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第一•上古天真論•無壓力閱讀版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无,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

  歧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髮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歧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歧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无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无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无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翻譯】

  ***[1]篇名上古天真論:上古:遠古也。《內經》把古代分成遠古、中古和近古。上古就是遠古時代。天真:先天之真氣也。真:就是真臟之氣,五臟的真氣。本篇乃是說明生命遠古時代養生的理論,從而引出來關於養生學的思想問題。因此,篇名取名為《上古天真論》。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養生的積極意義。不僅可以預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壽的有效措施。

  二、具體指出養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養;飲食起居的調節;環境氣候的適應;體格的鍛煉。

  三、人生的生、長、衰、老過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關鍵都決定於腎氣的盛衰。

  四、舉出四種養生者的不同養生方法和結果,來啟示人們注意養生祛病延年。

  ***[3]天師:黃帝對岐伯的尊稱。

  ***[4]和於術數:指用合適的養生方法來調和身體。

  ***[5]恬惔虛無:恬惔,指清閒安靜;虛無,指心無雜念;恬惔虛無,指內心清閒安靜而沒有任何雜念。

  ***[6]美其食:以所吃的,就覺得美味了,不過求。(吃什麼菜色即可)

  ***[7]任其服:以任意的服裝來穿著,不過求。(穿什麼服飾即可)

  ***[8]樂其俗:隨順世俗習慣,隨遇則安。

  ***[9]高下不相慕:不管對方的社會地位權勢財力,都不羨慕攀緣,只是樸實待人。

  ***[10]不肖:能力不足者。

  ***[11]不懼於物:不因外界的物質誘惑而動心處慮地追求。


  從前的黃帝,生來十分聰明,很小的時候就善於言談,幼年時對周圍事物領會得很快,長大之後,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時,登上了天子之位。

  他向歧伯問道: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不顯衰老;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而動作就都衰弱無力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所造成的呢,還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

  歧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取法于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養生的辦法,使之達到正確的標準。飲食有所節制,作息有一定規律,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的房事,所以能夠形神俱旺,協調統一,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水漿,濫飲無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醉酒行房,因恣情縱欲,而使陰精竭絕,因滿足嗜好而使真氣耗散,不知謹慎地保持精氣的充滿,不善於統馭精神,而專求心志的一時之快,違逆人生樂趣,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養生之道的人在教導普通人的時候,總要講到對虛邪賊風等致病因素,應及時避開,心情要清淨安閒,排除雜念妄想,以使真氣順暢,精神守持于內,這樣,疾病就無從發生。因此,人們就可以心志安閒,少有欲望,情緒安定而沒有焦慮,形體勞作而不使疲倦,真氣因而調順,各人都能隨其所欲而滿足自己的願望。人們無論吃什麽食物都覺得甘美,隨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滿意,大家喜愛自己的風俗習尚,愉快地生活,社會地位無論高低,都不相傾慕,所以這些人稱得上樸實無華。因而任何不正當的嗜欲都不會引起他們注目,任何淫亂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亂他們的心志。無論愚笨的,聰明的,能力大的還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變化而動心焦慮,所以符合養生之道。他們之所以能夠年齡超過百歲而動作不顯得衰老,正是由於領會和掌握了修身養性的方法而身體不被內外邪氣干擾危害所致。


【陳擎文補註】

  (1).黃帝內經素問的前三篇就是討論長壽養生的三部曲,非常重要,分別是:

  《素問第一•上古天真論》:首部曲,整體說明養生長壽論的概論,是養生的重點摘要。

  《素問第二•四氣調神大論》:次部曲,開始提到養生術的細微細節了,說明如何順應一年四季或一日四時的天地陰陽消長力量,使用一些技巧來達到「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長壽目標。

  《素問第三•生氣通天論》:三部曲:更加講到養生的進階細節,這已經涉及形而上的領域了。該篇說明要如何學習天地趨勢,採用什麼技巧,才能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境界。

  這三篇要一起合著看,它們是黃帝內經所提倡「健康本於神志」的最高境界,這個「健康本於神志」的養生觀,不但可以治已病,還能夠治未病,甚至還能長壽,與天地同遊。因為重要,所以要反复研究,細心體會。

