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第七十四•論疾診尺•無壓力閱讀版


  黃帝問于歧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

  歧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

  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

  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

  尺肉弱者,解併,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

  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

  尺膚澀者,風痺也。

  尺膚麤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

  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甚而滑者,病且出也。

  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

  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

  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

  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麤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

  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

  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免有加,立死。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

  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

  從下上者,陽明病;

  從外走內者,少陽病。

  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

  見一脈半,一歲半死;

  見二脈,二歲死;

  見二脈半,二歲半死;

  見三脈,三歲死。

  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

  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痺,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

  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

  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

  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

  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

  耳間青脈起者掣痛。

  大便赤瓣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

  飧泄,脈小,手足溫,泄易也。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

  故曰:冬傷於寒,春生病熱;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僻,夏傷於暑,秋生痎瘧;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翻譯】

  ***[1]篇名論疾診尺:本篇說明診尺膚的範圍及其診斷價值。說明從尺膚的滑澀、大小、寒熱等不同變化,以“從外知內”的原理,可以瞭解疾病虛實,寒熱的屬性,表裡、上下的部位等。故篇名取名為論疾診尺。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診尺膚的範圍及其診斷價值。說明從尺膚的滑澀、大小、寒熱等不同變化,以“從外知內”的原理,可以瞭解疾病虛實,寒熱的屬性,表裡、上下的部位等。

  二、觀察眼睛所現的五色,可以瞭解病屬何臟;從目中赤脈延伸的方向,以瞭解目痛病屬何經;從赤脈出現在瞳子上的多少,以預測寒熱病死期的長短。

  三、簡述齲齒、黃疸、妊娠等的診斷方法,以及血脈變化在診斷上的價值。

  四、運用陰陽消長、轉化的規律,說明四時寒暑往復的變化,由於四季各有不同的氣候,所以受邪後至下一季節,可以產生不同的病變。


  黃帝問岐伯說:我想不經過望色診脈,只診察患者的尺膚,就可以說出疾病的原因,從外表瞭解內裡的變化,怎樣才能夠做到呢?

  岐伯說:審察尺膚的緩急、大小、滑澀,以及肌肉的堅實脆弱,疾病的性質、狀況就可以確定了。


【陳擎文補註】

  (1).尺膚診法:兩手肘關節(尺澤穴)下至寸口處的皮膚,稱為“尺膚”。診察尺膚,為古代切診的內容之一,包括診察該肌膚的潤澤、粗糙、冷熱等情況,結合全身症狀、脈象等以測知病情。這一診法現已少應用。

  (2).在黃帝內經的多篇都有提到尺膚診法,包括:

  《靈樞第七十四•論疾診尺》,

  《靈樞第四•邪氣臟腑病形》,

  《素問第十八•平人氣象論》。

  ***[1]炬然:高熱灼手的意思。


  看病人的眼瞼,如果微微發腫,像是剛剛睡起的樣子,而且頸脈的搏動明顯可見,常常咳嗽,用手指按壓病人的手足,被按處的凹陷不能隨著手的離去而複起,這是風濕水腫膚脹病。

  尺膚滑膩、柔潤而有光澤的,是風病。

  尺部肌肉脆弱,身體怠惰乏力,嗜睡而消瘦,這是寒熱虛勞之症,不易治癒。

  尺膚澀而不滑潤的,是風痹。

  尺膚粗糙象幹魚鱗,是水溢飲症。

  尺膚甚熱,脈盛大而躁動的,是濕病;其脈盛大而滑利的,是汗將發出的徵兆。

  尺膚甚寒而脈細小的,是泄利或氣虛症。

  尺膚灼熱如火燒,並且先熱而後寒的,是寒熱病。以手捫尺膚,先覺寒涼,等待較長時間而後變熱,這也是寒熱病。

  肘部皮膚單獨發熱的,主腰以上熱。

  手部單獨發熱的,主腰以下熱。

  肘的前方單獨發熱的,主胸前熱。

  肘的後方單獨發熱的,主肩背熱。

  臂中單獨發熱的,主腰腹有熱。

  肘後皮膚粗糙,而且其下三四寸發熱,主腸中有蟲。

  掌心發熱的,主腹中有熱。

  掌心發涼的,主腹中有寒。

  手魚際白肉部有青色脈絡的,主胃中有寒。

  尺膚灼熱如燒,而且人迎脈盛大,主失血。

  尺膚部皮膚堅緊,人迎脈非常細小,主氣虛,如覺心中煩悶而且漸加嚴重,就會立即死亡。


【陳擎文補註】

  (1).本段的說法,是歷史上爭論很大的一段,在這裡我講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2).在黃帝內經的多篇都有提到「尺」診法,包括:

  《靈樞第七十四•論疾診尺》,

  《靈樞第四•邪氣臟腑病形》,

  《素問第十七•脈要精微論》,

  《素問第十八•平人氣象論》。

  其中《素問第十七•脈要精微論》有提出一段寸口脈法的三部定位描述,但是現代學者普遍認為這是尺膚診法的定位:

  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

  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因為在現在兩岸教科書普遍認為,《黃帝內經》根本就沒有提到氣口寸關尺的三部定位說法,那個年代是用三部九候的脈法,《黃帝內經》經文裡面的尺診法,就是尺膚診法,《黃帝內經》的尺,就是尺膚。

  尺膚診法:兩手肘關節(尺澤穴)下至寸口處的皮膚,稱為“尺膚”。診察尺膚,為古代切診的內容之一,包括診察該肌膚的潤澤、粗糙、冷熱等情況,結合全身症狀、脈象等以測知病情。這一診法現已少應用。

  (3).但是若是翻開歷史各代注家的註解,發現大家對《黃帝內經》上述這段尺診法的解釋爭議很大,大打筆戰,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看法:

  _(A).認為是講寸口脈三部定位法(五臟定位):

  例如,馬蒔(明朝)說:「此言臟腑之脈,見之於各部者如此。尺內者,左右尺部也。尺內與季脅相近。季脅者,肋骨盡處也,其穴名章門。尺之外側,所以候腎,尺之內側,所以候腹中。腹中者,小腹中也。附而上之,乃關脈也。左關之外,所以候肝;左關之內,所以候鬲。右關之外,所以候胃;右關之內,所以候脾。又附而上之,即寸部也。右寸之外,所以候肺;右寸之內,所以候胷中。左寸之外,所以候心;左寸之內,所以候膻中。大抵人身之脈,左手為春為夏,為東為南,為前為外;右手為秋為冬,為西為北,為後為內。左之寸口,即人迎也,名曰前,前之所候,皆胷之前膺,及膻中之事。右之寸口,即氣口也,名曰後,後之所候,皆胷之後背,及氣管之事。凡脈推而升之,謂自尺而寸,乃上竟上也,所以候胷與喉中之事。凡脈推而下之,謂白寸而尺,乃下竟下也,所以候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之事。其左右上下之脈,各有所屬如此」。

  後來王叔和的脈法,其三部定位,也是採用這個定位法。

  贊成這個看法的還有明朝張景岳的《類經》,《集注》。

  _(B).認為是全身遍體診察法的定位:

  例如,近代中醫師時逸人(1896~1966年)說:「內經原意為全身診察法,所謂尺內兩旁則季脅也,手臂肘彎為尺澤穴,所以其餘就以尺澤手肘彎部為基礎,說明諸臟器鄰近的部位。」。

  _(C).認為是尺膚診法的定位:

  例如,丹波元簡(日本中醫師,1755—1810年)說:「尺內,尺澤之內,就是尺膚診察的部位,內經提到尺,多指尺膚而而言,在《素問第十八•平人氣象論》就有提到尺熱尺寒的說法,在《靈樞第七十四•論疾診尺》有專門說明尺膚診法。」

  現代兩岸的黃帝內經專家贊成上述日本中醫學家的看法,認為內經的尺就是講尺膚診法的定位。所以最後在教科書上也是定稿為此種說法。大家一致認為,《黃帝內經》根本就沒有提到氣口寸關尺的三部定位說法,那個年代是用三部九候的脈法,這裡講的就是尺膚診法,《黃帝內經》的尺,就是尺膚診法

  真相,是這樣子的嗎?

  我個人不這麼認為。

  大家可能犯了一個毛病了,就是有習慣性的把古代的某個單字,當作固定解了,有點拿著雞毛當令箭了,殊不知,古代的一個單字經常有多種代表意義,就看你用在什麼地方,例如:「脈,氣,神,陰,陽,精」,難道《黃帝內經》裡面講的「脈」都是代表把脈嗎,不是的,更多的時候是代表經脈經絡的意思。

  我在此,舉出三個反證。

  _(A)反證一:如果案情真的像上述日本中醫師的說法,是尺膚診法的話,那麼我們打開《黃帝內經》真正講解尺膚診法定位最清楚的《靈樞第七十四•論疾診尺》來看,為何它的真實定位與這裡的三部定位是不同的,甚至是顛倒完全矛盾的呢?

  大家看看《靈樞第七十四•論疾診尺》說的定位: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

  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

  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麤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

  如果再比較一下《素問第十七•脈要精微論》日本中醫師與目前教科書認為的定位圖。

  大家看了,認為一樣嗎?

  差很多,是吧,甚至顛倒吧。

  若不一樣,一定有一方的觀點講錯了。


  _(B)反證二:在《黃帝內經》的確有提到把脈定位的「寸位,與尺位」的說法:

  《素問第七十四•至真要大論》就有提到,「南政主歲,三陰司天,寸脈不應指。三陰在泉,則尺部脈不應指」

  若「北政主歲,三陰在泉,寸脈不應指。三陰司天,則尺部脈不應指」

  原文為:「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三陰在上,則尺不應。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左右同」。

  這邊說明的,就是在不同的氣運下,對把脈時「寸部,尺部」的影響而言。

  誰說《黃帝內經》沒有氣口寸關尺的三部定位啊?


