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第三十一•熱論•無壓力閱讀版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閒,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

  歧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

  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帝曰:願聞其狀。

  歧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脇絡於耳,故胸脇痛而耳聾。

  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

  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

  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

  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

  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

  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柰何。

  歧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

  歧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帝曰:善。治遺柰何。

  歧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

  歧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

  歧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

  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

  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藏已傷,六府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

  歧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翻譯】

  ***[1]篇名熱論:本篇系統討論了外感熱病的概念、成因、主症、六經辨證、傳變規律、治療大法、預後、飲食禁忌等問題。故篇名取名為《熱論》。。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全面地論述熱病的文獻,把熱病的原因、症狀、變化、預後、禁忌、治療等一系列問題,都作出了創造性地闡發,對指導後世臨床學術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說明一切外感熱病,都屬於傷寒一類的疾病,但由於發病季節的不同,又有傷寒、溫病、暑病等的區別。

  三、說明"兩感"熱病的脈症特點及預後,並指出決定預後好壞的關鍵在於"胃氣"的存亡。

  四、說明熱病的一般治療原則是汗、下兩大法。

  五、說明病遺、食複的原因、症狀、治療;申明熱病禁忌及其重要性。

  ***[3]《黃帝內經》中論及熱病的篇章有:《素問第三十一•熱論》、《素問第三十二•刺熱》、《素問第三十三•評熱病論》,《靈樞第二十•五邪》、《靈樞第二十一•寒熱病》、《靈樞第二十三•熱病》等篇。但對熱病的病因、症狀、傳變、治療、預後、禁忌作全面討論的還是以本篇為首。

  ***[4]傷寒:是外感性熱病的總稱,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傷寒,是由於感受四時邪氣引起的外感性熱病;狹義的傷寒是指由於感受邪氣引起的外感性熱病。

  ***[5]兩感:指表裡兩經同時感受邪氣發病,如太陽和少陰兩經同時感邪。


  黃帝問道:現在所說的外感發熱的疾病,都屬於傷寒一類,其中有的痊癒,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間,痊癒的都在十日以上,這是什麽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釋,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太陽經為六經之長,統攝陽分,故諸陽皆隸屬於太陽。太陽的經脈連於風府,與督脈、陽維相會,循行於巔背之表,所以太陽為諸陽主氣,主一身之表。

  人感受寒邪以後,就要發熱,發熱雖重,一般不會死亡;

  如果陰陽二經表裡同時感受寒邪而發病,就難免於死亡了。

  ***[1]不得臥:陽明受邪,經氣壅滯,影響到腑,使胃不安和,所以不得臥。

  ***[2]未入於臟:人體的經脈,陽經屬腑,陰經連於臟。未入於臟,說明邪氣還在肌表,未及于三陰。

  ***[3]煩滿而囊縮:指煩悶、陰囊抽縮。足厥陰經經脈環繞陰器、絡於肝,所以厥陰受病就會感到煩滿而囊縮。

  ***[4]食肉則復,多食則遺:複,病癒而復發的意思。熱病之後,脾胃氣虛,運化無力,吃肉則不能消化,多吃則消化不完,食物與熱相線搏結,容易復發。


  黃帝說:我想知道傷寒的症狀。

  岐伯說:傷寒病一日,為太陽經感受寒邪,足太陽經脈從頭下項,俠脊抵腰中,所以頭項痛,腰脊強直不舒。

  二日陽明經受病,陽明主肌肉,足陽明經脈挾鼻絡於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熱目痛而鼻乾,不能安臥。

  三日少陽經受病,少陽主骨,足少陽經脈,循脅肋而上絡於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聾。

  若三陽經絡皆受病,尚未入裡入陰的,都可以發汗而愈。

  四日太陰經受病,足太陰經脈散佈於胃中,上絡於咽,所以腹中脹滿而咽乾。

  五日少陰經受病,足少陰經脈貫腎,絡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陰經受病,足厥陰經脈環陰器而絡於肝,所以煩悶而陰囊收縮。

  如果三陰三陽經脈和五臟六腑均受病,以致營衛不能運行,五臟之氣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陰陽表裡兩感於寒邪的,則第七日太陽病衰,頭痛稍愈;

  八日陽明病衰,身熱稍退;

  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將逐漸能聽到聲音;

  十日太陰病衰,腹滿已消,恢復正常,而欲飲食;

  十一日少陰病衰,口不渴,不脹滿,舌不乾,能打噴嚏;

  十二日厥陰病衰,陰囊鬆弛,漸從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氣已去,病也逐漸痊癒。

  黃帝說:怎麽治療呢?

  岐伯說:治療時,應根據病在何臟和經,分別予以施治,病將日漸衰退而愈。對這類病的治療原則,一般病未滿三日,而邪猶在表的,可發汗而愈;

  病已滿三日,邪已入裡的,可以瀉下而愈。

  黃帝說:熱病已經痊癒,常有餘邪不盡,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說:凡是餘邪不盡的,都是因為在發熱較重的時候強進飲食,所以有餘熱遺留。像這樣的病,都是病逝雖然已經衰退,但尚有餘熱蘊藏於內,如勉強病人進食,則必因飲食不化而生熱,與殘存的餘熱相薄,則兩熱相合,又重新發熱,所以有餘熱不盡的情況出現。

  黃帝說:好。怎樣治療餘熱不盡呢?

  岐伯說:應診察病的虛實,或補或瀉,予以適當的治療,可使其病痊癒。

  黃帝說:發熱的病人在護理上有什麽禁忌呢?

  岐伯說:當病人熱勢稍衰的時候,吃了肉食,病即復發;如果飲食過多,則出現餘熱不盡,這都是熱病所應當禁忌的。

  黃帝說:表裡同傷於寒邪的兩感證,其脈和症狀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陰陽兩表裡同時感受寒邪的兩感證,

  第一日為太陽與少陰兩經同時受病,其症狀既有太陽的頭痛,又有少陰的口乾和煩悶;

  二日為陽明與太陰兩經同時受病,其症狀既有陽明的身熱譫言妄語,又有太陽的腹滿不欲食;

  三日為少陽與厥陰兩經同時受病,其症狀既有少陽之耳聾,又有厥陰的陰囊收縮和四肢發冷。如果病逝發張展至水漿不入,神昏不知人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黃帝說:病已發展至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像這樣的病,要三天以後死亡,是什麽道理呢?

  岐伯說:陰陽為十二經之長,此經脈的氣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識昏迷。三天以後,陽明的氣血已經竭盡,所以就要死亡。

  ***[1]暑當與汗皆出,勿止:因為出汗,暑邪就能隨汗出而解,如果此時止汗只能讓暑邪郁於體內,所以不應當止汗。


  大凡傷於寒邪而成為溫熱病的,病發於夏至日以前的就稱之為溫病,病發於夏至日以後的就稱之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熱從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