  我知道會來我們針灸網站看黃帝內經的,有很多人是身體不好了,生重病了,才會想在黃帝內經裡面找到解法,才會耐心的看完一段又一段的艱澀古文,所以我特別在素問前三篇花了很多時間寫了這麼多的養生三部曲的補注,這些就是為了現在與未來那些會到來的朋友們而寫的,希望內經的聖人養生智慧能夠幫的上大家的忙。


【陳擎文補註】

  (1)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這三個都很重要。

  與之反面的,就是:志不閑而多欲,心不安而懼,形勞而倦

  這三類是我們一般人最常做,最會傷害五臟,讓陰經受損的情志與行為。


  (2)其中,第三個形勞而倦,乍看之下,與情志無關

  我們會認為,那個是指人在烈日下辛苦工作,勞力工作,農作體力活,太累了,傷到身體

  我們會認為,一般人不太會有這樣的機會去做這樣的行為。

  但是,形勞而倦遠遠不止是身體的疲勞,其實它與情志也有關聯。

  形勞而倦,更常見的反而是在電腦前,或公司內。

  例如:很多人在辦公室工作,為了趕一份限時要交的報告,為了趕業績的工廠工作,為了把一套40集的韓劇快速看完...

  那是自己的貪心或責任感,使整個動作停不下來,當貪心讓身體疲勞了,超過耐受度了,不舒服還不願休息。

  貪心持續高亢的結果,就會造成內臟與陰經受損(五臟不安,陰經實證)

  另外身體的過度使用與疲勞,也會造成相關組織與經絡的傷害,

  所以,這是屬於雙重傷害,不是單一受損


  中國有句成語就是形容這種狀態:案牘勞形!


  (3)整個形勞而倦的關鍵點:就在於那個貪心(急躁,趕,責任感),是否持續念念不間斷,片刻都停不下來。

  有些人的貪心習慣會讓自己經常處於那種緊咬不放的亢奮狀態,這樣是很容易出問題的。


  (4)志不閑而多欲,心不安而懼,形勞而倦

  這些,都會造成,五臟受損,五臟不安,陰經實證

  其它兩個。類此可證,不再贅述。


  (5)這三者(志不閑而多欲,心不安而懼,形勞而倦),都有個共通特色,就是緊咬不放。

  緊咬著所堅持的信念,或是緊咬著所追逐的,或是緊咬著所擔心的,緊咬的結果造成經脈受損,身體不適,或是開始失眠,或是睡不進去睡的很累。

  當這些身體不適的警訊已經出現時,那個是身體的一種自我防衛機制,就是告訴自己該放下所緊咬的了,該有所取捨了。

  不過現代人,可能會因為過度依賴安眠藥而忽略了這些身體的自我保護訊號,或可能因為整天忙碌或是整天陷入手機網絡的五官刺激中,而也是忽視了這些重要的身體警訊。

  結果是依然緊咬不放,那麼受損就會繼續擴大,到最後整個昏亂看不清來龍去脈,竟然寧可經脈寸斷,也不肯放鬆那個緊咬的力道。

  其實,當身體出現上述這些警訊時,也不需緊張擔心,只要稍微洞察造成的原因,將之放下就是了,待一段時間的經絡自我修復,症狀就會慢慢改善了。

  即所謂,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即所謂,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6)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這一段講的太好了,這是我心所嚮往的境界,這是般若畢竟空的狀態,和光同塵,凡聖一如。

  我們人的修養有很多階段與層次,上述的這一段『合於道』的描述,不是那種一般的修養層次,不是嘴巴講講就能夠做到的,這個是心經裡面講的那個『行深般若波羅密』的階段,是每個往上爬的人終究要面對的。

  光有合於道的知見是遠遠還不夠的,還要能夠往內心深化,否則那些潛意識的習氣是無法消融的。

  就是: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底行。

  ***[1]天癸:指先天藏於腎精之中,具有促進生殖功能發育成熟的物質。


  黃帝說:人年紀老的時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於精力衰竭了呢,還是受自然規律的限定呢?

