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第六•陰陽離合論•無壓力閱讀版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帝曰:歧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帝曰:歧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願聞三陰。

  帝曰:歧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沈,名曰一陰。

  陰陽𩅞𩅞,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



【翻譯】

  ***[1]篇名陰陽離合論:本篇一開頭就詢問為何人體的三陰三陽,和天地陰陽之數不相符合,然後由這個地方來說明原來「陰陽變化萬千,其要在一」,更由此來說明原來「足三陽經原來是一體的,足三陰經原來也是一體」的重要觀念。文中更以足三陽、三陰經的分佈與交接特點等,並以木門結構的比喻「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以此來論證「三陰一體、三陽一體」的觀點,由此觀點來答复一開頭的問題:「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因為本篇內容是在討論陰經與陽經的離合之數問題,探討三陰經三陽經到底是三呢?還是六呢?還是一呢?的問題,所以篇名取名為《陰陽離合論》。

  (陰陽:指陰經和陽經)。(離:分也;合:並也)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自然界陰陽變化萬千,但其要則在於一陰一陽,即陰陽的對立和統一。

  二、通過三陰三陽經脈根、結的論述,闡明三陰三陽經脈離則為三,合則為一的道理。

  三、說明三陰三陽經脈的開、闔、樞生理特性。

  ***[3]明•馬蒔《素問注證發微》:陰陽者,陰經陽經也。其義論離合之數,故名篇。

  ***[4]對陰陽離合之數,注家有二說:

  一、認為即一陰和一陽而言。陰經和陽經,離之則為二,合之則為一。如張介賓《類經•經絡類•二十九》注:“分而言之為離,陰陽各有其經也;並而言之為合,表裡同歸一氣也。”吳昆《素問吳注》亦同此說,注云:“此言陰陽,經之陰陽也。陽表陰裡謂之離,一陰一陽相偶謂之合。又異者為離,同者為合。”

  二、陰陽各分太少厥(陽明)為離,三陰三陽總合于一陰一陽則為合,如高士宗《素問直解》云:“離則有三,合則為一,從三而十百千萬,皆離也;三陽歸於一陽,三陰歸於一陰,皆合也。”文中有“三陰三陽不應陰陽”之語,則後說義勝。然陰陽本為一分為二,故以陰和陽二者而言,亦是離合之數。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大月和小月合起來三百六十天而成為一年,人體也與此相應。如今聽說人體的三陰三陽,和天地陰陽之數不相符合,這是什麽道理?

  歧伯回答說:天地陰陽的範圍,及其廣泛,在具體運用時,經過進一步推演,則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萬,再演繹下去,甚至是數不盡的,然而其總的原則仍不外乎對立統一的陰陽道理。

  天地之間,萬物初生,未長出地面的時候,叫做居於陰處,稱之為陰中之陰;若已長出地面的,就叫做陰中之陽。

  有陽氣,萬物才能生長,有陰氣,萬物才能成形。

  所以萬物的發生,因於春氣的溫暖,萬物的盛長,因于夏氣的炎熱,萬物的收成,因於秋氣的清涼,萬物的閉藏,因於冬氣的寒冷。

  如果四時陰陽失序,氣候無常,天地間的生長收藏的變化就要失去正常。這種陰陽變化的道理,在人來說,也是有一定的規律,並且可以推測而知的。

  ***[1]搏:音博,ㄅㄛˊ,bó,把脈時脈搏擊於手。

  ***[2]𩅞:音冲,chong,表示氣的往來。


  黃帝說:我願意聽你講講三陰三陽的離合情況。

  歧伯說:聖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廣明,後方名叫太沖,行於太沖部位的經脈,叫做少陰。

  在少陰經上面的經脈,名叫太陽,太陽經的下端起於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其上端結於情明穴,因太陽為少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

  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屬於陽,稱為廣明,廣明之下稱為太陰,太陰前面的經脈,名叫陽明,陽明經的下端起於族大指側次指之端的厲兌穴,因陰陽是太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

  厥陰為裡,少陽為表,故厥陰精之表,為少陽經,少陽經下端起于竅陰穴,因少陽居厥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少陽。

