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12經脈•經文


手少陰心經循行古代原文:

【循行】

  《靈樞‧經脈》: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本經穴﹞極泉、青靈、少海(合)、靈道(經)、通里(絡)、陰郄(郄)、神門(輸、原)、少府(滎)、少衝(井)。

(1)心系:是指心與各臟相連的組織。按:主要指與心連接的大血管及其功能性聯繫。

(2)挾咽:即指咽喉。

(3)目系:指眼後與腦相連的組織。

(3)臑:nàoㄋㄠˋ:羊豬等牲畜的前腿。後泛指人的上肢或動物的前肢。人之臂在羊豕則曰臑也。中医指人自肩至肘前侧靠近腋部的隆起的肌肉。

(4)太陰、心主:指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

(5)掌後銳骨:指腕骨之豌豆骨部。

【語譯】

手少陰心經;從心中開始,出來屬於心臟與它臟相連的繫帶,下過膈肌,絡小腸。

它的支脈:從心臟的繫帶部向上挾咽喉,而與眼球內連于腦的繫帶相聯繫。

它的直行脈從心系(即心與它臟相聯繫的繫帶)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腑下(極泉),沿上臂內側後緣,走手太陰,手厥陰經之後(青靈),下向肘內(少海),沿前臂內側後緣(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到掌後豌豆骨部進入掌內後邊(少府),沿小指的橈側出于末端(少衝),接手太陽小腸經。

【病侯】

  《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

  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註釋】

(1)嗌:音益。《說文》:「咽也」。按:嗌,指咽峽部分,而咽則兼指食管。

(2)臂厥:同肺經。指經脈所過部分氣血阻逆。

(3)臑:nàoㄋㄠˋ:羊豬等牲畜的前腿。後泛指人的上肢或動物的前肢。人之臂在羊豕則曰臑也。中医指人自肩至肘前侧靠近腋部的隆起的肌肉。

【語譯】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症:咽喉乾燥,心口痛,口渴要喝水;還可發為前臂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經所屬腧穴能主治有關「心」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眼睛發黃,胸脅疼痛,上臂、前臂內側後邊痛或厥冷,手掌心熱痛。



黃帝內經•12經筋•經文


【循行】

  《靈樞‧經筋》: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裏,結於胸中,循臂下繫於臍。

  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

  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成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俛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鍼,名曰季冬痺也。

【註釋】

(1)伏:原作「挾」據《太素》及楊注改。

(2)賁:原作「臂」據《太素》及楊注改。

(3)伏梁:古病名,五積之一,為心之積,主要症狀為積塊起于臍上,上至心下,伏而不動,如屋之梁,因而得名。

(4)肘網:網,《太素》《甲乙》作「綱」,指上肢的筋有病,肘部感到如羅網一樣的牽制不舒。

【語譯】

手少陰經筋,起始于手小指內側,結聚于腕後豆骨處,向上結于肘內側,上入腋內,交手太陰經筋,循行于乳里,結聚于胸部,沿膈向下,聯繫于臍部。

其病症:可見胸內拘急,心下有積塊堅伏名為伏梁;上肢筋有病,則肘部拘急屈伸不利;本經筋循行部位支撐不適,掣引轉筋和疼痛。



黃帝內經•12經別•經文


【循行】

  《靈樞‧經別》:

  手少陰之正,別入于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此為四合也。

【註釋】

(1)淵腋:足少陽膽經穴名,在腋下三寸處。又釋為腋部。

【語譯】

手少陰經別,分出後進入腋下淵腋穴處兩筋之間,歸屬於心臟,向上走到喉嚨,淺出面部,與手太陽經在內眼眥會合。



黃帝內經•16絡脈•經文


【循行】

  《靈樞‧經脈》: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裏。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于心中,系舌本,屬目系。