  歧伯說:女子到了七歲,腎氣盛旺了起來,乳齒更換,頭髮開始茂盛。

  十四歲時,天癸產生,任脈通暢,太沖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具備了生育子女的能力。

  二十一歲時,腎氣充滿,真牙生出,牙齒就長全了。

  二十八歲時,筋骨強健有力,頭髮的生長達到最茂盛的階段,此時身體最為強壯。

  三十五歲時,陽明經脈氣血漸衰弱,面部開始憔悴,頭髮也開始脫落。

  四十二歲時,三陽經脈氣血衰弱,面部憔悴無華,頭髮開始變白。

  四十九歲時,任脈氣血虛弱,太沖脈的氣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經斷絕,所以形體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男子到了八歲,腎氣充實起來,頭髮開始茂盛,乳齒也更換了;

  十六歲時,腎氣旺盛,天癸產生,精氣滿溢而能外瀉,兩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

  二十四歲時,腎氣充滿,筋骨強健有力,真牙生長,牙齒長全。

  三十二歲時,筋骨豐隆盛實,肌肉亦豐滿健壯。

  四十歲時,腎氣衰退,頭髮開始脫落,牙齒開始枯槁。

  四十八歲時,上部陽氣逐漸衰竭,面部憔悴無華,頭髮和兩鬢花白。

  五十六歲時,肝氣衰弱,筋的活動不能靈活自如。

  六十四歲時,天癸枯竭,精氣少,腎臟衰,牙齒頭髮脫落,形體衰疲。腎主水,接受其他各臟腑的精氣而加以貯藏,所以五臟功能都以衰退,筋骨懈惰無力,天癸以竭。所以髮鬢都變白,身體沉重,步伐不穩,也不能生育子女了。

  黃帝說:有的人年紀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麽道理呢?

  歧伯說:這是他天賦的精力超過常人,氣血經脈保持暢通,腎氣有餘的緣故。這種人雖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一般不超過四十九歲,精氣變枯竭了。


  黃帝說:掌握養生之道的人,年齡都可以達到一百歲左右,還能生育嗎?

  歧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1]提挈天地:指能夠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


  歧伯說:掌握養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體,雖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我聽說上古時代有稱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夠調節呼吸,吸收精純的清氣,超然獨處,令精神守持於內,鍛煉身體,使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高度的協調,所以他的壽命同於天地而沒有終了的時候,這是他修道養生的結果。

  中古的時候,有稱為至人的人,具有醇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養生之道,和調於陰陽四時的變化,離開世俗社會生活的干擾,積蓄精氣,集中精神,使其遠馳於廣闊的天地自然之中,讓視覺和聽覺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這是他延長壽命和強健身體的方法,這種人也可以歸屬真人的行列。

  ***[1]恚嗔:恚,指憤怒;嗔,指仇恨;泛指憤怒、仇恨等意念。


  其次有稱為聖人的人,能夠安處於天地自然的正常環境之中,順從八風的活動規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會相應,沒有惱怒怨恨之情,行為不離開世俗的一般準則,穿著裝飾普通紋采的衣服,舉動也沒有炫耀於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體因為事物而勞累,在內,沒有任何思想負擔,以安靜、愉快為目的,以悠然自得為滿足,所以他的形體不益衰憊,精神不益耗散,壽命也可達到數百歲左右。


【陳擎文補註】

  (1).這個,內无思想之患,與內無恚嗔之心,說起來簡單,但要做到很難,

  就如單單只是要一個人不生氣而已,就比登天很難。

  這個境界有點類似八風吹不動的程度,

  不然蘇東坡怎麼會被一屁打過江呢?


  (2).內无思想之患,這是黃帝內經所推崇的養生至高方法與目標。

  以我的淺薄觀察,我們的每一個過度的情緒,都會在我們的某一條經絡上,畫上刻痕,造成不適。

  所以整個黃帝內經,不斷在告訴我們情志的安頓,對我們經脈的調和是有多麼的重要。

  黃帝內經講的內无思想之患,這個身心的自我安頓觀,其實,也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儒家道家,也都在追求這個。

  可是怎麼做到呢?

  這是一個生命的大工程,

  人生至難,莫過于此。


  (3).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有兩種解法,或許可以逼近這個內有思想之患複雜問題的解答。

