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第三•小鍼解•無壓力閱讀版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

  難入者,難著于人也。

  麤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寫也。

  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

  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

  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刺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

  麤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

  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鍼之徐疾也。

  空中之機,清淨以微者,鍼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

  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

  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寫也。

  不可掛以髮者,言氣易失也。

  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寫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

  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

  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

  麤之闇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

  工獨有之者,盡知鍼意也。

  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

  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

  明知逆順正行無間者,言知所取之處也。

  迎而奪之者,寫也;

  追而濟之者,補也。

  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

  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寫之也。

  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

  邪勝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寫其邪也。

  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

  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

  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

  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寫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

  為虛為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寫則怳然若有失也。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

  濁氣在中者,言水穀皆入于胃,其精氣上注于肺,濁溜于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于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

  清氣在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也。

  鍼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鍼中脈則濁氣出者,取之陽明合也。

  鍼太深則邪氣反沉者,言淺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則邪氣從之入,故曰反沉也。

  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言經絡各有所主也。

  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鍼盡大寫其諸陰之脈也。

  取三陽之脈者,唯言盡寫三陽之氣,令病人恇然不復也。

  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裏五往者也。

  奪陽者狂,正言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者,言上工知相五色於目。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

  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鍼而出入也。

  氣至而去之者,言補寫氣調而去之也。

  調氣在于終始一者,持心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

  所謂五藏之氣,已絕于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鍼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

  所謂五藏之氣,已絕于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鍼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

  所以察其目者,五藏使五色循明。循明則聲章。聲章者,則言聲與平生異也。


【翻譯】

  ***[1]篇名小鍼解:本篇是接續上面幾篇的繼續發揮文章,它乃是將《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中有關討論運用小針(微針)問題的內容,按其原文順序,擇要加以解釋,並作進一步的注解和補充說明,所以篇名為"小鍼解"。

  ***[1]篇名小鍼解:本篇許多文字是古代巫醫的用語。內經將其應用到此處,是藉以宣傳小針的神奇之處。本篇主要是解讀針刺道理,是九針在實際治療的應用。它講述了「易陳,,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等等的具體涵義」。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小針之要"部分內容的含義。

