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針灸理論依據 |
【手針與古典中醫文獻的關係】:手針具有調節臟腑功能、通絡止痛的作用。乃是以中醫經絡理論為基礎發展而來的。手與周身的陰陽、氣血、經絡有著密切的聯繫。手為手三陰、三陽經脈陰陽氣血交會聯繫之處,對經氣的接通具有重要作用。《素問-太陰陽明論》曰:“陰氣……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靈樞-動輸》云:“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靈樞-衛氣失常》又云:“皮之部,輸於四末。”可見手部與全身經脈密切聯繫。按照十二經脈的標本、根結學說,手亦是經脈之氣生髮、布散之處。五臟六腑、組織器官各部位通過十二經脈之氣的散佈,在手部有其相應的反應點,所以針刺手部特定穴位,易於激發經氣,具有調節臟腑功能、調和氣血、通經止痛的功效,從而用於治療多種病證。 |
【手部穴道與『心』的關係密切】:從治療的角度看,手的經絡和『心』主的神志有著密切的聯繫。例如: (1).手少陽經的關沖、治頭痛、心煩、舌強;中諸治頭痛、眩暈;手厥陰心包經的中沖治中風昏迷、舌強不語,昏厥; (2).手太陽小腸經的前谷、後溪治驚風、抽搐;少澤治頭痛、昏迷; (3).手少陰心經的少沖治癲狂;少府治悲恐善驚;神門治精神恍惚、癡呆、健忘; (4).手陽明大腸經的商陽主治中風昏迷、不能言; (5).手太陽肺經的少商治療昏厥、精神分裂症;魚際主治咳嗽、喘息、咯血、肺炎、咽喉炎、扁桃體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等等。 |
【手針與耳針相似的全息對應關係】:身體的每一個局部都包涵著整體的全部資訊,手,作為一個局部器官,有諸多的反射區和反應點來傳佈全身的資訊。這些,可從手的皮膚色澤和手紋的氣、色、形態上反應出來。人體反應在手上的區域與耳穴的分佈有相似之處,靠近手指,指掌關節的大都是人體的上部,心肺居於手掌的中間部分,腎、膀胱、生殖器官居於手掌的下部,肝膽靠於手掌的尺側,基本上是以上應上,以下應下。因而,亦可通過手穴的壓痛點來推測身體其它部位的疾病。 |
【通過手部的經絡】:經絡在人手有六條經脈循行貫穿。即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當手臂下垂,手心向內的方位時,它們依次分佈在手背的前、中、後。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它們也依次分佈在手掌部的前、中、後。至於奇經八脈、十五別絡的組成與走向與手的關聯不在其內。 |
【手與經絡的關係】:經絡是經脈、絡脈及其連屬部分的總稱,它是人體溝通上下內外,聯絡臟腑、肢節,運行氣血,抗禦外邪,調節體內功能的一個密閉的功能系統。手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全身通過經絡相聯。手為四末,是氣血輸注、交匯的地方,陰陽的交匯,表裡的溝通,經脈的聚集,五腧的分佈,大都在四末,手作為人的一個重部位,靠經脈的流暢,氣血的充盈,才能強勁有力。腧穴是腑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聚集點,是轉輸、運送氣血的孔隙。手部六條經脈的腧穴有39個,經外奇穴23個,以及現代新穴54個。經脈腧穴分佈在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上,它與經絡同屬於一個系統。經外奇穴與經絡也同樣密切相聯繫,新針穴位和感應點也是人們通過臨床實踐和經絡的感傳現象發現並確定的,它們與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等有著直接和間接的聯繫。因而經絡與腧穴的作用密切相聯。 |
【手與心的關係】:中醫把大腦皮層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歸屬於心。《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明即是人的思維活動的外在表現。《靈樞·本神篇》亦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俗語說:“心靈手巧”,手巧首先要心靈,手要受“心”的支配。另外,心主血脈,心血充足,經脈流暢,手也和面部一樣紅潤,光澤。 |
【手與肺的關係】:肺主一身之氣,這裡的氣(營氣、衛氣、宗氣)是指人體內的精微物質,這些營養物質靠肺的輸布布散周身,使手得以維持正常的活動。正如張景嶽所說:“經脈流動,必由於氣,氣主於肺,故為百脈之朝會。”足之所以能步,手之所以能攝,除靠肝血的濡養,心氣的推動,還要靠肺的輸布才能完成。 |
【手與脾胃的關係】:《內經》說:“脾生肉”,“脾主四肢”“四肢皆稟氣於胃”。脾有運化水穀精微的功能,脾氣健旺,化源充足,則肌肉豐滿,四肢強勁,手靈活有力。反之,若脾失健運,化源不足,肌肉四末夫養,以致肌肉消瘦,四肢倦怠無力,手軟下垂不能握。又有人以脾主肌肉、四肢的理論為指導,對週期性麻痹,發病時四肢完全不能自主隨意活動的患者,採用健脾、和胃、補氣、利濕、化痰的方法,獲得滿意療效。 |
【手與肝的關係】:肝主筋,其華在爪。筋,包括肌腱、韌帶等纖維結締組織,它的主要功能聯絡骨節,主司運動。《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之合筋也”。《素問·痿論》也說:“肝主身之筋膜。”爪的營養來源與筋相同,故稱“爪為筋之餘。”爪是手的異稱,肝之盛衰可影響到爪甲榮枯的變化。如肝血充盈則爪甲就堅韌、光澤、紅潤。肝血不足,則爪甲多薄而軟,甚則蒼白、乾枯、變形而易脆裂。小兒高熱可見指甲發青,多為驚厥動風的先兆。肝血不足,筋失濡養,筋脈拘攣,手足曲伸無力,熱病耗傷肝血,血不養筋,出現手足震顫、抽搐。故望手、診手對判斷“肝”的生理病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現代醫學診斷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把反映在手掌部的“肝掌”作為一個條件,對“肝”與手的關係也是一個佐證。 |
【手與腎的關係】: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主骨、生髓,通於腦。《素問·六節髒象論》:“腎者,……其充在骨。”腎氣充足,骨質堅硬,手足強勁。反之,腎氣不充,骨質不堅,腰脊酸軟,手攝無力。脊髓上通於腦,腦為髓海,腎精充足;髓海滿盈,“腦”的功能就健旺,思考敏捷,反應靈敏,故被稱為“元神之府”的腦,又有主持人的精神思維活動的一面,(與現代醫學相一致)。所以人的思維活動,除了心主神明外,也受腎精是否充足所支配。故又有“腎出伎巧”之說。反之,髓海空虛,精神萎糜,反應遲鈍,智力低下。另外,肺主呼氣,腎主納氣,腎氣不納,喘息疲憊,手握無力,久之可見手指腫大如鼓捶,手不能握。(肺心病,風心病心衰出現中醫腎陽虛衰的症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