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矣!余猶不能寤,敢問九針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曰: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 ,九以法野。
黃帝曰:以針應九之數奈何?歧伯曰: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焉,以針應數也。
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臟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針,必以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員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脈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員其末,令可以按脈勿陷, 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
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
六者,律也。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痹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尖如氂,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邪之所客於經,而為痛痹,舍於經絡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者也。
八者,風也。風者,人之骨肱八節也。八正之虛風,八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痹也。故為之治針,必長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痹。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淫邪流溢於身,如風水之狀,而溜不能過於機關大節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挺,其鋒微員,以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也。
黃帝曰:針之長短有數乎?歧伯曰:
一曰鑱針者,取法於巾針,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
二曰員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間氣。
三曰金是針,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只按脈取氣,令邪出。
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
五曰鈹針,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
六曰員利針,取法於氂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可令深內也,長一寸六分,主取膿痹者也。
七曰毫針,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
八曰長針,取法於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者。
九曰大針,取法於鋒針,其鋒微員,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針形畢矣,此九針大小長短法也。
黃帝曰:願聞身形應九野,奈何?歧伯曰:請言身形之應九野也,
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
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
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
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
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
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
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戍己亥。
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
六府膈下三藏應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諸戊己。
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
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
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喝,治之以甘藥。
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形。
五藏氣: 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語,脾主吞,腎主欠。
六府氣:膽為怒,胃為氣逆噦,大腸小腸為泄,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味。
五并:精氣并於肝則憂,并於心則喜,并於肺則悲,并於腎則恐,并於脾則畏。是謂五精之氣,并於藏也。
五惡:肝惡風,心惡熱,肺惡寒,腎惡燥,脾惡濕。此五藏氣所惡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腎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
五勞: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此五久勞所病也。
五走: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鹹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五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內,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
五邪:邪入於陽則為狂,邪入於陰則為血痹,邪入於陽轉則為癲疾,邪入於陰轉則為瘖。陽入之於陰病靜,陰出之於陽病喜怒。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也。
五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腎主骨。
六經氣血多少及表裡相合
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血,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
故曰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
足陽明太陰為表裡,少陽厥陰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是謂足之陰陽也。
手陽明太陰為表裡,少陽心主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是謂手之陰陽也。
***[1]篇名九鍼論:本篇說明九針的原理,九針名字的由來,以及如何對應關係。故篇名取名為九鍼論。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九針的原理,九針名字的由來,以及如何對應關係。
二、解釋針的長短劃分標準。
三、詳細講解人的形體是怎樣與自然界的九野相應。
***[3]始於一而終於九:從一開始,到九終止。指一切事物由少到多的自然發展規律。
***[4]九以法野:野,是分野的意思。古代九州區域的劃分叫做九野。
***[5]黃鐘:六律之一,古代矯正音律的一種樂器。
***[6]蓋(五臟六腑之蓋也):又叫華蓋,指封建帝王專用的車蓋或者傘。五臟中肺臟的部位最高,覆蓋其他臟腑之上,形狀如傘蓋,所以說肺為五臟六腑之蓋。
***[7]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音,指五音。冬至陰極陽生,月建在子;夏至陽極陰生,月建在午。
***[8]氂(必令尖如氂):音máo,ㄇㄠˊ,馬尾長而有韌性的毛。
***[9]星者,人之七竅:北斗有七星,多以此為典例。天有七星,比擬人有七竅,可以引申為天空星辰密佈,人身空竅也很多。
***[10]八節:概括通身關節的意思。
***[11]八正: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12]虛風:賊風,指四時反常的氣候。
***[13]淫邪:指邪氣過盛,蔓延為害。
黃帝說:我聽你講解九針之學,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我還有弄不明白的地方。請問九針是怎樣產生的?各自因何而得名?
