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第六十六•百病始生•無壓力閱讀版


  黃帝問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願聞其會,

  歧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藏,藏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至於其淫泆,不可勝數。

  黃帝曰:余固不能數,故問先師願卒聞其道,

  歧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毛髮立則淅然,故皮膚痛。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於肌肉,故痛之時息,大經乃代,留而不去,傳舍於經,在經之時,洒淅喜驚。留而不去,傳舍於輸,在輸之時,六經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留而不去,傳舍於伏衝之脈,在伏衝之時體重身痛,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飱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糜。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於伏衝之脈,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邪氣淫泆,不可勝論。

  黃帝曰:願盡聞其所由然。

  歧伯曰: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其積往來上下,臂小孫絡之居也,浮而緩,不能句積而止之,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水湊滲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則䐜䐜滿雷引,故時切痛,其著於陽明之經則挾臍而居,飽食則益大,飢則益小。其著於緩筋也,似陽明之積,飽食則痛,飢則安。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痛而外連於緩筋,飽食則安,飢則痛。其著於伏沖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其著於膂筋,在腸後者飢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不得。其著於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干壅,此邪氣之從外入內,從上下也。

  黃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歧伯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

  黃帝曰:其成積奈何?

  歧伯曰: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于腸胃,入于腸胃則䐜脹,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

  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

  卒然中外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俞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裏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

  黃帝曰:其生於陰者,奈何?

  歧伯曰: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洛,則傷腎,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

  歧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寫則寫,毋逆天時,是謂至治。


【翻譯】

  ***[1]篇名百病始生:本篇是在論述疾病發生的原因有三種:內在情緒失控(傷害內部五臟),外在風雨寒暑(侵犯上半部),濕氣(侵犯下半部)。而且身體生病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正氣不足和外在邪氣入侵所共同造成的。並分析了積病的發展過程。故篇名取名為百病始生。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論述百病發生的原因,有外來致病因素和精神致病因素,而最根本的因素是人體正氣的不足,提出了“兩虛相得,乃客其形”的論點。

  二、指出外感致病因素、致病的傳變次序以及由表傳裡的各種病變。

  三、說明精神因素和飲食因素等影響內臟的發病情況。

  四、提出對內外三部發病的治療原則,特別是“毋逆天時”的治則。



  黃帝問岐伯說:各種疾病的開始發生,都是由風雨寒暑清濕喜怒等內外諸因所致。喜怒失去控制而過分,就會傷及內臟;風雨加身,乘虛而入,就會傷及人體的上部;感受了清冷陰濕之氣,就會傷及人體的下部。上中下三部之氣,對人體的傷害各不相同,請談談它們的遇會聚合。

  岐伯說:三部之氣各不相同,或起發于陰內,或起發于陽表。讓我來談談其中道理。喜怒失去節制,就會傷及內臟,傷及內臟則病發于陰內;清冷寒濕乘虛襲入,從尻、足而上,則疾病起發於下部;風雨乘虛襲人,從頭、背而下,則疾病起發於上部。這就是百病初發時的三大部位。待到病邪侵淫擴散,就不可一一數說了。


【陳擎文補註】

  (1).黃帝內經有三篇的內容彼此有關聯,都在談論外邪侵入人體的路徑,以及因為某些情緒或行為導致五臟受損陰經受損,這三篇分別是:

  《素問第十•五藏生成

  《靈樞第四•邪氣臟腑病形

  《靈樞第六十六•百病始生


  (2).這三篇,論及因為某些情緒或行為導致五臟受損陰經受損的內容:

  《素問第十•五藏生成》:

  一、因思慮過度(心氣虛弱)導致心痺: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二、因醉後行房誘發,導致肺痺寒熱: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三、因寒濕誘發,導致肝痺: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四、因汗出當風誘發,導致厥疝(脾痺):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

  五、因冷水沐浴後睡臥受涼誘發,導致腎痺: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靈樞第四•邪氣臟腑病形》:

  一、愁憂恐懼:則傷心。

  二、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

  三、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

  四、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五、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靈樞第六十六•百病始生》:其生於陰者: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洛,則傷腎

  一、憂思傷心。

  二、重寒傷肺。

  三、忿怒傷肝。

  四、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

  五、行房後汗出洗浴,則傷腎。

  ***[1]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得,合的意思;兩虛,一方面指邪之虛,一方面指正氣之虛。正是虛邪遇到虛氣才能作用於人體而發病。

  ***[2]淅然:形容怕冷的樣子。

  ***[3]緩筋:指足陽明之經。


  黃帝說:我確實是數說不出各種疾病的部位、名稱,所以向天師請教,希望全部瞭解其中道理。

  岐伯說:風雨寒熱,如不得虛邪之氣,是不能單獨傷害人體的。人有時突然遇到狂風暴雨,而沒有得病,這是因為沒有虛邪,所以不能傷人。這說明必須是虛邪之風與人體的宿虛兩相遇合,外邪才能侵入並留止體內而引發疾病。如果風雨寒熱順應季候節令,而人又身體強健,皮肉堅實,這是所謂“兩實相逢”,是不會得病的。人為虛邪所傷,是由於四時不正之氣與人體的虛弱所致,形體虛弱與邪氣盛實相遇合,於是形成大病。氣有一定的留止之處,依據邪氣留止之處給疾病命名,上下內外,分為三部。

  所以虛邪襲中人體,從皮膚開始。皮膚鬆弛,則腠理開張,腠理開張,邪氣就從毛髮侵入;邪氣入而漸至深處,;使人毛髮豎起,森然寒栗,皮膚覺痛;邪氣留而不去,就會轉而入於絡脈,邪氣留止絡脈時,會使肌肉疼痛,肌肉疼痛有時歇止,於是便由經脈代受邪害;邪氣如久留不去,就會轉而侵入經脈,邪氣留止經脈時,常令人森然寒栗,易受驚嚇;邪氣如久留經脈而不去,就會轉而侵入輸脈,邪在輸脈時,致使手三陰手三陽六條經脈不通,四肢疼痛,腰脊僵直,難以屈伸;邪氣如仍然留而不去,則轉而侵入伏沖之脈,邪在伏沖之脈,則覺身體沉重,且有痛感;邪氣如在伏沖之脈久留不去,就會轉而侵入於腸胃;邪在腸胃,則腹部虛起發脹,如果多寒,就會腸鳴、泄瀉,吃進食物不能消化,如多熱,就會大便稀薄,而且有糜爛物隨大便排出;邪在腸胃留而不去,則轉而侵入腸胃之外的脂膜之間,留止於脂膜的細絡中;邪在脂膜稽留不去,就會停在這裡形成積塊。總之,邪氣侵入人體,或留著于孫絡,或留著於絡脈,或留著於經脈,或留著於輸脈,或留著於伏沖之脈,或留著於脊膂之筋,或留著於腸胃外的脂膜並連及緩筋。邪氣在體內的侵淫放濫,不可一一論說。

  黃帝說:請你詳盡地談談邪氣在體內成積的情由。

  岐伯說:邪氣滯留于孫絡聚結而形成積症的,積塊可以上下來回地移動,因它聚結附著于孫絡,而孫絡輕浮,弛緩,不能將它勾留固定,所以它往來移行於腸胃之間,如有水液聚滲注灌,則濯濯有聲;如有寒,則腹部脹滿,而且腹鳴如雷並有牽引之感,所以常覺劇痛。邪氣聚結附著于陽明經,則其積塊夾在臍部周圍,飽食後其積愈大,饑餓時其積變小。邪氣聚著于緩筋時,病狀與陽明經的積症相似,飽食後則脹痛,饑餓時反覺舒適。邪氣聚著於腸胃的脂膜時,則疼痛外連於緩筋,飽食後痛感就消失,饑餓時疼痛就發作。邪氣聚著於伏沖之脈,用手按壓其積,則積塊應手而動,手離開後,則覺有熱氣下行兩股,象熱水澆注似的。邪氣聚著於腸後脊膂之筋的,饑餓時積塊可見,飽食後則其積不顯,以手按摸,也按摸不到。邪氣聚著於輸脈的,會使脈道閉塞不通,津液不能下行,孔竅乾燥堵壅。這些就是邪氣自外而內、由上而下傷害人體的一般情況。

