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第九•六節藏象論•無壓力閱讀版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歧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

  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

  歧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

  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歧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帝曰:請遂聞之。

  歧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朞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

  歧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帝曰:平氣何如?

  歧伯曰:無過者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

  歧伯曰:在經有也。

  帝曰:何謂所勝。

  歧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藏。

  帝曰:何以知其勝。

  歧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襲乎。

  歧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帝曰:非常而變柰何。

  歧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歧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脩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

  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脣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翻譯】

  ***[1]篇名六節藏象論:由於本篇先論天以六為節(一節為60日,六節為一年),後論藏象,故篇名取名為六節藏象論。

  ***[1]六節:節,次也,度也,這裡有週期的意思。古人以“甲子”紀天度,甲子一周為六十日,是為一節。每年三百六十日,分為六節。高士宗《素問直解》:“六節者,天以六為節。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六十日而甲子周,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

  ***[1]藏象:此二字首見於本篇指臟腑居於體內,而形象表現於外,從外而知內,故名。藏(臓),藏也,指藏於體內的臟腑。象,徵象、形象之意。王冰注云:“象,謂氣象也。言五臟雖隱而不見,然其氣象性用,猶可以物類推之。”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六六制節,定天度,計算日月運行的方式(六六,就是六個甲子,共360日,一年)

  二、說明九九制會,定氣數,標誌萬物化生作用。(九九,天地有九野,人有九藏(五臟+胃大腸小腸膀胱,有九竅,四方各九十度,季節有九十日,皆應九數)

  三、說明候、氣、時、歲的確定方法,及置閏的道理。

  四、說明天的十天干化生為地的五行,五行再化生成三陰三陽六氣,六氣再組成天地人。

  五、說明天地日月運行與人體的關係。

  六、說明五運的太過與不及,四季的不相承襲,都會造成人體生病。

  七、說明五氣,五味都可以養五臟之氣。

  八、說明臟象的概念,與說明各臟腑外應時令。

  九、說明人迎寸口脈亢盛時的主病,病位與病灶。

  ***[3]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六六,就是六個甲子,共360日,一年。

  ***[4]人以九九制會:九九,天地有九野,人有九藏(五臟+胃大腸小腸膀胱,有九竅,四方各九十度,季節有九十日,皆應九數。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體的運行是以六個甲子構成一年,人則以九九極數的變化來配合天道的准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與天地相應,這些說法,已聽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麽道理?

  岐伯答:你提的問題很高明啊!請讓我就此問題談談看法。六六之節和九九制會,是用來確定天度和氣數的。天度,是計算日月行程的。

  氣數,是標誌萬物化生之用的。

  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

  它們的運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環周也有一定的道路。每一晝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餘,所以大月、小月和起來三百六十五天成為一年,由於月份的不足,節氣有盈餘,於是產生了閏月。

  確定了歲首冬至並以此為開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氣的時間,隨著日月的運行而推算節氣的盈餘,直到歲尾,整個天度的變化就可以完全計算出來了。

  黃帝說:我已經明白了天度,還想知道氣數是怎樣與天度配合的?

  岐伯說:天以六六為節制,地以九九之數,配合天道的准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迴圈六次而成一個周甲,周甲重複六次而一年終了,這是三百六十日的計算方法。

  自古以來,都以通於天氣而為生命的根本,而這個根本不外天之陰陽。

  地的九州,人的九竅,都與天氣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陰陽又依盛衰消長而各分為三。

  三氣合而成天,三氣合而成地,三氣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氣,在地分為九野,在人體分為九臟,形臟四,神臟五,合成九臟,以應天氣。

  黃帝說:我已經明白了六六九九配合的道理,先生說氣的盈餘積累成為閏月,我想聽您講一下是什麽氣?請您來啟發我的蒙昧,解釋我的疑惑!

  岐伯說: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論,先師傳授給我的。

  黃帝說:就請全部講給我聽。

  岐伯說:五日稱為候,三候稱為氣,六氣稱為時,四時稱為歲,一年四時,各隨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別當旺。

  木、火、土、金、水五行隨時間的變化而遞相承襲,各有當旺之時,到一年終結時,再從頭開始迴圈。

  一年分力四時,四時分佈節氣,逐步推移,如環無端,節氣中再分候,也是這樣的推移下去。

  所以說,不知當年客氣加臨、氣的盛衰、虛實的起因等情況,就不能做個好醫生。

  黃帝說:五行的推移,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它的太過與不及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五行之氣更迭主時,互有勝克,從而有盛衰的變化,這是正常的現象。

  黃帝說:平氣是怎樣的呢?岐伯說:這是沒有太過和不及。

  黃帝說:太過和不及的情況怎樣呢?岐伯說:這些情況在經書中已有記載。

  黃帝說:什麽叫做所勝?