岐伯說:九針之“九”,是天地間的大數,數開始於一,而終止於九。所以九針的創制,第一種針是取法於天,第二種針是取法於地,第三種針是取法於人,第四種針是取法於四時,第五種針是取法於五音,第六種針是取法於六律,第七種針是取法於七星,第八種針是取法於八風,第九種針是取法於九野。
黃帝問:將針與九這個數相應,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聖人創立天地間的數目,是從一開始而遞增至九的,所以據此劃分了九野。九與九相乘,九九八十一,據此而創立了黃鐘的分數。以針與九數相應合,是同樣的道理。
一是比象於天,天屬陽,人的五臟,與天相應的是肺。肺在五臟六腑中位置居上,是臟腑的頂蓋。皮膚在最外層,內與肺臟相應合,是人的體表。所以,為治療生於皮膚的疾病而製作了第一種針——鑱針,這種針一定要針頭大,末端鋒利,使它不能深刺,以防因刺得過深而陽氣洩漏。
二是比象於地,人體與地土相應的是肉。所以,為治療生於肌肉的疾病而製作了第二種針——圓針,這種針針身一定要直,末端一定要圓,使它不能損傷肌肉,損傷了肌肉會導致陽氣衰竭。
三是比象於人,人賴以維持生命的,是不斷運行著的血脈。所以,為治療生於血脈的疾病而製作了第三種針——針,這種針針身一定要大,末端一定要圓,使它可以按揉脈絡而不致過深地陷進肌肉,以招來正氣而使邪氣單獨排出。
四是比象於四時,四季中的八方不正之風侵入於經絡之內,就會形成久治不愈的痼症。為治療這種疾病,所以製作了第四種針——鋒針,這種針針身要圓直,末端要鋒銳,使它可以瀉熱出血,痼疾得除。
五是比象於五音。五在從一到九的數列內,位置居中。在九宮的順序裡,一為冬至節所屬的北方葉蟄宮,九為夏至節所屬的南方上天宮,五為中央招搖宮,五既把陰寒的冬至與陽熱的夏至分開,也把北方子與南方午分開。人體與季候節令相應合,如果體內陰與陽乖違不和,寒熱相爭,兩氣相互搏擊,就會形成癰腫。為治療這種疾病,所以製作了第五種針——鈹針,這種針的尖端應如劍刃一般鋒利,可以用來破癰排膿。
六是比象於六律。律呂是調和陰陽四時的,律呂各六,合為十二,人的十二經脈同它相應。如果虛邪侵入於經絡,就會形成急性發作的痹症。所以,為治療這種疾病而製作了第六種針——圓利針,這種針一定要針尖如氂毛,圓而且銳利,針身略粗,以便用它來刺治因虛邪驟然侵入經絡而形成的痹症。
七是比象於七星,七星比合人的七竅。如外邪侵入經絡,並且留而不去,就會形成痛痹。所以,為治療這種疾病,製作了第七種針——毫針,要使針頭纖細銳利象蚊虻的嘴,進針要平穩而徐緩,而且要留針少時,使正氣借此得以充實,經氣邪氣同時受到了針刺的影響,出針後要較長時間按住針孔,使正氣不致外泄。
八是比象於風,風從八方來,比合於人體股肱的八節。八個節氣的虛邪之風傷害人,侵入、留滯於骨縫、腰脊關節之間,就形成為深部的痹症。所以,為治療這種疾病,製作了第八種針——長針,這種針針身一定要長,末端一定要鋒利,可以用它來針刺深藏的邪氣,治癒為時已久的痹症。
九是比象於九野,九野比合於人身的關節皮膚。病邪勢盛放濫,如風如水,流溢於身,因不能通過某些大關節而壅塞滯留。所以:為治療這種疾病,製作了第九種針——大針,要使針尖象小破竹,鋒刃要略圓,用它來通利關節,使大氣流通來至,以去除壅滯的病邪。
***[1]綦針:指縫紉用的長針。(綦:音其,ㄑㄧˊ,qí)
黃帝問:各種針的長短,有一定分寸嗎?
