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第十•五藏生成•無壓力閱讀版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榮脣也,其主肝也。

  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

  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則肉胝䐢而脣揭;

  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

  此五味之所傷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藏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尚炱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

  生於肺,如以縞裹紅;

  生於肝,如以縞裹紺;

  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

  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

  色味當五藏:

  白當肺,辛,

  赤當心,苦,

  青當肝,酸,

  黃當脾,甘,

  黑當腎,鹹,

  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

  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痺厥也。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鍼石緣而去之。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

  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

  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腹滿䐜脹,支鬲胠脇,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

  欬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夫脈之小大滑濇浮沈,可以指別;五藏之象,可以類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翻譯】

  ***[1]篇名五藏生成:本篇一開始就討論五臟彼此之間相制的關係,逐一解說剋我者,由此說明五臟之間因為有相制而後才有相生,有相生方有相成,因而篇名取名為“五臟生成”。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以五臟為核心,論述五臟與身體其它組織的聯繫,五臟間的制約關係。

  二、說明五臟與五味的關係,五味太過的的病理變化。

  三、說明五臟的正色、生色與死色。

  四、說明五臟的病理、病證;脈、髓、筋、血與臟腑組織的聯繫。

  五、說明穴位在人體的重要作用。

  六、說明脈診的重要性、脈色合參的意義等。

  ***[3]其主腎也:腎水可以制約(其)心火。張志聰注:“五臟合五行,各有相生相制,制則生化。心主火而受制于腎水,是腎乃心臟生化之主,故其主腎也”。下各臟義仿此。


  心臟與脈相應,它的榮華表現在面色上,腎水可以制約心火;

  肺臟與皮膚相應,它的榮華表現在毫毛上,心火制約肺金;

  肝臟與筋相應,它的榮華表現在爪甲上,肺金制約肝木;

  脾臟與肌肉相應,它的榮華表現在口唇上,肝木制約脾土;

  腎與骨骼相應,它的榮華表現在頭髮上,脾土制約腎水。

  ***[1]肉胝䐢:肉胝䐢,皮肉粗糙皺縮的意思。(胝:ㄓ,zhī,皮厚的意思。䐢:ㄓㄨˋ,zhù,皮膚皺縮)


  正因為如此,所以過食鹹味,則使血脈凝塞不暢,

  而顏面色澤發生變化。

  過食苦味,則使皮膚枯槁而毫毛脫落。

  過食辛味,則使筋脈勁急而爪甲枯乾。

  過食酸味,則使肌肉粗厚皺縮而口唇掀揭。

  過食甘味,則使骨骼疼痛而頭髮脫落。

  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損害。

  所以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肝味,腎欲得鹹味,這是五味分別與五臟之氣相合的對應關係。

  面色出現青如死草,枯暗無華的,為死症。出現黃如枳實的,為死症;出現黑如煙灰的,為死症;出現紅如凝血的,為死症;出現白如枯骨的,為死症;這是五色中表現為死症的情況。

  面色青如翠鳥的羽毛,主生;

  紅如雞冠的,主生;

  黃如蟹腹的,主生;

  白如豬脂的,主生;

  黑如烏鴉毛的,主生。

  這是五色中表現有生機而預後良好的情況。

  心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朱砂;

  肺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粉紅色的絲綢;

  肝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天青色的絲綢;

  脾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栝蔞實;

  腎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天紫色的絲綢。這些都是五臟的生機顯露于外的榮華。

  色、味與五臟相應:

  白色和辛味應於肺,

  赤色和苦味應於心,

  青色和酸味應於肝,

  黃色和甘味應於脾,

  黑色和鹹味應於腎。因五臟外合五體,

  所以白色應于皮,赤色應於脈,青色應於筋,黃色應於肉,黑色應於骨。

  ***[1]朝夕:即潮汐,指人身氣血的運行如潮汐一樣時消時漲。

  ***[2]空(血行而不得反其空):通“孔”,即孔穴,為氣血出入之門戶。


  各條脈絡,都屬於目,而諸髓都屬於腦,諸筋都屬於骨節,諸血都屬於心,諸氣都屬於肺。同時,氣血的運行則朝夕來往,不離於四肢八溪的部位。

  所以當人睡眠時,血歸藏於肝,肝得血而濡養於目,則能視物;足得血之濡養,就能行走;手掌得血之濡,就能握物;手指得血之濡養就能拿取。如果剛剛睡醒就外出受風,血液的迴圈就要凝滯,凝於肌膚的,發生痹證;凝於經脈的,發生氣血運行的滯澀;凝於足部的,該部發生厥冷。這三種情況,都是由於氣血運行的不能返回組織間隙的孔穴之處,所以造成痹厥等症。