  岐伯說: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這就是時令根據五行規律而互相勝負的情況。同時,時令又依其五行之氣的屬性來分別影響各臟。

  黃帝說:怎樣知道它們之間的相勝情況呢?

  岐伯說:首先要推求氣候到來的時間,一般從立春開始向下推算。如果時令未到而氣候先期來過,稱為太過,某氣太過就會侵侮其所不勝之氣,欺淩其所勝之氣,這就叫做氣淫;時令以到而氣候未到,稱為不及,某氣不及,則其所勝之氣因缺乏制約而妄行,其所生之氣因缺乏資助而困弱,其所不勝則更會加以侵迫,這就叫做氣迫。

  所謂求其至,就是要根據時令推求氣候到來的早晚,要謹慎地等候時令的變化,氣候的到來是可以預期的。如果搞錯了時令或違反了時令與氣候相合的關係,以致於分不出五行之氣當旺的時間,那麽,當邪氣內擾,病及於人的時候,好的醫生也不能控制了。

  黃帝說:五行之氣有不相承襲的嗎?

  岐伯說:天的五行之氣,在四時中的分佈不能沒有常規。如果五行之氣不按規律依次相承,就是反常的現象,反常就會使人發生病變,如在某一時令出現的反常氣候,為當旺之氣之所勝者,則其病輕微,若為當旺之氣之所不勝者,則其病深重,而若同時感受其他邪氣,就會造成死亡。所以反常氣候的出現,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氣當旺之時令,病就輕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某氣當旺之時令發病,則病深重。


【陳擎文補註】

  (1).《黃帝內經》很多篇章提到「脾不主時」,「脾主長夏」,例如:

  在《素問第二十九•太陰陽明論》提到:「脾不主時」。

  而在《素問第二十二•藏氣法時論》提到:「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甘以緩之」。

  在《素問第九•六節藏象論》提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藏」。

  在《素問第六十四•四時刺逆從論》提到:「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

  在《素問第四•金匱真言論》提到:「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脇,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


  (2).歷代對於「長夏」的定義,爭論不休,有很多種說法。

  但是必須知道的是,中國歷代文獻中最早提到「長夏」一詞的就是《黃帝內經》。

  不過後人對於「長夏」的看法分歧不一,例如:王冰認為:「長夏者,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既長而旺,故云長夏也」。

  所以王冰認為,長夏在農曆六月,因為長夏屬土,源自於火。

  因此,目前大陸的《中華醫學大辭典》就說:「夏六月也。夏為土母,生長於中,以長而治,故名」。

  另外,大陸的“十一五”規劃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也用二十四節氣標注法明確指出了長夏的時段:「五臟應四時,脾與四時之外的長夏(夏至~處暑)相通應」。

  《前漢律曆志》《爾雅》《禮記•月令》《樂記》《釋名》《說文解字》都將「長夏」解釋為:「長者,生長也。言土生於長夏也」。

  也有學者認為「長夏」是有名無實的。


  那到底「長夏」究竟是指一年四季的哪個時段呢?

  我個人認為,能夠解答黃帝內經的,只有「黃帝內經與事實」。

  其它的,如史記、說文解字、後代中醫門派、中醫著作、現代西醫生理病理、學者看法、諾貝爾獎觀點、或是個人捕風捉影....都只是錦上添花,是旁邊的間接佐證,而非直接證據,可聽可不聽。

  更何況,中國歷代文獻中最早提到「長夏」一詞的就是《黃帝內經》,其它註解都是後人之論,不一定正確了。


  那,《黃帝內經》是怎麼講的呢?

  答案就在《素問第二十九•太陰陽明論》:「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也就是說,脾在五行中屬土,主管中央之位,分旺於四時以長養四臟,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日,故脾不單獨主旺于一個時季。

  所以,「長夏」就是在每季節的最後18天。

  如果講的更精準一點,那麼「長夏」就是在四季每一季節開始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之前18天。

  所以它散居在一年的四個時段:立春前18天,立夏前18天、立秋前18天、立冬前18天。


  因為中國古代的季節劃分,是根據「節氣」,所以在此將所有的節氣列出如下所示:

次序 季節 節氣 農曆 公曆 意義
1 春季 立春 正月節 2月4/5日 開始進入春天,萬物復蘇。
2 雨水 正月中 2月19/20日 這時春風遍吹,天氣漸暖,冰雪溶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
3 驚蟄 二月節 3月5/6日 天氣轉暖,春雷震響,蟄伏在泥土裏的各種冬眠動物蘇醒過來及開始活動,所以叫驚蟄。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
4 春分 二月中 3月20/21日 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5 清明  三月節 4月4/5日 天氣晴朗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人們在門口插上楊柳條,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掃墳墓。
6 穀雨 三月中 4月20/21日 天氣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種的好季節,因為有雨水滋潤大地。
7 夏季 立夏 四月節 5月5/6日 夏天開始,雨水增多,農作物生長漸旺,田間工作日益繁忙。
8 小滿 四月中 5月21/22日 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9 芒種 五月節 6月5/6日 芒種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宜開始秋播,如晚穀、黍、稷等。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黃梅季節,連綿陰雨。
10 夏至 五月中 6月21/22日 陽光直射北回歸線,白天最長。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萬物生長最旺盛,雜草害蟲也迅速滋長。
11 小暑 六月節 7月7/8日 正值初伏前後,天氣很熱但尚未酷熱,忙於夏秋作物的工作。
12 大暑 六月中 7月23/24日 正值中伏前後,一年最炎熱時期,喜溫作物迅速生長;雨水甚多。
13 秋季 立秋 七月節 8月7/8日 秋天開始,氣溫逐漸下降;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開始移栽。
14 處暑 七月中 8月23/24日 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夏季火熱已經到了盡頭。
15 白露 八月節 9月7/8日 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
16 秋分 八月中 9月23/24日 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北方秋收秋種。
17 寒露 九月節 10月8/9日 天氣轉涼,露水日多。
18 霜降 九月中 10月23/24日 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種。
19 冬季 立冬 十月節 11月7/8日 冬季開始,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
20 小雪 十月中 11月22/23日 氣溫下降,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21 大雪 十一月節 12月7/8日 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萬里冰封。
22 冬至 十一月中 12月21/22日 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
23 小寒 十二月節 1月5/6日 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時期。
24 大寒 十二月中 1月20/21日 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黃帝說:好。我聽說由於天地之氣的和合而有萬物的形體,又由於其變化多端以至萬物形態差異而定有不同的名稱。天地的氣運,陰陽的變化,它們對於萬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個多,哪個少,可以聽你講一講嗎?

  岐伯說:問的實在詳細呀!天及其廣闊,不可測度,地極其博大,也很難計量,像您這樣偉大神靈的聖主既然發問,就請讓我陳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草木顯現五色,而五色的變化,是看也看不盡的;草木產生五味,而五味的醇美,是嘗也嘗不完的。

  人們對色味的嗜欲不同,而各色味是分別與五臟相通的。天供給人們以五氣,地供給人們以五味。

  五氣由鼻吸入,貯藏於心肺,其氣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潤,聲音洪亮。

  五味入于口中,貯藏於腸胃,經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內注五臟以養五臟之氣,臟氣和諧而保有生化機能,津液隨之生成,神氣也就在此基礎上自然產生了。

  黃帝說:臟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心,是生命的根本,為神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於面部,其充養的組織在血脈,為陽中的太陽,與夏氣相通。

  肺是氣的根本,為魄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毫毛,其充養的組織在皮膚,是陽中的太陰,與秋氣相通。

  腎主蟄伏,是封藏經氣的根本,為精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頭髮,其充養的組織在骨,為陰中之少陰,與冬氣相通。

  肝,是罷極之本,為魄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爪甲,其充養的組織在筋,可以生養血氣,其味酸,其色蒼青,為陽中之少陽,與春氣相通。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倉廩之本,為營氣所居之處,因其功能像是盛貯食物的器皿,故稱為器,它們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為糟粕,管理飲食五味的轉化、吸收和排泄,其榮華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養的組織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黃,屬於至陰之類,與土氣相通。

  以上十一臟功能的發揮,都取決於膽氣的升發。

  人迎脈大於平時一倍,病在少陽;大兩倍,病在太陽;大三倍,病在陽明;大四倍以上,為陽氣太過,陰無以通,是為格陽。

  寸口脈大於平時一倍,病在厥陰;大兩倍,病在少陰;大三倍,病在太陰;大四倍以上,為陰氣太過,陽無以交,是為關陰。

  若人迎脈與寸口脈俱大與常時四倍以上,為陰陽氣俱盛,不得相榮,是為關格。

  關格之脈盈盛太過,標誌著陰陽極亢,不再能夠達於天地陰陽經氣平調的勝利狀態,會很快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