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第七•官鍼•無壓力閱讀版


  凡刺之要,官鍼最妙。九鍼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疾淺鍼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

  病深鍼淺,病氣不寫,支為大膿。

  病小鍼大,氣寫太甚,疾必為害;

  病大鍼小,氣不泄寫,亦復為敗。

  失鍼之宜。大者寫,

  小者不移。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

  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鍼於病所,膚白勿取。

  病在分肉間,取以圓鍼於病所。

  病在經絡痼痺者,取以鋒鍼。

  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鍼於井滎分俞。

  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鍼。

  病痺氣暴發者,取以圓利鍼。

  病痺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鍼。

  病在中者,取以長鍼。

  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取以大鍼。

  病在五藏固居者,取以鋒鍼,寫於井滎分俞,取以四時。

  凡刺有九,以應九變。

  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諸經滎俞藏俞也;

  二曰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俞也;

  三曰經刺,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

  四曰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

  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

  六曰大寫刺,大寫刺者,刺大膿以鈹鍼也;

  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痺皮膚也;

  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鍼則取痺也。

  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

  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痺。刺此者,傍鍼之也。

  二曰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鍼,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鍼,復刺之也。

  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痺也。

  四曰齊刺,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痺氣小深者也。

  五曰揚刺,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搏大者也。

  六曰直鍼刺,直鍼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

  七曰輸鍼,輸刺者,直入直出,稀發鍼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痺,稍搖而深之,致鍼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十曰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

  十一曰傍鍼刺,傍鍼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痺久居者也。

  十二曰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發鍼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鍼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也。

  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

  所謂三刺,則穀氣出者。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

  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

  已入分肉之間,則穀氣出。

  故刺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

  後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

  最後刺極深之,以下穀氣。此之謂也。

  故用鍼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

  凡刺有五,以應五藏,

  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鍼,無鍼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

  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鍼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

  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痺,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

  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鍼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痺,此脾之應也。

  五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痺,此腎之應也。


【翻譯】

  ***[1]官:這個官,各家註解不一也不清,我個人認為,官是「根據不同情況而任用選派」的意思。這個可以合併參考以下這兩篇篇名:

  《靈樞第七•官鍼》:官鍼:根據各種疾病情況,正確選用符合規格的針具。

  《靈樞第七十三•官能》:官能:根據其才能的情況,而選擇其所應該知道的技能而授予,若不是合適人選,或道德低落,就不應教授。

  ***[1]篇名官針:根據各種疾病情況,正確選用符合規格的針具,本篇以官針命名正是強調正確適用九針的重要性。故篇名取名為官針。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詳述九針的九種不同刺法:腧刺、遠道刺、經刺、絡刺、分刺、大瀉刺、毛刺、巨刺、焠刺及其相適應的九類不同的病變。

  二、介紹了適應十二經病症的十二節刺法:偶刺、報刺、恢刺、齊刺、揚刺、直針刺、輸刺、短刺、浮刺、陰刺、傍針刺、贊刺。

  三、介紹了適應邪氣深淺程度的三刺法和適應五臟病症的五刺法:半刺、豹文刺、關刺、合谷刺、輸刺。


  針刺之緊要,以用針最為關鍵。九針的使用,各有它適應的範圍,長的,短的,大的,小的,各有應用之法。如果用不得法,病就不能治好。

  病邪淺的如果刺深了,會損傷內部好肉,引起皮膚化膿;

  病邪深的如果刺淺了,不但不能排除病邪,反而會釀成大的瘡瘍;

  小病用大針,氣瀉過甚,病情必定加重;

  重病用小針,邪氣得不到疏瀉,以後也要壞事。

  因此,針刺要適當運用,誤用大針會傷正氣,誤用小針則病邪不去。上面已經講了針刺的過錯,再說一說它的正確使用方法。

  病在皮膚淺表而無固定的地方,可以用鑱針治療;

  如果患部皮膚蒼白,就不能夠用鑱針了。

  病在肌肉或肌腱之間,應用圓針來治療。

  病在經絡,久而形成痼痹的,應用鋒針來治療。

  病在經脈,氣不足當用補法的。應用針壓按井、滎、分輸各穴。

  患較重膿瘡的,應該用鈹針排膿治療。

  對急性發作的痹症,可以用員利針治療。

  患痹病而疼痛不止的,可用毫針治療。

  病已深入身體內部的,可以用長針治療。

  患水腫而關節間氣滯不通的,可以用大針治療。

  病在五臟痼留不愈的,可以用鋒針治療,在井、滎等腧穴用瀉法,在取穴時,要根據四季的變化而分別使用。


【陳擎文補註】

  九針大小與形狀:

  九針大小形狀

  九針大小形狀

  (1)圓針:長一寸六分,針身圓柱形,針頭卵圓。後人有稱為“圓頭針”。可用于按摩體表,治分肉間氣滯,不傷肌肉。為按摩用具。身邊圓利,尖如卵形而鈍。圓針圖片

  (2)鍉針:音ㄉㄧ,dī。又稱推針,針頭鈍圓,不致刺入皮膚,用於穴位表面的推壓。可當作按摩撥筋舒筋的輔助工具。柄部或用鋁絲纏繞,在推壓時可以用指甲沿上下方向刮動,以增強感覺。尤其是對害怕針刺、年老體弱、孕婦及兒童更為適宜。鍉針圖片

  (3)鑱針:chán,ㄔㄢˊ,頭大尖銳,用來點刺皮膚炎症處出血。長一寸六分,形似箭頭,頭大末銳,當末端一分處收小,形成尖端,後人有稱為“箭頭針”。近人在此基礎上發展為皮膚針。淺刺皮膚而不能深入,可用於瀉血;治頭身熱症等。鑱針圖片

  (4)鈹針:音匹,ㄆㄧ,pī。與現今的手術刀相似,其形如劍,兩刃鋒利,用來切開組織或膿腫。因為形如劍。後人有稱為“劍頭針”,針形如寶劍,針尖如劍鋒,兩面有刃,長而寬,長四寸,寬二分半. 鈹針主治癰疽膿瘍,可以切開排膿放血,亦用於割治眼部贅生物。鈹針圖片

  (5)鋒鍼:即現代常用的三稜針,將靜脈或微血管點刺出血。針體圓,針尖呈三稜狀,有刃。用途主要用於刺破皮下靜脈及小血管,治療癰腫、熱病、急性胃腸炎等。鋒針圖片

  (6)圓利針:與現今的小針刀相似,形如牛尾,用來切開皮下組織黏連。是一種針體細小而尖微大圓利的針具。其針尖稍大,尖如中尾,圓而且銳,針身略粗,長一寸六分。圓利針主治癰腫、痹癥,深刺之,可以治暴痛。圓利圖片

  (7)毫針:即現今最常用的針灸針,針身極幼,形如毫毛,用來刺激較表淺的穴位.長一寸六分或三寸六分,針身細小如毫毛,不傷正氣。可通調經絡,治寒熱、痛痹等。毫針圖片

  (8)長針:較毫針微粗而長,用來刺激較深入的穴位。長七寸,針身細長而鋒利。後人稱為“環跳針”,近人又發展為“芒針”。用于深刺,透刺。可治于邪遠痹。長針圖片

  (9)大針:較長針微粗而長,而且其尖較圓,用來引流關節內的水腫。長四寸,針身粗圓。 可用于瀉水,可治關節積液。後人用作火針。大針圖片

  ***[1]大經:指深部五臟六腑的經脈。


  針刺有九種方法,以適應九種不同的病變。

  第一種叫做腧刺。腧刺,是針刺十二經在四肢的井、滎、輸、經、合各穴及背部的臟腑腧穴。

  第二種叫做遠道刺。遠道刺,是病在身體上部,針刺足三陽經下肢的腧穴。

  第三種叫做經刺。經刺,就是針刺深部大經在體表所能觸到的硬結或壓痛。

  第四種叫做絡刺。絡刺,就是刺皮下淺處的小靜脈。

  第五種叫做分刺。分刺,就是針刺肌肉和肌肉凹陷間隙處。

  第六種叫做大瀉刺。大瀉刺,就是針刺癰瘍。

  第七種叫做毛刺。毛刺,就是針刺皮膚表層的痹症。

  第八種叫做巨刺。巨刺,就是左面有病針刺右邊的穴位,右邊有病針刺左面的穴位。

  第九種叫做焠刺。焠刺,就是用燒熱的火針來治療痹症。


【陳擎文補註】

  (1)九刺法應九變,其中的七種,現代還是常用:

  例如:俞刺(五俞穴補瀉),遠道刺(遠處取針),絡刺(放血療法),寫刺(刺膿),毛刺(皮下針,撳針),巨刺(左右取針),焠刺(溫針)。

  (2).經刺,與分刺,現代少見,但這兩個頗有深意。

  經刺:刺大經之結絡經分;