  一個,是來自於對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的深解意趣,

  另一個,是對佛法講的般若的深刻感觸。


  (4).佛法,對於人類思想之患,研究的非常透徹。

  佛法把那些思想之患的根源,稱為無明,

  把化解消融那些無明的方法,稱為般若。

  那些造成人們起煩惱的偏見稱為自性見,包括很多,例如:見取見、戒禁取見、身見、邊見、邪見

  這些偏見都有相應的般若智慧來化解。


  所以,佛法,是從透徹看清楚我們意識的本質入手,

  因為明白知道煩惱是從意識流動中的哪個地方開始的,就知道它的解決之道,就能放下。

  這個放下,是來自於明白意識流動的本質。

  是從心入手。


  (5).但是黃帝內經的切入點不同,它不從看清意識流動的本質入手,

  它是從清楚掌握意識情緒與身體經絡的直接因果關係入手,

  因為,真的看到感受到情緒與經絡的關聯,所以就能自動放下,否則,狂心豈會甘願頓歇。

  這個放下,是來自於確定心身經絡的交互作用。

  是從身入手。


  (6).若能將佛法,與黃帝內經合併參考,那是最好的。

  一個,講前面的內心轉化,講的很高明,但是,沒有提到後面的內心情志對人體經絡的影響。

  另一個,講後面的內心情志對人體經絡的影響,講的很透徹,但是,沒有提到前面意識的真相。

  這兩個,是人類高度文明智慧的展現,都是絕對科學的內容,都是絕對可被重複驗證,重複再現的學問。

  有幸生在東土的我們,母語是漢語,從小深受中華文化的教化,

  才有那個能力,去研究這兩個世間的絕學

  雖然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理解的

  但是,若生在東土,入寶山卻空手而回,豈不可惜哉

  就像,到了台北故宮博物院,沒去看看翠玉白菜,豈不可惜哉

  其次有稱為賢人的人,能夠依據天地的變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順從陰陽的消長和適應四時的變遷,追隨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養生之道,這樣的人也能增益壽命,但有終結的時候。


【陳擎文補註】

  (1).本篇是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內經一開頭就討論養生長壽之道,這個問題是人類的夢想,中國歷代不少君王也都致力於想要達到長生不老,但是全部都是失敗的,那麼,真的有長壽之道嗎?黃帝內經講的這些方法是真的嗎?靠譜嗎?有沒有案例可以佐證呢?

  在此我們介紹一位長壽者,李慶遠先生(原名李青雲),他從康熙18年即1679年,一直活到民國即1935年,活了257歲。他本身是中草藥醫生,到處為人治病,所以基本上他的養生之道是出自中醫門派的。在民國初年時,他年紀約200多歲,但其言行舉止仍如同壯年,所以被當時的報紙廣為宣傳,連當時美國的《紐約時報》與《時代》雜誌也做了報導。

  當時中國將軍楊森曾寫一份關於李清雲的報告《一個250歲長壽老人的真實記載》記錄其外表:「李清雲有很好的視力,步伐矯健。有七尺高,有很長的指甲,更有健康的膚色」。

  1933年李清雲死後,楊森專門派人調查了他的真實年齡和背景,並出版了一份報告。一些四川人在被採訪時說:在他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已認識李清雲,在他們終老時,李清雲並沒有變老。其他人則說李清雲曾經是他們爺爺的朋友。

  因為那個年代因為沒有身份證,所以現代有很多人努力地想證明其為偽,但是其實無論如何考證,這種事無法證其真,也無法證其偽。

  我們只能夠由他所留下的著作中,看看是否可以從中洞察出某些道理,並且還是可以被實證到的那種,裨益身心。

  他留下兩份短短的著作,其中一篇他在250歲寫的《養生自述》,列出如下:

##文章開頭############################################

  予年二百五十,而動作不衰,人其我為神仙乎?

  夫人壽之短長,元氣之所稟也。元氣有厚薄,不善育生者,雖稟氣厚,濫用而戕賊之,亦足以促壽。

  如燭有長短,使其刻畫相同,則久暫了然。若置長燭於風中,則其燼也自速。護短燭於籠內,則其滅也必遲。養生之道,亦如是也。

  然上古之人,百歲不為奇,壽長而動作不曾稍衰。今人則不然,未及半百,而龍鍾衰老矣。豈時世不同,天地渾然之氣有厚薄使然耶?非也。養生之道不同也!