  ***[1]厥乃成積:寒氣上逆,氣機不暢,逐漸形成積。

  ***[2]足悗:指足部出現酸疼,活動不利的一種症狀。(悗:音瞞,ㄇㄢˊ,mán。困惑。煩躁鬱悶)


  黃帝問:積症從開始發生到已經成病,是怎樣的?

  岐伯說:積症的開始發生,是因為感受了寒氣,寒厥邪氣由足部上行入於腸胃,就會形成積症。

  黃帝問:形成積症的過程,是怎樣的?

  岐伯說:寒厥邪氣侵入足部,使足部脹悶而不便利,由此引起脛部寒冷,脛部寒冷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就會使寒氣上行而進入腸胃;

  寒氣進入腸胃,則腹部脹滿;腹部脹滿,則腸胃之外的汁液黏沫因被擠壓而聚結不能流散,日久而成積症。如突然飲食過多,則使腸內水穀充滿,運化困難,再加上起居無常,勞累過度,就會使絡脈受傷。

  上行的或淺表的絡脈受傷,血液就會外溢,血外溢就會發生鼻出血之類現象;下

  行的或深內的絡脈受傷,血液就會內溢,血內溢,就會造成大便出血。

  腸胃的絡脈受了傷害,血液就會溢出腸外,如腸外適有寒氣,汁沫與溢出的血液相搏聚,就會併合凝結而不得消散,積症就形成了。如果突然外受寒邪侵襲,內為憂鬱氣怒所傷,就會導致氣向上逆,氣上逆,就會使手足三陽六經的經氣閉壅不通,陽氣不能運行,凝結了的血液蘊藏在內而不能化解消散,津液澀滯,留著而不去,這樣,積症也會形成的。

  黃帝問:病發生於內臟的,是怎麼回事?

  岐伯說:憂思傷害心臟。

  重寒傷害肺臟。

  氣忿惱怒傷害肝臟。

  酒醉後行房事而且出了汗、受了風寒,則傷害脾臟。

  用力過度,或是行房後汗出洗浴,則傷害腎臟。

  連同前面所說,這些就是陰內陽表上中下三部發病的原因。


【陳擎文補註】

  (1).黃帝內經有三篇的內容彼此有關聯,都在談論外邪侵入人體的路徑,以及因為某些情緒或行為導致五臟受損陰經受損,這三篇分別是:

  《素問第十•五藏生成

  《靈樞第四•邪氣臟腑病形

  《靈樞第六十六•百病始生


  (2).這三篇,論及因為某些情緒或行為導致五臟受損陰經受損的內容:

  《素問第十•五藏生成》:

  一、因思慮過度(心氣虛弱)導致心痺: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二、因醉後行房誘發,導致肺痺寒熱: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三、因寒濕誘發,導致肝痺: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四、因汗出當風誘發,導致厥疝(脾痺):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

  五、因冷水沐浴後睡臥受涼誘發,導致腎痺: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靈樞第四•邪氣臟腑病形》:

  一、愁憂恐懼:則傷心。

  二、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

  三、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

  四、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五、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靈樞第六十六•百病始生》:其生於陰者: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洛,則傷腎

  一、憂思傷心。

  二、重寒傷肺。

  三、忿怒傷肝。

  四、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

  五、行房後汗出洗浴,則傷腎。

  黃帝說:講得好。這些病應如何治療呢?

  岐伯回答說:明察致病的緣由,藉以瞭解與之相應的有關情況,對於邪盛有餘和正虛不足,當補的就補,當瀉的就瀉,一定要順應四時氣候的自然變化,不可與它相背逆,這就是治療疾病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