  分刺:刺分肉之間也


  (3).刺分肉,在靈樞多篇都可看到,例如:《靈樞•第七•官鍼》,《靈樞第09•終始》,都有提到三刺法,三刺法會刺到分肉。這種三段刺法的操作如下:

  A.先針到淺層並稍停一下,以去除淺層邪氣(陽邪)

  B.再稍刺深一些並停留片刻,在此以去除深層邪氣(陰邪),

  C.最後刺到分肉處,以等待正氣(榖氣到來),

  D.氣至如魚吞鉤餌之沉浮,即可出針。

  《標幽賦》中記載: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


  (4).分肉,在內經的解釋有三種可能:

  A.指肌肉,前人稱肌肉外層為白肉,內層為赤肉,赤白相分,或謂肌肉間界限分明,就是在外層肌肉與內層肌肉之間。

  B.指皮內近骨之肉與骨相分者。就是在接近骨頭的肌肉。

  C.穴名,即陽輔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三分,屬足少陽膽經。


  此篇的分肉意,應該是指在外層肌肉與內層肌肉之間,在此位置候正氣到來(榖氣)。


  (5).病在上,取之下,刺府俞也。

  這個府俞,在黃帝內經有兩種可能解釋:

  A.府俞指六腑諸陽經的井、滎、俞、原、經、合各穴。每經單側6穴,六條陽經(腑經)雙側共72穴。例如:《素問第五十八·氣穴論》:府俞七十二穴。

  《靈樞第七•官鍼》: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俞也。

  B.府俞指六腑(陽經)的下合穴。


  此篇的府俞意,應該是指足三陽經的五俞穴。因為在《靈樞第四•邪氣臟腑病形》提到陽脈的滎俞治外經,合治內府。表示陽經的滎俞治療經脈路徑上疾病,而陽經的合穴治療其陽經其內疾病(腑病)。

  現在患者上有病(上屬陽),取之下,用陽經,用滎俞治外經病。


  針刺有十二節,以適應十二經的不同疾病。

  第一種叫做偶刺。偶刺,是用手對著胸部和背部,正當痛之所在,一針刺前胸,一針刺後背,以此治療心痹,刺時針尖要向兩旁斜刺,以免損傷內臟。

  第二種叫做報刺。報刺,是刺疼痛無固定部位而上下游走的疾病,垂直刺入,不立即拔針,而用左手隨著病痛所在,按其痛處,然後拔出針,再如法刺之。

  第三種叫做恢刺。恢刺,是直刺在筋的旁邊,用提插的方法,或向前或向後,舒緩筋急之象,可以治療筋痹之病。

  第四種叫做齊刺。齊刺,是在病處的正中直刺一針,左右兩旁各刺一針,可以治療寒痹邪小而長期不愈的疾病。

  第五種叫做揚刺。揚刺,是在病所正中刺一針,在周圍刺四針,都用淺刺,可以治療寒氣比較廣泛的疾病。

  第六種叫做直刺。直刺,是用手捏起皮膚,將針沿皮直入,可以治療寒氣較淺的疾病。

  第七種叫做輸刺。輸刺,是直入直出,發針快而刺入較淺,可以治療氣盛熱重的疾病。

  第八種叫做短刺。短刺,是治療骨痹病的一種刺法,慢慢進針,並稍微搖動針體再深入,直達骨的附近,然後上下提插以摩其骨。

  第九種叫做浮刺。浮刺,是從旁斜刺浮淺的肌表,可以治療肌肉攣急而屬於寒性的疾病。

  第十種叫做陰刺。陰刺,是兩股內側左右都刺,可以治療寒厥病,必須取足內踝後足少陰腎經的太溪穴。

  第十一種叫做傍刺。傍刺,是直刺傍刺各一針,可以治療長久不愈的痹症。

  第十二種叫做贊刺。贊刺,是直入直出,速發針而淺刺,使之出血,這種刺法可以治療癰腫。

  脈在深部而不現於外的,針刺時要輕微地刺入,並且留針時間要長些,這是為了引導孔穴裡的脈氣。

  經脈在淺部,不要急刺,應先按絕其穴中之脈,避開血管,才可進針,勿使精氣外泄,而只是除去邪氣而已。


【陳擎文補註】

  這裡講的脈,不是指把脈的脈感,而是治療部位其皮下的血脈。

  若皮下有動脈搏動,勿刺,須先按壓撥開動脈,避開動脈才能下針。

  若皮下至深處都沒有動脈搏動,即可針刺,也可久留針。

  ***[1]穀氣:一般指胃氣,在這裡指水穀精微運化而成的經脈之氣。


  所謂“三刺”則穀氣出的刺法,

  (1)是先從淺處刺透皮膚,以渲泄衛分的邪氣;

