣時進針),行針時心態安靜但若有似無,針尖隨順經絡,留針靜待氣至,氣至則快速出針(當患者吸氣時出針),急按針孔以防氣洩。
(C).瀉法:進針時快速進針,用力捻針,搖大針孔(當患者吸氣時進針),針尖迎逆經絡,靜待得氣以排邪氣,緩慢出針(當患者吐氣時出針),搖針擴大而出,不按針孔。
十四、與補瀉手法有關的內經經文
(A).《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
(B).補法:《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徐而疾則實」。即慢慢進針,而快出針
(B).補法:《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
順經脈之氣,行針的動作緩慢輕微,若有若無,出針的動作輕盈迅疾。並於出針後速按針孔,以防氣洩。
(B).補法:《靈樞第三•小鍼解》:「追而濟之者,補也」......「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
(B).補法:《靈樞第七十三‧官能》:「補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
輕微轉針,緩慢納針,靜留針以候氣,快速出針,按壓其孔,以存真氣。
(B).補法:《素問第二十七‧離合真邪論》:「呼盡納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在病人呼氣時進針,進針後靜靜地候氣,氣至時要適當地守氣,吸氣時出針,按閉針孔,真氣乃存。
(C).瀉法:《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疾而徐則虛」。快速進針,緩慢出針。
(C).瀉法:《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瀉曰迎之。迎之意,必持而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出針,邪氣得洩」。
逆經脈之氣進針,擴大針孔,搖而出之。
(C).瀉法:《靈樞第三•小鍼解》:「迎而奪之者,寫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
(C).瀉法:《靈樞第七十三‧官能》:「瀉必用圓,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遙大其穴,氣出乃疾」。
快速進針,用力捻針,搖大針孔,緩慢出針。
(C).瀉法:《素問第二十七‧離合真邪論》:「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佈;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在病人吸氣時進針,配合捻轉,呼氣時慢慢出針。
寸口脈象大於人迎脈象一倍,表明病在足厥陰經;
寸口脈象大一倍而呈躁像的,病在手厥陰經。
寸口脈象大二倍,表明病在足少陰經;
寸口脈象大二倍而呈躁象,表明病在手少陰經,
寸口脈象大三倍,表明病在足太陰經;
寸口脈象大三倍而呈躁象,表明病在手太陰經。
寸口脈盛,病症為脹滿、寒滯中焦、食物不消化;
寸口脈虛,病症為熱中、拉稀如爛粥、氣短、小便色黃;
寸口脈緊,表明有痛痹症;
寸口脈代,則病痛忽痛忽止。
脈盛就用瀉法,脈虛就用補法,
脈緊先用針刺,然後用灸法,
脈代則取血絡針刺祛除淤血,然後調治,
脈陷下不見就僅用灸法治療。
脈陷下不見,表明脈絡中有淤血凝結。
脈絡中有淤血凝結,表明寒氣深入於血,血因寒滯,所以適宜用灸法散寒治療。
脈不盛不虛,按平常的方法治療。
寸口脈象大於人迎四倍,名叫“內關”。內關之脈象,大且快,是不治的死症。針刺治病一定先要詳細查驗內外脈象和病症的寒溫,以此來確診臟腑的疾病狀況。
【陳擎文補註】
黃帝內經裡面有多篇都有提到人迎寸口脈法,包括:《靈樞第九•終始》,《靈樞第四十八•禁服》,《靈樞第十•經脈》。
人迎寸口脈法,後代使用的並不多。
以前有段時間,我曾經測試過人迎寸口脈,有些許經驗。故在此我將上述三篇與對人迎寸口脈有關的經文做過整理統合,列出大致的重點內容摘要解說:
不過,我現在比較少用這個方法,因為按壓頸動脈若稍微不慎大力,容易誤觸頸動脈竇,引起迷走神經反射,造成心跳速率減慢,心悸、胸悶、乏力,眩暈。
有些人只是潛水時穿著太緊的潛水衣束縛頸部了,或是頭頸部突然轉動、衣領或領帶過緊、頸部突然受壓或頸動脈竇遭受外來磨擦等刺激之時,就會讓頸動脈接受器誤以為當下是高血壓,而刺激心臟抑制中樞以放慢心跳速度。
一、人迎寸口脈的位置:
(1).人迎脈:在喉結旁與胸鎖乳突肌之間的頸動脈博動處(也就是平環狀軟骨的頸動脈搏動處)
(2).寸口脈:橈骨莖突尺側的橈動脈博動處(平橈骨莖突)。
二、人迎寸口脈對比方法:感覺人迎及寸口脈,手感最強處進行搏動力度對比(不是比較脈管寬度)
三、如何判別幾盛:
(1).一盛:感覺到人迎與寸口的搏動力道有差別;
(2).三盛:人迎與寸口脈搏動力度差異很大,一處很強,另一處很弱;
(3).二盛:介於一盛與二盛之間
四、如何決定病變經脈,及虛實:
若人迎一盛:這是,足少陽實證(治法:瀉足少陽+補足厥陰)
若人迎二盛:這是,足太陽實證(治法:瀉足太陽+補足少陰)
若人迎三盛:這是,足陽明實證(治法:瀉足陽明+補足太陰)
若寸口一盛:這是,足厥陰實證(治法:瀉足厥陰+補足少陽)
若寸口二盛:這是,足少陰實證(治法:瀉足少陰+補足太陽)
若寸口三盛:這是,足太陰實證(治法:瀉足太陰+補足陽明)
若人迎一盛而燥:手少陽三焦實證(治法:瀉手少陽三焦+補手厥陰心包)
若人迎二盛而燥:手太陽實小腸證(治法:瀉手太陽小腸+補手少陰心包)
若人迎三盛而燥:手陽明大腸實證(治法:瀉手陽明大腸+補手太陰肺)
若寸口一盛而燥:手厥陰心包實證(治法:瀉手厥陰心包+補手少陽三焦)
若寸口二盛而燥:手少陰心包實證(治法:瀉手少陰心包+補手太陽小腸)
若寸口三盛而燥:手太陰肺實證(治法:瀉手太陰肺+補手陽明大腸)
五、補瀉穴位:可用五輸穴(或是其他補瀉法)。
六、穴位數目:陰經取一個,陽經取二個。
七、補瀉的先後順序:先補後瀉。
八、留針時間:脈平,即出針。
九、治療頻率:
人迎或寸口一盛(少陽或厥陰):每日一次;
人迎或寸口二盛(太陽或少陰):二日一次;
人迎或寸口三盛(陽明或太陰):一日二次。
十、何謂躁脈:
(1).脈率較快,但有急躁感(摸脈心裡會感覺煩躁);
(2).脈不平穩,時大時小,時有時無,時起時伏,雜亂感;
十一、禁忌:若人迎寸口脈,都摸不到的,或搏動反而太強的,這兩種都不宜本法。
十二、補充:
(1).若要用手少陰心經五俞穴,可以用心包經五俞穴取代。
(2).陽經五俞穴的原穴經穴,五行屬性相同,故可以任選其一使用。
十三、補瀉手法
(A).補法輕柔和緩,注重由外到內將氣輸入(體靜);瀉法強勁有力,注重由內到外將氣引出(體動)。
(B).補法:進針時輕柔和緩(當患者吐氣時進針),行針時心態安靜但若有似無,針尖隨順經絡,留針靜待氣至,氣至則快速出針(當患者吸氣時出針),急按針孔以防氣洩。
(C).瀉法:進針時快速進針,用力捻針,搖大針孔(當患者吸氣時進針),針尖迎逆經絡,靜待得氣以排邪氣,緩慢出針(當患者吐氣時出針),搖針擴大而出,不按針孔。
十四、與補瀉手法有關的內經經文
(A).《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
(B).補法:《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徐而疾則實」。即慢慢進針,而快出針
(B).補法:《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
順經脈之氣,行針的動作緩慢輕微,若有若無,出針的動作輕盈迅疾。並於出針後速按針孔,以防氣洩。
(B).補法:《靈樞第三•小鍼解》:「追而濟之者,補也」......「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
(B).補法:《靈樞第七十三‧官能》:「補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
輕微轉針,緩慢納針,靜留針以候氣,快速出針,按壓其孔,以存真氣。
(B).補法:《素問第二十七‧離合真邪論》:「呼盡納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在病人呼氣時進針,進針後靜靜地候氣,氣至時要適當地守氣,吸氣時出針,按閉針孔,真氣乃存。
(C).瀉法:《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疾而徐則虛」。快速進針,緩慢出針。
(C).瀉法:《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瀉曰迎之。迎之意,必持而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出針,邪氣得洩」。
逆經脈之氣進針,擴大針孔,搖而出之。
(C).瀉法:《靈樞第三•小鍼解》:「迎而奪之者,寫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
(C).瀉法:《靈樞第七十三‧官能》:「瀉必用圓,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遙大其穴,氣出乃疾」。
快速進針,用力捻針,搖大針孔,緩慢出針。
(C).瀉法:《素問第二十七‧離合真邪論》:「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佈;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在病人吸氣時進針,配合捻轉,呼氣時慢慢出針。
***[1]大數:治療大法。
掌握了滎腧經穴的作用,才可以傳授針灸治療的大的法則。大的法則是:
脈象盛就僅用瀉法,脈象虛則僅用補法,
脈緊則針刺、灸法並用且服藥,
脈陷下不見就只用灸法,
脈不盛不虛就按常規治療。所謂常規療法,就是服藥,也可用針刺或灸法。
脈急可用針刺導去邪氣使之平和,
脈代就需要安心靜養,不要勞累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