岐伯說:第一種針叫鑱針,它仿效巾針的式樣,在距離針尖半寸處就陡然銳利起來,針長一寸六分,主治熱邪在頭身的病。
第二種針叫圓針,它仿效絮針的式樣,針身圓直如筒,針尖橢圓如卵,長一寸六分,主治邪氣在分肉間的疾病。
第三種針叫針,它仿效黍粒、穀粒的樣子,圓而微尖,針長三寸半,用以按脈取氣。
第四種針叫鋒針,它仿效絮針的式樣,針身直圓,末端鋒利,長一寸六分,主要用於瀉熱出血。
第五種針叫鈹針,它仿效劍的鋒刃,針寬二分半,針長四寸,主治癰腫大膿及寒熱兩氣相搏形成的疾病。
第六種針叫圓利針,它仿效氂毛的樣子,針尖稍大,針身反小,使它可以深刺,針長一寸六分,主治癰症、痹症。
第七種針叫毫針,它仿效毫毛的樣子,長一寸六分,主治病邪留滯經絡而形成的寒熱痛痹。
第八種針叫長針,它仿效綦針的式樣,針長七寸,主治因病邪滯留深部而形成的遠年痹症。
第九種針叫大針,它仿效鋒針,鋒刃微圓,針長四寸,主治大氣不能通過關節的疾病。針的形制已講解完畢,這就是九針大小長短的法式。
***[1]九野:指九宮的位置。
***[2]大禁:大,普遍;禁,指禁忌針刺的日期。
黃帝說:我想聽聽,人的形體是怎樣與九野相應的。
岐伯說:讓我來說說人的形體與九野相應的情況。
左足與立春相應,其所值之日是戊寅、己醜二日。
左脅與春分相應,其所值之日是乙卯日。
左手與立夏相應,其所值之日是戊辰、己巳二日。
胸膺、咽喉、頭部與夏至相應,其所值之日是丙午日。
右手與立秋相應,其所值之日是戊申、己未二日。
右脅與秋分相應,其所值之日是辛酉日。
右足與立冬相應,其所值之日是戊戌、己亥二日。
腰尻、前後二陰與冬至相應,其所值之日是壬子日。
六腑及胸膈以下的肝、脾、腎三臟與中宮相應,其大禁日是太一所在之日及各戊、己日。
要懂得八個節氣各當於什麼方位,知道它們與人體左右上下各部相應的情況。
如患癰腫病而準備治療,不可在其所值之日進行針刺,這就是所謂天忌之日。
***[1]熨引:指用藥溫熨導引。
***[2]針石:石針,通常稱砭。為古代切刺皮膚,排膿放血的手術工具。
***[3]醪藥:即藥酒。
形體安閒而心志勞苦,病常生於經脈,治療這類病宜用艾灸針刺。
形體勞苦而心志愉快,病常生於筋骨,治療這類病宜用溫熨引導法。
形體安閒,心志也愉快,病常生於肌肉,治療這類病宜用針和砭石。
形體勞苦,心志也勞苦,病常生於咽喉食道,治療這類病宜用甘藥。
形體屢次遭受驚恐,經絡不能暢通,常患肢體麻木不仁病,治療這類病宜用按摩法及飲以藥酒。
這就是所謂五種形志病。
***[1]淡入胃:甘及薄為淡,屬土。五穀都具淡味,而受納於胃。
***[2]五勞:指勞逸過度,積久形成的五種勞傷。
***[3]裁(五裁):節制的意思。
***[4]轉(邪入於陽轉則為癲疾):搏結的意思。
***[5]癲疾:指頭部疾患,如頭痛、眩暈等。
***[6]表裡(表裡相合):指內外陰陽的相互聯繫。陽經行於身體外側,主表;陰經行於身體內側,主裡。
五臟氣:心氣失調,常患噫氣症。肺氣失調,常患咳嗽症。肝氣失調,常患多語症。脾氣失調,常患吞酸症。腎氣失調,常患呵欠症。六腑氣:膽氣失調,容易發怒。胃氣失調,常表現為氣逆嘔吐。大腸小腸之氣失調,常表現為泄瀉。膀胱功能衰弱,表現為失禁遺尿。下焦之氣壅塞,水液聚積充溢,就形成水腫。
五味:五味各有其所喜歡的走向,酸味喜趨走入肝,辛味喜趨走入肺,苦味喜趨走入心,甘味喜趨走入脾,鹹味喜趨走入腎。這就是五味之所喜入。
五並:五臟的精氣相並,分別引發不同的疾病。精氣並於肝,就會多憂慮;精氣並於心,就會多喜笑;精氣並於肺,就會多悲傷;精氣並於腎,就會多驚恐;精氣並於脾,就會易覺饑餓。這就是五臟的精氣乘虛相並於各臟所引起的疾病。
五惡:肝厭惡風,心厭惡熱,肺厭惡寒,腎厭惡燥,脾厭惡濕。這就是五臟之氣的所惡。
五液:心臟主生汗液,肝臟主生淚液,肺臟主生涕液,腎臟主生唾液,脾臟主生涎液。這就是五液之所從生。
五勞:長時間看視就會傷血,長時間躺臥就會傷氣,長時間坐著就會傷肉,長時間站立就會傷骨,長時間行走就會傷筋。這就是五種長時勞累引發的疾病。
五走:酸味走向筋,辛味走向氣,苦味走向血,鹹味走向骨,甘味走向肉。這就是五味的走向。
五裁:病在筋,勿食酸味;病在氣,勿食辛味;病在骨,勿食鹹味,病在血,勿食苦味;病在肉,勿食甘味。如某味應當禁忌,即使對它有所偏好,很想食用,也不可多食,一定要自加節制。這就叫五裁。
五發:腎陰的病發生在骨髓,心陽的病發生在血脈,脾陰的病發生在肌肉,肝陽的病來源於冬,肺陰的病來源於夏。
五邪:病邪入于陽,就會發狂;病邪入于陰,就會形成血痹;病邪入于陽,與陽相搏,就會形成癲疾;病邪入于陰,與陰相搏,就會引起瘖啞;病邪由陽轉入于陰,病就平靜;病邪由陰轉入于陽,則病不穩定。
五藏:心臟藏神,肺臟藏魄,肝臟藏魂,脾臟藏意,腎臟藏精、藏志。
五主:心臟主管血脈,肺臟主管皮膚,肝臟主管筋膜,脾臟主管肌肉,腎臟主管骨髓。