  (2)再刺是渲泄營分的邪氣,稍微刺深一點,透過皮膚,接近肌肉,而不在分肉之間;

  (3)最後到達分肉之間,穀氣就會瀉出。

  所以《刺法》上說:開始淺刺,可以驅逐衛分的邪氣而使正氣暢通;

  接著深刺,以渲散陰分的邪氣;最後刺到極深,即可得見穀氣。

  這就是一刺之中有三刺的方法。

  因此,用針的人,如不明白不同年份氣之所加的道理,以及血氣盛衰虛實所引起的疾病情況,就不能稱為一個好的醫生。


【陳擎文補註】

  (1)乍看此處的三刺法第三刺『已入分肉之間,則穀氣出』,會以為這個會造成榖氣出(邪氣也是排出),但是若參考《靈樞第09•終始》的三刺法,它是『三刺則穀氣至,穀氣至而止』。

  換言之,這種三段刺法,是先停在淺層以出淺層邪氣(陽邪),再稍刺深停在此以去深層邪氣(陰邪),最後刺到分肉處以等待正氣(榖氣到來),氣至如魚吞鉤餌之沉浮,即可出針。

  《標幽賦》中記載: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


  (2).分肉,在內經的解釋有三種可能:

  A.指肌肉,前人稱肌肉外層為白肉,內層為赤肉,赤白相分,或謂肌肉間界限分明,就是在外層肌肉與內層肌肉之間。

  B.指皮內近骨之肉與骨相分者。就是在接近骨頭的肌肉。

  C.穴名,即陽輔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三分,屬足少陽膽經。


  此篇的分肉意,應該是指在外層肌肉與內層肌肉之間,在此位置等候正氣的到來(榖氣)。

  ***[1]合谷刺:這裡並不是指標刺合谷穴,而是指標刺分肉之間的部位。


  刺法有五種,用以適應與五臟有關的病變。

  第一種叫做半刺。半刺,是淺刺而出針很快的一種方法,不損傷肌肉,就像拔去一根毛發一樣,可以疏泄皮膚表層的邪氣。這種刺法和肺相應。

  第二種刺法叫做豹文刺。豹文刺是一種多刺的方法,刺點象豹的斑紋一樣,在患部的左右前後針刺,以刺中絡脈為標準,可以消散經絡中的積血。這種刺法與心臟相應。

  第三種刺法叫做關刺。關刺是直針刺入四肢的關節部分,可以治療筋痹,刺時千萬不可出血。這種刺法與肝臟相應。它又叫淵刺,或叫豈刺。

  第四種刺法叫做合谷刺。合谷刺是正刺一針,左右斜刺二針,象雞足一樣,刺在分肉之間,可以治療肌痹病。這種刺法與脾臟相應。

  第五種刺法叫做輸刺。輸刺是直入直出,深刺至骨的附近,可以治療骨痹病。這種刺法與腎臟相應。


【陳擎文補註】

  (1).五臟五刺法:在此原意並不是指針刺的深淺對應五臟而言,它說的是針刺的部位,針刺到與五臟相對應的組織,採用以形象物,去治療相應的五臟:

  皮 vs 肺

  脈 vs 心

  筋 vs 肝

  分肉 vs 脾

  骨 vs 腎

  例如:病變部位的分肉出問題,就在處方穴道處,扎針到分肉的深度。

  也就是,病在骨刺骨,病在筋刺筋。


  (2).雖然說,五臟五刺法原意不是指針刺深淺度,來對應到治療五臟。

  但是因為從皮刺入~刺入骨,剛好是對應到把脈第一層的肺臟,對應到第五層的腎脈。

  好像,所針刺的深淺,似乎有點剛好對應到相關五臟的感覺。

  所以有一種針法,就是根據把脈找出出問題的那層脈後,在針刺時針刺深度扎到這層病變的位置。

  例如,若把脈時,脾脈有問題,扎針時要針到第三層。


  (3).單就本篇所述,若來反推五層內容,

  皮在第一層(肺),骨在第五層(腎),這是確定的。

  但若單純以解剖學角度來看處方穴道處的『脈,分肉,筋』所在深度,

  脈(心)在第二層嗎?分肉(脾)在第三層嗎?筋(肝)在第四層深度嗎?

  這個還要再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