  全身有大谷十二處,小溪三百五十四處,這裡面減除了十二臟腑各自的腧穴數目。這些都是衛氣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氣客居之所。治病時,可循著這些部位施以針石,以祛除邪氣。

  ***[1]徇蒙招尤:指頭目暈眩。

  ***[2]鬲:膈,胸膈。

  ***[3]支鬲:支膈,自覺胸膈下有一股氣阻塞似的不適感。

  ***[4]胠脇:就是肋痛,胠脅痛,季肋痛。是指一側或兩側脅肋部以疼痛為主症的病變。脅痛是以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古又稱脅肋痛、季肋痛或脅下痛。(胠:ㄑㄩ,qū)

  ***[5]喘(脈之至也喘而堅):此處指脈搏跳動急疾如喘。


  診病的根本,要以五決為綱紀。想要瞭解疾病的要關鍵,必先確定病變的原因。所謂五決,就是五臟之脈,以此診病,即可決斷病本的所在。

  比如頭痛等巔頂部位的疾患,屬於下虛上實的,病變在足少陰和足太陽經,病甚的,可內傳於腎。

  頭暈眼花,身體搖動,目暗耳聾,屬下實上虛的,病變在足少陽和足厥陰經,病甚的,可內傳於肝。

  腹滿瞋脹,使胸膈與胁肋有支撐感,屬於下部逆氣上犯的,病變在足太陰和足陽明經。

  咳嗽氣喘,氣機逆亂於胸中,病變在手陽明和手太陽經。

  心煩頭痛,胸膈不適的,病變在手太陽和手少陰經。


  脈象的小、大、滑、浮、沉等,可以通過醫生的手指加以鑒別;五臟功能表現於外,可以通過相類事物的比象,加以推測;五臟各自的聲音,可以憑意會而識別,五色的微小變化,可以用眼睛來觀察。診病時,如能將色、脈兩者合在一起進行分析,就可以萬無一失了。

  外現赤色,脈來急疾而堅實的,可診為邪氣積聚於中脘,常表現為妨害飲食,病名叫做心痹。這種病得之於外邪的侵襲,是由於思慮過度以至心氣虛弱,邪氣才隨之而入的。

  外現白色,脈來急疾而浮,這是上虛下實,故常出現驚駭,病邪積聚於胸中,迫肺而作喘,但肺氣本身是虛弱的,這種病的病名叫做肺痹,它有時發寒熱,常因醉後行房而誘發。

  青色外現,脈來長而左右搏擊手指,這是病邪積聚於心下,支撐協助,這種病的病名叫做肝痹,多因受寒濕而得,與疝的病理相同,它的症狀有腰痛、足冷、頭痛等。

  外現黃色,而脈來虛大的,這是病邪積聚在腹中,有逆氣產生,病名叫做厥疝,女子也有這種情況,多由四肢劇烈的活動,汗出當風所誘發。

  外現黑色,脈象尺上堅實而大,這是病邪積聚在小腹與前陰,病名叫做腎痹,多因冷水沐浴後睡臥受涼所引起。

  大凡觀察五色,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的、皆為不死,因面帶黃色,是尚有土氣。如見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木青的,皆為死亡之徵象,因面無黃色,是土氣以敗。


【陳擎文補註】

  (1).黃帝內經有三篇的內容彼此有關聯,都在談論外邪侵入人體的路徑,以及因為某些情緒或行為導致五臟受損陰經受損,這三篇分別是:

  《素問第十•五藏生成

  《靈樞第四•邪氣臟腑病形

  《靈樞第六十六•百病始生


  (2).這三篇,論及因為某些情緒或行為導致五臟受損陰經受損的內容:

  《素問第十•五藏生成》:

  一、因思慮過度(心氣虛弱)導致心痺: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二、因醉後行房誘發,導致肺痺寒熱: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三、因寒濕誘發,導致肝痺: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四、因汗出當風誘發,導致厥疝(脾痺):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

  五、因冷水沐浴後睡臥受涼誘發,導致腎痺: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靈樞第四•邪氣臟腑病形》:

  一、愁憂恐懼:則傷心。

  二、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

  三、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

  四、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五、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靈樞第六十六•百病始生》:其生於陰者: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洛,則傷腎

  一、憂思傷心。

  二、重寒傷肺。

  三、忿怒傷肝。

  四、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

  五、行房後汗出洗浴,則傷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