  二、說明把握針刺時機內容的含義。

  三、說明針刺治療中"氣機"往來的重要性。

  四、說明針刺徐疾補瀉的內容。

  五、說明不同的邪氣侵及人體不同的部位,針刺當取不同經脈的內容。

  六、說明全面診察疾病、正確使用針刺手法的重要性。

  七、說明有關誤治後導致"重竭"和"逆厥"的內容。


  所謂“易陳”,就是一般理論說來很容易的。

  “難入”,是說一般人很難明確理解其中的精微奧妙的。

  “粗守形”,是說一般的普通醫生只知機械地拘守刺法。

  “上守神”,是說高明的醫生能根據病人氣血的虛實情況,靈活地運用補法或瀉法。

  “神客”,是說正氣與邪氣交爭,共留於血脈中。“神”指正氣,“客”指邪氣。

  “在門”,是說邪氣能隨正氣出入的門戶侵襲人體。

  “未睹其疾”,是說沒有先弄清病邪在哪一經絡。

  “惡知其原”,是說不能明確發病的原因和應取的腧穴。

  “刺之微在數遲”,是說針刺的微妙,在於掌握進針出針的手法快慢。

  “粗守關”,是說一般的庸醫只知在四肢關節處作治療,而不知血氣正氣的往來盛衰情況。

  “上守機”,是說高明的醫生能夠洞察脈氣的情況,隨機運用補瀉。

  “機之動不離其空”,是說氣機之至,皆在骨空(腧穴)之中,瞭解了氣血的虛實變化,就可運用疾徐的補瀉手法。

  “空中之機,清淨以微”,是說氣機之至很精微,如針下已經得氣,就要謹慎注意氣之往來,不能失掉應補應瀉的時機。

  “其來不可逢”,是說氣剛來為邪氣正盛的時候,切不可用補法。

  “其往不可追”,是說邪氣已去正氣將要恢復之時,切不可用瀉法。

  “不可掛以髮”,是說應細緻地觀察氣之往來,及時運用補瀉,不能有絲毫的差錯,否則氣機易失就難達到預期的療效。

  “扣之不發”,是說不懂得補瀉的意義,往往誤用手法,導致血氣竭絕,而不能祛除邪氣。

  “知其往來”,是說懂得氣在運行中有逆有順有盛有衰。

  “要與之期”,是說掌握氣至的時機,用針不失其時。

  “粗之暗者”,是說庸醫昏昧無知,不懂得氣行的微妙作用。

  “妙哉工獨有之”,是說高明的醫生卻能完全掌握氣機和用針的機制。

  “往者為逆”,是說邪氣已去時,脈虛而小,小就叫做逆。

  “來者為順”,是說正氣漸來時,形氣相稱而脈見平和,平就叫順。

  “明知逆順,正行無問”,是說能知血氣的逆順虛實,就能毫無疑問地選取腧穴進行針刺了。

  “迎而奪之”,是說乘其氣之方來以瀉其邪,這就是瀉法。

  “隨而濟之”,是說隨其氣之剛去以補其虛,這就是補法。


【陳擎文補註】

  《黃帝內經》在很多篇章都有提到手法補瀉(呼吸補瀉、針尖迎隨補瀉、疾徐補瀉),茲將之整理如下:

  一、補瀉手法整理:

  (A).補法輕柔和緩,注重由外到內將氣輸入(體靜);瀉法強勁有力,注重由內到外將氣引出(體動)。

  (B).補法:進針『輕柔和緩進針,當患者吐氣時進針』,行針『心態安靜但若有似無』,針尖『隨順經絡』,留針『靜待氣至』,出針『氣至則快速出針,當患者吸氣時出針,急按針孔以防氣洩』。

  (C).瀉法:瀉法時機『正氣方盛,月亮方滿,天氣方溫和,身心方穩時』,進針『病人正吸氣時進針,快速進針』,捻針『吸氣時捻針,用力捻針,搖大針孔』,針尖『迎逆經絡』,靜待得氣以排邪氣,出針『緩慢出針,當患者吐氣時出針,搖針擴大而出,不按針孔』。


  二、與補瀉手法有關的內經經文

  (A).《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

  (B).補法:《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徐而疾則實」。即慢慢進針,而快出針

  (B).補法:《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

  順經脈之氣,行針的動作緩慢輕微,若有若無,出針的動作輕盈迅疾。並於出針後速按針孔,以防氣洩。

  (B).補法:《靈樞第三•小鍼解》:「追而濟之者,補也」......「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

  (B).補法:《靈樞第七十三‧官能》:「補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

  輕微轉針,緩慢納針,靜留針以候氣,快速出針,按壓其孔,以存真氣。

  (B).補法:《素問第二十七‧離合真邪論》:「呼盡納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在病人呼氣時進針,進針後靜靜地候氣,氣至時要適當地守氣,吸氣時出針,按閉針孔,真氣乃存。

  (B).補法:《素問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論》:「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鍼也。

  補法必須,要在病人吸氣時拔針。


  (C).瀉法:《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疾而徐則虛」。快速進針,緩慢出針。

  (C).瀉法:《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瀉曰迎之。迎之意,必持而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出針,邪氣得洩」。

  逆經脈之氣進針,擴大針孔,搖而出之。

  (C).瀉法:《靈樞第三•小鍼解》:「迎而奪之者,寫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

  (C).瀉法:《靈樞第七十三‧官能》:「瀉必用圓,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遙大其穴,氣出乃疾」。

  快速進針,用力捻針,搖大針孔,緩慢出針。

  (C).瀉法:《素問第二十七‧離合真邪論》:「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佈;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在病人吸氣時進針,配合捻轉,呼氣時慢慢出針。

  (C).瀉法:《素問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論》:「寫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鍼,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鍼,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鍼,故曰寫必用方,其氣而行焉」。

