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第五十六•五味•無壓力閱讀版


  黃帝曰:願聞穀氣有五味,其入五藏,分別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穀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稟氣於胃。五味各走其所喜,穀味酸,先走肝,穀味苦,先走心,穀味甘,先走脾,穀味辛,先走肺,穀味咸,先走腎。穀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

  黃帝曰:營衛之行奈何?

  伯高曰:穀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藏,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咽喉,故呼則出,吸則入。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黃帝曰:穀之五味,可得聞乎?

  伯高曰:請盡言之。

  五穀: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麥苦,黃黍辛。

  五果:棗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豬咸,羊苦,雞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

  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五宜所言五色者,

  脾病者,宜食糠米飯,牛肉棗葵;

  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

  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藿;

  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

  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

  五禁:肝病禁辛,

  心病禁咸,

  脾病禁酸,

  腎病禁甘,

  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糠米飯、牛肉、棗、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

  脾黃色,宜食咸,大豆、豬肉、栗、藿皆咸。

  肺白色,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翻譯】

  ***[1]篇名五味:說明五味進入人體後,根據其所好,各歸走於不同的臟器,說明五色和五味的關係,及說明五臟五色五味的對應關係。故篇名取名為五味。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五味進入人體後,根據其所好,各歸走於不同的臟器。

  二、說明五味所化生的營衛之氣如何運行。

  三、說明五味與養生的原則。

  四、分析了五穀的性味

  五、說明五色和五味的關係。

  六、患病時適宜吃的食物,禁止吃的食物。

  七、說明五臟五色五味的對應關係。


  黃帝說:我想聽聽,穀氣有五味,它們進入五臟的情況各是怎樣的呢?

  伯高說:胃是五臟六腑所需營養彙聚于其中的大海,水穀俱都進入胃中,五臟六腑都從它那裡接受水穀所化的精微之氣。飲食物中所含的五味,分別趨走於各自喜歡的一臟:酸味先趨走入肝,苦味先趨走入心,甘味先趨走入脾,辛味先趨走入肺,鹹味先趨走入腎。穀氣津液已在體內運行,營衛之氣也就大為通暢,於是廢物化為糟粕,以次傳下而排出體外。

  黃帝問:營衛之氣的運行是怎樣的呢?

  伯高說:穀物起初入於胃中,其中所化精微,先由胃輸出於上中兩焦,以灌注、滋養五臟;另外又分兩路而行,這就是營、衛之氣的道路。又有大氣摶聚不行,積貯胸中,叫做氣海,這氣由肺而出,沿著喉嚨,呼則氣出體外,吸則氣入體內。貯於氣海中的精氣,概而言之,常是呼出三分,而吸入一分,所以,人如果半日不進水穀,就會感到氣衰,一日不進水穀,就會感到氣短。

  ***[2]稷:音ㄐㄧˋ,jì,小米。(同義詞:栗,稷,小米,穀子)。

  ***[3]黍:音ㄕㄨˇ,su,俗稱黃米,產於山西-陝西。黍的籽粒有粳性與糯性之分,粳性黍,不黏,一般供食用。糯性黍為糯質,性黏,稱作大黃米或軟黃米,可作糕點。(同義詞:黍,糜子,黃米)。

  ***[4]根據目前大陸最新的植物考古發現,在秦漢以前,中原大地上出土的穀物炭化遺存物,只有六種:稻米,大豆(菽),小麥,大麻,小米(稷,栗,穀子),黃米(黍,糜子)。其中大麻非為食用穀物,而是做衣服用的穀物。

  ***[5]考古發掘及古文獻記載表明,先秦時期主要糧食品種為栗(稷,小米,穀子)。

  ***[6]陝北地區人民吃的黃饃饃,就是黃米做的(黍,糜子),由不黏與會黏的兩種黃米混合而成的糕點。


  黃帝說:穀物的五味,可以講給我聽嗎?

  伯高說:讓我來詳細談談這個問題。

  五穀之中,粳米味甘,麻味酸,大豆味鹹,小麥味苦,黃黍味辛。

  五果之中,棗味甘,李味酸,栗味鹹,杏味苦,桃味辛。

  五畜之中,牛肉味甘,犬肉味酸,豬肉味鹹,羊肉味苦,雞肉味辛。

  五菜之中,葵菜味甘,韭菜味酸,豆葉味咸,薤白味苦,蔥味辛。

  五色:黃色與甘味相適宜,青色與酸味相適宜,黑色與鹹味相適宜,赤色與苦味相適宜,白色與辛味相適宜。凡此五種顏色,各有其相適宜的味道。

  五宜:所謂五宜是指,

  脾臟有病的,宜食用粳米飯、牛肉、棗、葵菜;