手足陽明經多血多氣,手足太陽經多血少氣,手足少陽經多氣少血,手足太陰經多血少氣,手足厥陰經多血少氣,手足少陰經多氣少血。
所以說,針刺陽明經可以出血出氣;針刺太陽經,主要是出血,也可瀉出其惡氣;
針刺少陽經,主要是出氣,也可瀉出其惡血;
針刺太陰經,主要是出血,也可瀉出其惡氣;
針刺厥陰經,主要是出血,也可瀉出其惡氣;
針刺少陰經,主要是出氣,也可瀉出其惡血。
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為表裡,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為表裡,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為表裡,這就是足三陰經與足三陽經的表裡關係。
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為表裡,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絡經為表裡,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為表裡,這就是手三陰經與手三陽經的表裡關係。
【陳擎文補註】
(1).《黃帝內經》許多篇章有提到六經氣血多少的規律,這些規律造成某些經絡適合針刺,某些經絡適合放血,例如:
☎《靈樞第六十五•五音五味》:「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
☎《靈樞第七十八•九鍼論》:「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血,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
☎《素問第二十四•血氣形志》:「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
☎《靈樞第六十二•動輸》:「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
☎《針灸甲乙經、陰陽二十五人形性血氣不同第十六》有段經文在史崧的靈樞版本《靈樞第六十四•陰陽二十五人》並沒有放上去:「少陽多血,美鬚者陽明多血,此其時然也。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
☎隋末唐初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經脈之三》:「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氣,此天之常數也」。
楊上善的解釋是:「手足少陰太陽多血少氣,以陰多陽少也。手足厥陰少陽多氣少血,以陽多陰少也。手足太陰陽明多血氣,以陰陽俱多穀氣故也。此又授人血氣多少之常數也」。
☎明朝徐鳳的《針灸大全》有首十二經氣血多少歌:「多氣多血經須記,大腸手經足經胃。少血多氣有六經,三焦膽腎心脾肺。多血少氣心包絡,膀胱小腸肝所異」。
☎其它的十二經氣血多少歌還有:「多氣多血惟陽明。少氣太陽厥陰同。二少太陰常少血。六經氣血要分明」。
☎其它的十二經氣血多少歌還有:「多氣多血惟陽明,少氣太陽厥陰經,二少太陰常少血,血虧行氣補其榮。氣少破血宜補氣,氣血兩充功易成,厥陰少陽多相火,若發癰疽最難平」。
(2).因為這五篇的《黃帝內經》經文稍微有些出入,若將上述整理列出來做比較,如下表所示:
太陽 | 少陽 | 陽明 | 厥陰 | 少陰 | 太陰 | |
《靈樞第六十五•五音五味》 | 太陽常少氣多血 | 少陽常多氣少血 | 陽明常多氣多血 | 厥陰常多氣少血 | 少陰常少氣多血 | 太陰常少氣多血 |
《靈樞第七十八•九鍼論》 | 太陽少氣多血 | 少陽多氣少血 | 陽明多氣多血 | 厥陰少氣多血 | 少陰多氣少血 | 太陰少氣多血 |
《素問第二十四•血氣形志》 | 太陽常少氣多血 | 少陽常多氣少血 | 陽明常多氣多血 | 厥陰常少氣多血 | 少陰常多氣少血 | 太陰常多氣少血 |
《針灸甲乙經、 陰陽二十五人形性 血氣不同第十六》 |
太陽常少氣多血 | 少陽常多氣少血 | 陽明常多氣多血 | 厥陰常多氣少血 | 少陰常少氣多血 | 太陰常少氣多血 |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 經脈之三》 |
太陽常少氣多血 | 少陽常多氣少血 | 陽明常多血氣 | 厥陰常多氣少血 | 少陰常少氣多血 | 太陰常多血氣 |
可以發現,在三陽經部分的氣血規律寫法都是一樣的,但是在三陰經的氣血規律就出現明顯差異了。
若再看看後代的那三首十二經氣血多少歌,結果發現裡面的說法又更亂了。
那到底,哪一個才是對的呢?