  瀉法要在正氣方盛,月亮方滿,天氣方溫和,身心方穩定的時候,並且要在病人吸氣的時候進針,再等到他吸氣的時候轉針,還要等他呼氣的時候慢慢的拔出針來。


  ***[1]氣口:其位置相當於手太陰肺經的經渠穴和太淵穴之間的部位。肺主氣,氣之盛衰反映於此,故稱氣口。又因兩穴之間相距一寸有餘,所以又名寸口,是診脈的部位。

  ***[2]佖:音必,指滿足的樣子。

  ***[3]怳:音謊,指失意的樣子。


  所謂“虛則實之”,是說氣口脈虛的當用補法。

  “滿則泄之”,是說氣口脈盛的當用瀉法。

  “宛陳則除之”,是說血脈中如有蓄積淤血,就應當刺破皮膚以排除它。

  “邪勝則虛之”,是說經脈中邪氣盛時,應採取瀉法,以使邪氣外泄。

  “徐而疾則實”,是說慢進針而快出針的補法。

  “疾而徐則虛”,是說快進針而慢出針的瀉法。

  “言實與虛,若有若無”,是說用補法會使正氣來複,用瀉法會使邪氣消失。

  “察後與先,若亡若存”,是說應診明氣的虛實,決定補瀉手法的先後,並觀察氣的行與不行,以確定針的去留。

  “為虛與實,若得若失”,是說用補法會使患者感覺充實而似有所得,用瀉法會使患者感到失意(一說清爽)而似有所失。


【陳擎文補註】

  《黃帝內經》在很多篇章都有提到手法補瀉(呼吸補瀉、針尖迎隨補瀉、疾徐補瀉),茲將之整理如下:

  一、補瀉手法整理:

  (A).補法輕柔和緩,注重由外到內將氣輸入(體靜);瀉法強勁有力,注重由內到外將氣引出(體動)。

  (B).補法:進針『輕柔和緩進針,當患者吐氣時進針』,行針『心態安靜但若有似無』,針尖『隨順經絡』,留針『靜待氣至』,出針『氣至則快速出針,當患者吸氣時出針,急按針孔以防氣洩』。

  (C).瀉法:瀉法時機『正氣方盛,月亮方滿,天氣方溫和,身心方穩時』,進針『病人正吸氣時進針,快速進針』,捻針『吸氣時捻針,用力捻針,搖大針孔』,針尖『迎逆經絡』,靜待得氣以排邪氣,出針『緩慢出針,當患者吐氣時出針,搖針擴大而出,不按針孔』。


  二、與補瀉手法有關的內經經文

  (A).《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

  (B).補法:《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徐而疾則實」。即慢慢進針,而快出針

  (B).補法:《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

  順經脈之氣,行針的動作緩慢輕微,若有若無,出針的動作輕盈迅疾。並於出針後速按針孔,以防氣洩。

  (B).補法:《靈樞第三•小鍼解》:「追而濟之者,補也」......「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

  (B).補法:《靈樞第七十三‧官能》:「補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

  輕微轉針,緩慢納針,靜留針以候氣,快速出針,按壓其孔,以存真氣。

  (B).補法:《素問第二十七‧離合真邪論》:「呼盡納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在病人呼氣時進針,進針後靜靜地候氣,氣至時要適當地守氣,吸氣時出針,按閉針孔,真氣乃存。

  (B).補法:《素問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論》:「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鍼也。

  補法必須,要在病人吸氣時拔針。


  (C).瀉法:《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疾而徐則虛」。快速進針,緩慢出針。

  (C).瀉法:《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瀉曰迎之。迎之意,必持而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出針,邪氣得洩」。

  逆經脈之氣進針,擴大針孔,搖而出之。

  (C).瀉法:《靈樞第三•小鍼解》:「迎而奪之者,寫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

  (C).瀉法:《靈樞第七十三‧官能》:「瀉必用圓,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遙大其穴,氣出乃疾」。

  快速進針,用力捻針,搖大針孔,緩慢出針。

  (C).瀉法:《素問第二十七‧離合真邪論》:「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佈;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在病人吸氣時進針,配合捻轉,呼氣時慢慢出針。