  古之人,法於陰陽,調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神相俱,泰然百歲以上,不以為長壽者,職此故也。

  今之世,事物繁于古,機械甚於前;其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逆于生樂,務快其心。如此,欲其度半百而不龍鍾衰老,其可得乎?故山野之人,恒較城市之人為長壽。蓋山野之人,作息有時,起居有常,無名利之系其心,無機械之亂其神,渾然天真,如葛天之民,故可以延年也。若城市之人,飲食無節,起居無時,機械生於內,名利擾於外,而狗馬聲色之事亂其神,富貴榮辱之念系其心。心無片刻寧,神無片刻安,膠擾不休,故足以促壽也。

  陸清獻公嘗曰:

  足柴足米,無憂無慮,早完官糧,不驚不辱。不欠人債而起利,不入典當之門庭,只消清茶淡飯,便可益壽延年。此真養生之妙訣、益壽之良箴也。得此可以長生,不必采靈藥、煉金丹也。

  老子之言曰:

  毋勞女形,毋搖女精。毋使女思慮縈縈,寡思路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寡言語以養氣。此中妙旨,庸人忽之

  昔人有論致壽之道者,謂不外慈、儉、和、靜四字而已。蓋人心能慈,即不害物,即不損人。慈祥之氣,養其天和也。

  老子以儉為寶。所謂儉者,非止財用,儉於飲食則養脾胃,儉於嗜欲則聚精神,儉於言語則養氣息,儉於交遊則潔身寡過,儉於酒色則清心寡欲,儉於思慮則蠲除煩惱。凡事省得一份,即受一份之益。

  和者,致祥之道:君臣和則國家興盛,父子和則家宅安樂,兄弟和則手足提攜,夫婦和則閨房靜好,朋友和則相互維護。故《易》曰:和氣致祥,乖氣致戾。

  所謂靜者,身不可過勞,心不可輕動也。蘇老泉所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右而目不瞬,此靜之所致也。

  《道德經》五千言,要旨亦不外乎此。

  此善養生者,所以必以慈、儉、和、靜思字為根本也

  眠食之事,于此亦大有出入。食不得過飽,過飽則腸胃必傷;眠不得過久,過久則精氣耗散。余生二百年,從未食過量之食,與夫作長久之酣眠,蓋以此也。

  且不僅此,凡細小之事,人最易急,皆足以致傷。喜怒哀樂,過度則傷。談笑食息,失時則傷。寒暖不慎、步行過疾、酒色淫樂,皆傷也。損傷之極,即可亡身。此古人之所以行不疾行、目不極視、耳不極聽、坐不過久、臥不及疲。

  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及饑極而食,不及渴極而飲。無喜怒哀樂之繫其心,無福貴榮辱之動其念也。

  昔人曰:

  饑寒痛癢,此我獨覺,雖父母不能代也。

  衰老病死,此我獨當,雖妻子不能代也。

  自愛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將誰賴我?

  此語警惕,足為養生者圭臬,謂非得個中三昧而能語此乎?

  ##文章結尾############################################

  (2).這篇李慶遠的《養生自述》,有濃濃的黃帝內經色彩,基本思路,就是內經養生觀。尤其有段話語「毋勞女形,毋搖女精。毋使女思慮縈縈,寡思路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寡言語以養氣」,其實這段不是出自於《老子》,而是出自《黃帝外經‧陰陽顛倒篇》。同樣的經文描述,也被記錄在《莊子外篇‧在宥》,以及唐朝《藝文類聚·仙道》。文後會附錄這三篇古代經文內容。

  因為《黃帝外經》是在1950年才被發現,是陳士鐸的口述手抄本。所以在近代,很多學者也是一如既往,很積極地舉出各種可能性的論點,想要證明《黃帝外經》是偽書。但我個人感覺,這個應該是真書。

  (3).大家想一個問題,《陰陽顛倒篇》這篇黃帝向長壽仙人廣成子請教養生的經文,為什麼沒有放在《黃帝內經》中呢?但是它又因為非常重要,而不得不被《莊子》及《藝文類聚》所引用。

  所以,我個人認為,有極大可能,這表示《莊子》及《藝文類聚》引用了當時《黃帝內經》之外的某一部經典,那本書是寫與黃帝有關的經書。

  我猜,那一本,就是《黃帝外經》。

  《黃帝內經》主要是岐伯、黃帝、雷公等三代師徒之間的問答。而《黃帝外經》是岐伯與其他臣子:伯高、容成、鳥師等之間的問答。

  所以,如果要研究養生長壽之道,除了要閱讀《黃帝內經》外,還要探索《黃帝外經》,它的第一~第十二篇,都是討論與養生長壽之道有關的內容。

  相關的篇章列出如下:

  黃帝內經:

  《素問第一•上古天真論

  《素問第二•四氣調神大論

  《素問第三•生氣通天論

  《素問第五•陰陽應象大論

  《素問第八•靈蘭秘典論

  《靈樞第八•本神

  黃帝外經:

  《陰陽顛倒篇》

  《順逆探原篇》

  《回天生育篇》

  《天人壽夭篇》

  《命根養生篇》

  《救母篇》

  《紅鉛損益篇》

  《初生微論篇第八》

  《骨陰篇第九》

  《媾精受妊篇》

  《社生篇》

  《天厭火衰篇》

  (4).而《陰陽顛倒篇》又是《黃帝外經》各篇中,論述如何養生長壽非常重要的一篇,其中很多論點也是後來道家丹道修煉的啟蒙根源。這篇是黃帝向當時的長壽仙人廣成子請教如何養生的方法與口訣。

  廣成子回答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汝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身可以不老也。」

  看了這段,可以發現黃帝外經講的養生,包括了「形而下」與「形而上」兩部分:

  (A).「形而下」的養生:「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慮營營....寡思路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寡言語以養氣」,這包含了所有黃帝內經所講的大部分養生觀,以及上面李慶遠先生講的養生注意事項。

  (B).「形而上」的養生:「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汝形,形乃長生」,這個就是道家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入虛、煉虛入道的丹道修煉之路,也是佛法畢竟空不可得的出世間修行之道。

  所以,原來《黃帝內經》講的養生方法,雖然篇章那麼多,卻僅僅只在「形而下」的部分而已,例如:

  無勞汝形:《素問第一•上古天真論》的「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

  無搖汝精:《靈樞第八•本神》的「淫泆離藏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

  無思慮營營:《素問第一•上古天真論》的「外不勞形於事,內无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還有其他篇章的「愁憂恐懼則傷心」,「怵惕思慮則傷心神」

  (5).不過不要瞧不起「形而下」的養生,那個是「形而上」的基礎地椿。到深山閉關幾十年,一旦回到世間工作,一切的惱怒恨還是原形畢露,到處紛飛,可見那個深山潛修與心量的打開是無關的,心量的打開是在江湖中錘煉雕刻出來的,心量的打開是「形而下」修煉的紮實功夫。

  所以,「形而下」的養生,與「形而上」的養生,兩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6).老子講的「慈、儉、和、靜」,也是「形而下」的養生,看似簡單,但是光光一個「慈心」,我們凡人就沒有幾個人做得到了。「慈」是一種寬容,一種心量的打開。

  觀察在母體內的人類胚胎發育過程,就是由單細胞→多細胞→魚類→兩棲類→爬蟲類→哺乳類的演進過程,最後我們人類發展出最獨特的大腦皮質,但是我們的腦內還是存在很多原始動物的本性記憶,這些獸性的秉性大家其實都還有,只是某些人特別明顯。

  例如:有些人有明顯的攻擊性,有些人會明顯的想利用人,有些人會不斷的說謊騙人,有些人會明顯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想證明對方是錯的.....。

  那麼身處在這樣的環境下,那麼...我們的「慈心」還能夠一直存在嗎?

  這個「慈心」有可能才剛剛因為善根發露而萌芽了,但是忽然遇到上述的一個不合理的互動對待,你不但「慈」心沒了,而且還會因此惱怒,甚至要加倍奉還啊。

  所以,講養生,講長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啊,那個是「進化」的大事。那個是你要從低等動物的秉性,要進化到高等動物的掙扎過程。

  更是你終於要開始學習做一個人了,甚至是突破人類的極限,超凡入聖的過程。

  以這樣子的「進化」角度來看,就可以體會到,為什麼歷來追求養生的人那麼多,但是能有所成就的幾乎沒有了的原因了。

  那是,因為,我們還是無法擺脫「老祖宗」的基因魔咒。

  那是,因為,我們竟然還是一隻動物啊。獸性不改,如何進化呢?

  不過,雖然路途困難,處處險阻,但這並非不可能的。

  關鍵是在於那個「寬容」的心量,能不能夠真的打開了,就算真的打開了也只是一個起點而已,

  因為不論你遇到任何遭遇,你的那個寬容還是必須要能夠現前,而且還要想辦法繼續擴大。

  這個過程,都是必須實戰、實證的,不是說的一口好理論就可觸及的。

  做的到的,叫做實證。

  做不到的,永遠都只是知識而已。

  所以,我是認同老子與李慶遠講的,養生大道其中之一是「慈、儉、和、靜」。

  沒有「寬容」「慈心」的養生,就像綁著炸彈說養生,然後在周遭突然遇到一個無理挑釁,就會忽然點燃引信,瞬間看到火光聲響與蕈狀雲,於是當下經脈寸斷,五臟大傷,養生就是這樣子一輩子進進退退,永無出期了。