到底,這邊是歷代傳抄錯誤所造成的?
亦或是猶如大部分學者所認為的《黃帝內經》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歷代很多人的拼湊文章?
或是我在其它篇章所講的,《黃帝內經》在外流通的普及版,被該作者在很多地方加密了?
哪一個才是對的呢?
(3).首先,先不須去看後代的那三首十二經氣血多少歌,因為我認為後代中醫對於《黃帝內經》的理解有些地方有誤解。
至於,大部分學者所認為的《黃帝內經》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歷代很多人的拼湊文章,針對這個觀點,就跟上面我對後代中醫的看法一樣,這裡面有太多的猜測與想當然爾的以管窺天。
這是學者們的言論自由與性格慣性,但是一旦明白其動機的荒謬性,與因為無法深解意趣解而只好妄加猜測之必然,不須太過理會。
我個人認為,能夠解答黃帝內經的,只有「黃帝內經與事實」。
其它的史記、說文解字、後代中醫門派、中醫著作、現代西醫生理病理、學者看法、諾貝爾獎觀點、或是個人捕風捉影....都只是錦上添花,是旁邊的間接佐證,而非直接證據,可聽可不聽。
更何況,中國歷代文獻中最早提到「六經氣血多少」一詞的就是《黃帝內經》,其它註解都是後人之論,不一定正確了。
(4).我認為,《黃帝內經》在這裡有加密。
【陳擎文補註】
(1).觀察六經的每一條經脈的氣血多少之用途,除了可以知道該經是否適合針刺或放血外,其實這與診斷(色診)息息相關:
觀察毛髮生長的光澤,長度,稀疏茂密度,就可以知道該經的氣血狀態。
觀察肌肉皮膚的光澤,飽滿瘦弱度,也可以知道該經的氣血狀態。
觀察皮表皮膚反映的顏色光澤,也可以知道該經的氣血狀態。
(2).這個規律的實際應用可以在以下幾篇看到示範:
☎《靈樞第六十五•五音五味》:
黃帝曰:善乎哉!聖人之通萬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聲鼓響,聞其聲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萬物之精。是故聖人,視其顏色
黃赤者,多熱氣,
青白者,少熱氣,
黑色者,多血少氣,
美眉者,太陽多血;
通髯極鬚者,少陽多血,
美鬚者陽明多血,此其時然也。
☎《靈樞第六十四•陰陽二十五人》:
在這一篇也有說明六經的氣血盛衰對所循行部位的毛髮與肌肉的影響:
(A).嘴唇下,下巴的鬍鬚,是足陽明胃經所屬。
嘴上邊的鬍子,是手陽明大腸經所屬。
臉頰到耳旁鬢角的鬍鬚,是足少陽膽經所屬。
眉毛,是足太陽膀胱經,與手少陽三焦經所屬。
陰毛~臍毛~胸毛,是足陽明胃經所屬。
小腿上的寒毛,是足少陽膽經所屬。
腋下毛,是手陽明大腸經所屬。
(B).嘴角的皺紋與肌肉,是足陽明胃經所屬。
面部的肌肉,皺紋,是足太陽膀胱經所屬。
下肢肌肉~到腳趾肌肉,足陽明胃經所屬。
所以腳容易生凍瘡,腳無力舉高,腳怕冷,腳痿軟無力,腳有痺病,都是足陽明胃經所屬。
外踝處的皮肉是足少陽膽經所屬。
足跟的肌肉,足跟痛,腳容易抽筋,易轉筋,是足太陽膀胱經所屬。
手魚際處的肌肉、寒涼溫暖,是手陽明大腸經所屬。
手掌肌肉,是手太陽小腸經所屬。
手臂肌肉,是手少陽三焦經所屬。
(C).如果該經氣血旺盛,那麼毛髮光澤美麗,肌肉皮膚飽滿。
如果該經氣少血多,那麼毛髮光澤美麗但不長,肌肉皮膚硬厚。
如果該經氣多血少,那麼毛髮稀疏,肌肉皮膚薄軟。
如果該經氣少血,那麼無毛髮,或乾枯稀少,肌肉皮膚乾枯瘦弱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