  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

【註釋】

(1)一寸:原作一寸半,據《太素》改。

(2)腕:原作掌,據《太素》《甲乙》改。

(3)支膈:胸膈間脹滿、支撐不適。

(4)不能言:其支者上系舌本,故不能言。

【語譯】

手少陰絡脈,名通里。在腕關節後一寸處分出上行,沿著本經進入心中,向上聯繫舌根部,歸屬於眼後聯繫于腦部。

手少陰絡脈出現的實證,見胸膈部支撐脹滿;虛證,不能說話。可取手少陰絡穴治療。本絡走向手太陽小腸經脈。



循行•主治•關聯


1.起於心中,出屬心系
2.下膈,絡小腸
3.其支者從心系
4.上挾咽
5.繫目系
6.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
7.下循臑內後廉,循太陰,心主之後
8.下肘內,循臂內後廉;
9.抵掌後銳骨之端
10.入掌內後廉;
11.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穴名 取法 功能 主治 備注
極泉 上臂外展,在腋窩正中,腋動脈跳動處。 寬胸寧神 心痛、胸悶、心悸、氣短、悲愁不樂、乾嘔噦、目黃、脅痛  
青靈 舉臂,在少海與極泉的連線上,少海上3寸,肱二頭肌的尺側溝中。 理血止痛 脅痛,目黃,頭痛,肩背痛  
少海 屈肘,在肘橫紋尺側頭陷凹中取穴。 寧心安神 心痛、暴喑、健忘、癲狂善笑、癇證、頭痛、目眩、腋脅痛、瘰癧、臂麻、手顫 合穴
靈道 仰掌,在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1.5寸取穴。 寬胸理氣 心痛、悲恐、暴喑、乾嘔、抽筋、肘臂攣急 經穴
通里 仰掌,在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1寸取穴。 寧志安神,益陰清心 心痛、心悸怔忡、悲恐畏人、暴喑、面紅、婦人經血過多、崩漏。虛煩、盜汗。 絡穴
陰隙 仰掌,在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取穴。 寧心涼血 心痛、驚悸、盜汗、衄血、吐血、失音。 隙穴
神門 仰掌,腕豆骨的橈側緣,即尺側腕屈肌腱附著於腕豆骨的橈側,掌後橫紋上。 扶正祛邪,寧心安神 心痛、心煩、失眠、恍惚、健忘、驚悸、怔忡、癡呆悲哭、癲狂癇證、嘔血、吐血、目黃脅痛、失喑、喘逆上氣 輸穴
少府 在四、五掌指關節後方,仰掌屈指,當小指端與無名指端之間取穴。 清心寧神 心痛、心煩、小便不利,癰瘍、陰癢、陰挺、陰痛、善笑、悲恐驚、手小指拘攣 滎穴
少衝 在小指橈側,去指甲角橈側根部,約去爪甲指0.1寸許取穴。 清熱熄風,寧神醒腦 心痛、癲狂,熱病昏厥,胸滿氣急,手攣臂痛。 井穴


經筋•經別•絡脈


十二經筋

■指全身筋肉組織附屬于十二經脈而分成十二個部分,也是十二經脈在軀體和四肢部與筋肉組織的相互聯系。 
■其分布與十二經脈循行大致相同。起于四肢末端爪甲,結于關節和骨骼,走向軀干,上起于頸項,終止于頭面。 
■陽筋分布體外,陰筋進入體腔,但不與內臟相聯。其 
■中,手三陽經筋都結于額角(角),足三陽經筋都經缺盆上結于顴骨部(頄)和目周圍, 
■手三陰經筋并入胸中再結于胸膈部(賁), 
■足三陰經筋都結于陰器。 
■經筋發病的特點為“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主要表現為掣引、痹痛、弛緩、攣急等。 
■治療上,寒證可采用“燔針劫刺”局部俞穴;熱證以泄陽邪為主。

十二經別

經別:是十二經脈除去主要循環以外所別行的一部分:別行的正經:簡名經別。


上方諸多文字參考自:
1.醫砭網站
2.The Qi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