  能夠常現慈心與寬容的人,外表看起來像個軟柿子,很好欺負,但其實他是人間大英雄,因為他終於有像人的秉性了,甚至是具備超凡入聖的秉性。

  能夠做到沒有掙扎的自然成為一個軟柿子,這才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我個人認為,「形而下」的修養,是讓我們從低等動物進化上來,開始具備作為一個人的秉性,

  而「形而上」的修養,是讓我們往上進化,具備超凡入聖的秉性,那是往上進化的世界。

  六祖壇經裡面,六祖惠能也是如此說明的,在他所提到修行次第的「自性五分法身香」,也是揭櫫:若具有形而下德行者,是極有助於對形而上世界的體會。

  (7).「慈心與寬容」的確不容易啊。

  究其原因,這個與我們的「我見」有關,因為「對我的認知」有迷思有誤解有繆執,導致「慈心與寬容」出不來。

  所以,若是沒有佛法般若灌養的寬容,都撐不久啊,也都是勉強的刻意造作行為。

  而般若,它是從煩惱、或痛苦、或戒律中而來的。

  不從痛苦醒悟來的般若,沒有穿透力,也改變不了潛意識的膠著獸性慣性。

  其實,有什麼好無法寬容的呢?因為面對周遭人士的各種橫逆挑戰,他們不管再如何蠻橫,畢竟都是我啊。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8).剛剛講了那麼多,也只是談到一個「慈心」的問題而已。

  但是在養生的大道上還有其它太多的問題還須要被解決。

  例如:狂心無法歇息的問題,多欲而無法清闲的問題,恚嗔之心經常惱人的問題,思想之患的問題,每天都在形勞而倦的問題,做事做到滿做到爽的問題,擔心害怕無法安心的問題....。

  媽呀,問題那麼多,都那麼棘手,這太困難了吧,算了算了,還是回去作隻動物吧,還是不要進化了吧。

  別這樣子,大家此生還好有個大腦皮質,那是萬物只有人類才有的,也只因為有這個,我們才可能有機會掙扎向上,超凡入聖,不要浪費了這輩子的那顆大腦皮質啊,下輩子就不一定有了。

  沒辦法,既然是要探尋世間實相,追尋宇宙的真理與本質(素),不管是素問,或是問素。

  這些都必須一層一層剝開,才能現觀掌中珍,全露法王身,作個明眼人。




  附上三篇古文:

  一、《黃帝外經‧陰陽顛倒篇》:

  黃帝聞廣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嘆廣成子之謂天矣。退而夜思,尚有未獲。遣鬼臾區問於岐伯天師曰:帝問至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汝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身可以不老也。』天師必知厥義,幸明晰之。岐伯稽首奏曰:大哉言乎!非吾聖帝,安克聞至道哉。帝明知故問,豈欲傳旨於萬祀乎!何心之仁也!臣愚,何足知之?然仁聖明問,敢備述以聞。窈冥者,陰陽之謂也。昏默者,內外之詞也。視聽者,耳目之語也。至道無形而有形,有形而實無形,無形藏於有形之中,有形化於無形之內,始能形與神全,精與神合乎。

  鬼臾區曰:諾。雖然,師言微矣,未及其妙也。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陰陽;陰陽之道,不外順逆,順則生,逆則死也。陰陽之原,即顛倒之術也。世人皆順生,不知順之有死;皆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先衰矣。廣成子之教,示帝行顛倒之術也。鬼臾區贊曰:何言之神乎!雖然,請示其原。岐伯曰:顛倒之術,即探陰陽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視聽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神,精不搖矣。探其原而保精,神不馳矣。精固神全,形安能敝乎?鬼臾區覆奏帝前。帝曰:俞哉!載之《外經》,傳示臣工,使共聞至道,同游於無極之野也。


  二、《莊子·在宥》:

  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上,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黃帝退,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閒居三月,復往邀之。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閉女外,多知為敗。我為女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廣成子曰:「來!吾語女。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故余將去女,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當我,緡乎!遠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


  三、唐朝《藝文類聚·仙道》:

  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聞廣成子在於崆峒之上。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廣成子曰: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又奚足以語至道,黃帝退居三月,復往邀之,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從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吾語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心靜神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