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應用與配伍 |
【臨床配伍】:腹瀉: (手針新穴)胃腸點、小腸點、大腸點、肺點、脾點、三焦點、前頭點。 |
【臨床配伍】:泄瀉膿血: (十四經穴)勞宮。 (手針新穴)大腸點、小腸點、肺點、前頭點、三焦點。 |
【臨床配伍】:便秘: (十四經穴)支溝。 (手針新穴)脾點、大腸點、小腸點、三焦點、頭頂點、前頭點、肺點。 |
【臨床配伍】:喘咳: (十四經穴)少商、列缺、太淵、魚際、商陽、陽谿、神門、少澤、前谷。 (手針新穴)氣管點、咳喘點、哮喘點、肺點、頭頂點。 |
【臨床配伍】:咳血嘔血: (十四經穴)魚際、太淵、神門、前谷。 (手針新穴)肺點、氣管點、脾點、頭頂點。 |
【臨床配伍】:感冒: (十四經穴)魚際、神門、少府、二間、商陽、合谷。 (手針新穴)肺點、氣管點、咳喘點、哮喘點、前頭點、頭頂點。 |
【臨床配伍】:感冒發燒無汗: (十四經穴)商陽、合谷、陽谿、前谷、腕骨、陽谷、大陵、勞宮、支溝。 (手針新穴)肺點、頭頂點、心點。 |
【臨床配伍】:鼻塞及鼻炎: (十四經穴)前谷、合谷、勞宮。 (手針新穴)前頭點、肺點、頭頂點、氣管點、哮喘點。 |
【臨床配伍】:胸痛: (十四經穴)商陽、魚際 (含治乳癰)、少府、少衝、後谿、大陵、勞宮、支溝。 (手針新穴)胸點、前頭點、心點、肺點、心慌絞痛點。 |
【臨床配伍】:掌中熱: (十四經穴)少商、中衝、列缺、太淵、神門、少府、內關、大陵。 (手針新穴)肺點、頭頂點、肝點、腎點。 |
【臨床配伍】:乍寒乍熱: (十四經穴)太淵、合谷、腕骨、陽谷。 (手針新穴)肺點、頭頂點、腎點、肝點。 |
【臨床配伍】:失音: (十四經穴)合谷、神門、支溝。 (手針新穴)肺點、咽喉點、心點。 |
【臨床配伍】:陰癢陰痛: (十四經穴)少府。 (手針新穴)腎點、命門點、頭頂點、後頭點、肺點。 |
【臨床配伍】:胸背寒悚: (十四經穴)列缺。 (手針新穴)腎點、心點、命門點、小腸點、脾點、肺點。 |
【臨床配伍】:風疹(痂瘡): (十四經穴)合谷、陽谿、後谿、大陵、支溝。 (手針新穴)肺點、脾點、大腸點、頭頂點。 |
【臨床配伍:周爾晉手針按摩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方法:右肺、氣管點、左肺、外右肺、外氣管點、外左肺】: (1).取雙手手心的右肺:位於掌面,第二、三掌指關節基本節凹陷(右肺的作用偏重於治療咳嗽)。 (2).中央氣管點:位於掌面,第三、四掌指關節基向後0.5寸(氣管點的作用可以治療咳嗽,又可治喘)。 (3).左肺:位於掌面,約當第四、五掌指關節基凹陷處(左肺的作用偏重於治療氣喘)。 (4).取雙手手背的外右肺:位於背面,第二、三掌指關節基本節凹陷。 (5).外氣管點:位於背面,第三、四掌指關節基向後0.5寸。 (6).外左肺:位於背面,約當第四、五掌指關節基凹陷處。
手部共有左右手,12個指壓點,若再配合雙腳也是12個指壓點,則有24個指壓點。 每次按壓每個穴道1~2次,以一個月為一個療程,頑固氣管炎可以指壓2~3個療程。 |
【手針療法取穴(1):按部取穴法】:按部取穴法:即按疾病所在部位或臟器取相應的手穴。如眼病取眼點,肩痛取肩點,腰扭傷取腰腿點等。 |
【手針療法取穴(2):對應取穴法】:對應取穴法:針對某些症狀選取相應的手穴,如咳嗽、哮喘選咳喘點,小兒夜尿選夜尿點等。 |
【手針療法取穴(3):中醫理論取穴法】:據中醫理論取穴:即依據傳統的臟腑經絡學說選穴,如失眠取心點,因心主神明;目疾取肝點,因肝開竅於目等。 |
【手針配穴處方法(1):單一配方法】:單一配方法:即按上述任一種取穴法選穴組方,如急性腰扭傷,往往僅取一側腰腿點即可取效。 |
【手針配穴處方法(2):組合配方法】:組合配方法:即將多種取穴法所選之穴,結合運用。如皮膚瘙癢症,可按症狀取止癢點;按中醫理論“肺主皮毛”取肺點,組合成方。 |
【手針取穴配方原則】:一般而言,手針療法取穴配方宜精,選用1~3穴為宜。另外,本療法還強調左病右取的選配穴原則,即左側有病,取右側穴位;右側有病,取左側穴位;兩側有病或內臟病可取兩側穴位。 |
【手針臨床第一適應症】:手針療法目前已應用于50餘種病症治療。其中最有效的適應症包括:對各類急性痛症療效最為明顯,諸如急性腰扭傷、頭痛、胃痙攣性疼痛、痛經、坐骨神經痛、膽道蛔蟲等。 |
【手針臨床第二適應症】:其次,手針療法對產後缺乳、小兒遺尿、支氣管炎、哮喘、心律失常、腹痛、腹瀉、失眠、皮膚瘙癢症等,亦有較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