  心臟有病的,宜食用麥、羊肉、杏、薤白;

  腎臟有病的,宜食用大豆、豬肉、栗子、豆葉;

  肝臟有病的,宜食用麻籽、狗肉、李子、韭菜;

  肺臟有病的,宜食用黃黍、雞肉、桃、蔥。

  五禁:肝病禁食辛味,

  心病禁食鹹味,

  脾病禁食酸味,

  腎病禁食甘味,

  肺病禁食苦味。

  肝臟為青色,宜食甘味,粳米飯、牛肉、棗、葵菜都是甘味的;

  心臟為紅色,宜食酸味,狗肉、麻籽、李子、韭菜都是酸味的;

  脾臟為黃色,宜食鹹味,大豆、豬肉、栗子、豆葉都是鹹味的;

  肺臟為白色,宜食苦味,麥、羊肉、杏、薤白都是苦味的;

  腎臟為黑色,宜食辛味,黃黍;雞肉、桃、蔥都是辛味的。


【陳擎文補註】

  (1).我個人認為的食物藥材五味對五臟的補瀉之道,正解在《素問第二十二•藏氣法時論》篇,在那篇我有詳細拆解與解密。可以前往看完,再回來看這裡。


  (2).假設大家都已經看完那篇了,然後再回來看本篇《靈樞第五十六•五味

  但是在這裡看到這裡提到的五臟適宜吃的五味,分別是:

  肝色青,宜食甘,糠米飯、牛肉、棗、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

  脾黃色,宜食咸,大豆、豬肉、栗、藿皆咸。

  肺白色,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大家看了可能又會嚇一跳,怎麼這裡的補肝竟然是用甘味啊,竟然不是我們在《素問第二十二•藏氣法時論》篇所解密的補瀉之道:補肝用辛味,瀉肝用酸味呢?

  比對《素問第二十二•藏氣法時論》篇我所做的《黃帝內經,輔行訣》的五味生剋補瀉之道的表格:

 

五臟苦欲

《黃帝內經》

《輔行訣》

急食

急食

氣逆


  比對完了之後,才知道,原來黃帝內經這裡所說的適宜吃的五味,是指「急食」而言。

  也就是以下經文的「急食」:

  肝德在散。故經云:以辛補之,以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心德在耎。故經云:以鹹補之,苦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緩。故經云:以甘補之,辛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故經云:以酸補之,鹹瀉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散之。

  腎德在堅。故經云:以苦補之,甘瀉之;腎苦燥,急食鹹以潤之。


  (2).其實,在《黃帝內經》很多其它篇章所提到的五臟適宜吃的五味,都是指這個「急食」。

  例如:在《素問第二十二•藏氣法時論》裡面講到五臟適合吃的五味,也是同樣的講法: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栗、藿皆鹹。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3).這個是《黃帝內經》當初作者常用的設計方式:這裡講一點,那裡講一點,甚至可能稍微誤導一下,但是就是你自己去重建與參透。

  這個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幾千年前那個比較保守的年代,很多重要關鍵點,都會被「藏起來」,要讓有緣人自己去挖掘。

  我也覺得這樣子做,是合理的,畢竟這個不是一般的技藝,它是要拆解別人的因果炸彈啊,我們何德何能,能夠承載去扭轉別人的因果業力,那是要多大福德的人啊。


  但是我這樣的加密觀點,很多人會質疑。

  在此我用黃帝內經經文來當作佐證資料,就是以《黃帝內經》來解答《黃帝內經》。

  為什麼內經原作者要加密啊?原來這是因為他們讀的教科書就是這樣教的:「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

  《靈樞第七十三•官能》裡黃帝引述他所讀的針灸教科書《鍼論》說:「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若是如果傳授不得其人,其功業不能成就,老師也得不到榮譽啊。

  也就是他們所讀的教科書是這樣子指導的,所以黃帝內經作者怎麼可能就這樣開大門,不管賢人與否,都全部公開出來呢。


  這個結果,大家可以在《黃帝內經》的法脈傳承中可以看出,他們都是一脈單傳:岐伯→黃帝→歷九師→伊尹→商湯→歷六師→姜太公→文王→歷九師→醫和→歷六師→扁鵲→歷九師→華佗→歷六師→黃公→曹元...

  他們沒有一個人,將之拿來做自己的營私牟利,都是不張揚的治病助人,然後默默的傳承下去,沒有一個會背信而把它公開,將之拿來出書,收徒,開班牟利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