  (C).瀉法:《素問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論》:「寫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鍼,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鍼,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鍼,故曰寫必用方,其氣而行焉」。

  瀉法要在正氣方盛,月亮方滿,天氣方溫和,身心方穩定的時候,並且要在病人吸氣的時候進針,再等到他吸氣的時候轉針,還要等他呼氣的時候慢慢的拔出針來。


  ***恇:音框,指形体衰败的样子


  “氣之在脈,邪氣在上”,是說邪氣侵入經脈,虛邪賊風多傷人的頭部,所以說“邪氣在上”。

  “濁氣在中”,是說水谷皆入於胃,化生的精微之氣上注於肺,濁氣蓄留於胃腸之中,如果寒溫不適宜,飲食無節制,胃腸就會生病,所以說“濁氣在中”。

  “清氣在下”,是說清冷潮濕之氣傷人,必從足部發起,所以說“清氣在下”。

  “針陷脈則邪氣出”,是指風熱邪氣傷人上部,應取頭部的腧穴治療。

  “針中脈則濁氣出”,是說胃腸濁氣發病,應取胃經的陽明合穴足三里治療。

  “針太深則邪氣反沉”,是說邪氣在淺層而輕微的病,不應刺得過深,如果太深,就會使邪氣隨針深入,加重病情,所以說為“反沉”。

  “皮肉筋脈,各有所處”,是說皮肉筋脈各有一定的部位,也就是說經絡各有主治的地方。

  “取五脈者死”,是說病在內臟而元氣不足的,如用針大瀉五臟的腧穴,就會導致死亡。

  “取三陽之脈”,是說如誤用針瀉盡六腑腧穴之氣,會使病人形神虛怯,不易複元。

  “奪陰者死”,是說針刺尺澤後的五里穴而瀉至五次,臟陰之氣瀉盡就會死亡。

  “奪陽者狂”,是說瀉奪了三陽的正氣,會使病人精神變化而成狂症。

  ***虛邪與正邪

  ***《素問•八正神明論》說 "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

  ***即四時八節之時乘虛而侵人人體的賊風,叫做虛邪。

  ***因用力汗出,腠理開泄而遭受的風邪,叫做正邪。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複,一其形,聽其動靜”,是說高明的醫生懂得觀看患者顏面和眼睛色澤的變化,也能細察尺膚和寸口部位所表現出的大小、緩急、滑澀等脈象,就可知道發病的部位和原因。

  “知其邪正”,是說能知道患者所感受到的是虛邪還是正邪。能夠瞭解疾病是由四時八節的賊風(虛邪),還是由因用力勞累後腠理開泄而遭受的風邪(正邪)所引起的。

  “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是指進針和出針的兩種不同動作。"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是在描述進針和出針時左右兩手的不同姿勢和動作。

  “氣至而去之”,是說不論用補法或瀉法,達到氣機調和,就應該停針。

  “調氣在於終始一”,是說醫生在用針時,必須專心致志。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是說周身三百六十五穴,是脈絡中的氣血滲灌各部的通會之處。

  ***脈口:就是指診脈的部位,也叫氣口、寸口。因肺朝百脈,脈之大者會聚於此,故稱脈口。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是說脈口出現浮虛脈象,按之則無。像這樣的陰虛症,如果反取體表的病處和陽經的合穴,並留針以招致陽氣,陽氣至勢必使陰更虛以致氣竭於內,這叫重竭,重竭必死。由於無氣以動,患者死時是安靜的。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是說脈口出現沉微脈象,輕取如無。這種症狀是陽虛,如果針治時反取四肢末梢的腧穴,又留針以引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內陷,導致四肢厥逆,厥逆就會死亡。由於陽氣竭絕,陰氣過盛,患者死時就表現為躁擾不安。

  所以要察目色的緣故,是因為五臟的精氣都上注於目,精神旺盛於內,目色必然清明,聲音必然宏亮,這是說與平常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