  _(C)反證三:

  《素問第四十七•奇病論》也有提到把尺脈的經文:「帝曰:人有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為何病。歧伯曰:此所謂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沒錯吧,這邊的「尺」不當作尺膚解,而是尺脈的意思吧。

  所以我前面所認為的「黃帝內經的尺字,有最少兩種意思」的看法沒錯吧,大家看古文要活看,古文幾乎都有一字多義的現象。


  (4).我在這裡做個結論,把我個人的觀點陳列如下,有些論點在其它篇章證明:

  _(A).《黃帝內經》的尺有兩代表意義,有時是表示尺膚診法(例如:《靈樞第七十四•論疾診尺》,《靈樞第七十四•論疾診尺》》),有時是代表寸口部位把脈的尺部脈(例如:《素問第十七•脈要精微論,《素問第七十四•至真要大論》)。

  _(B).《黃帝內經》已經提到寸口的五臟脈法,也有講到寸關尺的三部定位說法,這個定位部位也是王叔和用的定位法。詳見《素問第十一•五藏別論》,《素問第十七•脈要精微論》。

  它的定位圖,是這個圖:

  _(C).但是把脈時那個是個三度空間的立體圖形,經文提到的內外前後,究竟是不是上面這個2D圖形所顯示的,還要再研究,因為有可能經文所說的內外,其實不是平面圖的左右,而是高度的深淺位置。總之,這個定位圖的大致五臟定位是如此,但是每一部的三候,及三度空間定位,還要再仔細探索。

  _(D).縱觀《靈樞第七十四•論疾診尺》的尺膚診法,其實是包含了從手肘到手掌的全段診法,這個現代幾乎沒有人在用,但是據我所知,我所拜師的董氏針灸的董景昌師公就在用,師公他不把脈的,都是用祖傳的尺膚診及掌診來做診斷判病的,我看過沒有流出在外的董氏針灸尺膚診圖,跟《靈樞第七十四•論疾診尺》尺膚診法的定位雷同處很多。而且董氏針灸也是一樣從手肘到手掌兩者都有診斷定位的。

  董氏針灸的特色很多地方很有黃帝內經的味道,兩種可以互相參照。例如,董氏針灸穴道也是講五臟定位的。

  但別誤會,我的意思不是說董氏針灸就是黃帝內經的實踐,兩者還是有差異的,只是當穿越過《黃帝內經》後,會在很多有效的各個門派治法中,發現到黃帝內經的影子,例如在董氏針灸門派的教法中就可看出一二。


  目色赤的,病在心經。目色白,病在肺經。

  目色青,病在肝經。

  目色黃,病在脾經。

  目色黑,病在腎經。

  如果目色發黃而又夾雜其他顏色,其色不正,難以稱說,則病在胸中。

  診察眼病:眼睛有赤脈從上向下延伸的,病在足太陽經;

  眼中赤脈從下向上延伸的,病在足陽明經;

  眼中赤脈從外眥趨走向內的,病在足少陽經。

  ***[1]脈(見一脈):這裡指赤脈。


  診察寒熱瘰癧:如眼中有赤脈自上而下貫穿瞳子,見有一條赤脈,則過一年死;

  見有一條半赤脈,過一年半死;

  見有兩條赤脈,過兩年死;

  見有兩條半赤脈,過兩年半死;

  見有三條赤脈,過三年死。

  診察齲齒痛:診按手足陽明經的來路,如脈象太過,就是有熱邪,熱邪在左的左邊熱,熱邪在有的右邊熱,熱邪在上的上熱,熱邪在下的下熱。

  診察血脈:淺表絡脈多赤色,主多熱;

  多青色,主多痛;

  多黑色,是久痹症;

  多赤、多黑、多青三色都見的,是寒熱症。

  身痛,面色微黃,齒垢黃,指甲也發黃,這是黃疽病;

  好安逸,喜躺臥,小便顏色黃赤,脈細小而澀滯,就會形成不思飲食之症。

  人得了病,其寸口脈與人迎脈大小浮沉相等的,這病就難以痊癒。

  婦女的手少陰脈搏動得厲害的,那是懷了孕。

  ***[1]赤瓣飧泄:赤,做“青”講。指大便如瓣狀,色青,為消化不良的表現。


  嬰兒得了病,頭髮逆而上指的,一定會死亡;

  耳間有青筋暴起的,主筋肉抽搐作痛;

  如大便中有青綠色的乳瓣和沒有消化的食物,脈細小,手足寒冷,則病難痊癒;

  食物不能消化而隨大便泄出,脈細小,但手足溫熱而不寒,則其病容易痊癒。

  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寒與暑的更互相勝,其規律就是陰盛到了極點必然轉化為陽,陽盛到了極點必然轉化為陰,陰主寒,陽主熱,寒過甚則轉熱,熱過甚則轉寒。所以說:寒生熱,熱生寒。這就是陰陽的變化。所以,冬天被寒氣所傷,到春天就會發生溫熱病;

  春天被風傷害,到夏天就會發生飧泄、痢疾;

  夏天被暑氣所傷,到秋天就會發生瘧疾;

  秋天被濕氣所傷,到冬天就會發生咳嗽症。這就是四時氣候變化影響人體而形成的發病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