  因此,三陽經的離合,分開來說,太陽主表為開,陰明主裡為闔,少陽介於表裡之間為樞。

  但三者之間,不是各自為政,而是相互緊密聯繫著的,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陽。


  黃帝說:願意再聽你講講三陰的離合情況。

  歧伯說:在外的為陽,在內的為陰,所以在裡的經脈稱為陰經,行于少陰前面的稱為太陰,太陰經的根起於足大指之端的隱白穴,稱為陰中之陰。

  太陰的後面,稱為少陰,少陰經的根起於足心的湧泉穴,稱為陰中之少陰。

  少陰的前面,稱為厥陰,厥隱經的根起於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於兩陰相合而無陽,厥陰又位於最裡,所以稱之為陰之絕陰。

  因此,三陰經之離合,分開來說,太陰為三陰之表為開,厥陰為主陰之裡為闔,少陰位於太、厥表裡之間為樞。

  但三者之間,不能各自為政,而是相互協調緊密聯繫著的,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陰。

  陰陽之氣,運行不息,遞相傳注於全身,氣運於裡,形立於表,這就是陰陽離合、表裡相成的緣故。


【陳擎文補註】

  (1).在《黃帝內經》裡有提到六經開闔樞的篇章,如下:

  ☎《素問第六•陰陽離合論》: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帝曰:歧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願聞三陰。

  帝曰:歧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沈,名曰一陰。

  陰陽𩅞𩅞,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


  ☎《靈樞第五•根結》:

  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命門者,目也。

  陽明根于厲兌,結于顙大。顙大者,鉗耳也。

  少陽根于竅陰,結于窗籠。窗籠者,耳中也。

  太陽為開,陽明為閤,少陽為樞,

  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

  閤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

  樞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

  當竊其本也。

  太陰根于隱白,結于太倉。

  少陰根于湧泉,結于廉泉。

  厥陰根于大敦,結于玉英,絡于膻中。

  太陰為開,厥陰為閤,少陰為樞。

  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

  閤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

  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不足。



【陳擎文補註】

  本篇本段的「開闔樞」,歷代註解很多,有很多種說法,我講一下我的看法。

  (1).本篇本段的「開闔樞」,王冰版的經文,與楊上善版的經文稍有不同,列出如下:

  ☎《素問第六•陰陽離合論》:

  王冰版: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王冰版: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楊上善版: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關,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楊上善版: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關,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靈樞第五•根結》:

  史崧版:太陽為開,陽明為閤,少陽為樞,

  史崧版: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

  史崧版:閤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

  史崧版:樞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

  楊上善版:太陽為關,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楊上善版:太陰為關,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可以發現,王冰與針灸甲乙經都是寫成「開闔樞」三種功能,但是楊上善卻是改成「關闔樞」三者。


  (2).所以楊上善版最特立獨行,它其它版本都不同(王冰版,史崧版,以及針灸甲乙經版)。

  乍看之下,會認為楊上善版錯了,除了它與眾不同外,也因為若用常識來想,則「開闔樞」比較合理,因為這裡面有開,也有關。

  但是我不這麽認為。

  我個人認為,這裡寫的,應以楊上善版較為正確。

  我講一下我的看法,我從兩個角度來講。

  這其中要確認一件事,這個「開闔樞」或「關闔樞」,到底是動詞還是名詞。


  (3).角度一:從《靈樞第五•根結》篇的一段文字來看:「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藏六府,折關敗樞,開閤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

  它是說,不正的邪氣侵入了經絡,變化多端,若不知道經穴根結是臟腑關鍵所在,而造成門的木栓折斷,樞紐敗壞,導致大門大開,而使精氣走泄,陰陽大傷,那精氣就不可複聚了。

  從本段可以看出關於「關闔樞」的幾個詞意:

  _(A).由「折關敗樞開閤」可以看出,這三個「關闔樞」都是名詞,而非動詞。

  _(B).而且這三者都是大門的某個部位的名稱。

  _(C).而且《黃帝內經》把「關闔樞」當作是人體的三層保衛防火牆,一旦三個「關闔樞」防火牆敗壞了,人體的門戶洞門大開,那麼外邪奇邪就會長驅直入,精氣也就會外洩了。

  所以我認為,「關闔樞」就是大門上的三個部位:

  「闔」:指門扇,門板,就是那兩扇門板。

  「關」:指兩扇大門中間的門栓。

  「樞」:指門軸。

  《黃帝內經》以「關闔樞」來比喻大門的保衛外敵功能,也就是將三陽三陰經以「關闔樞」來類比大門,認為它們都是保衛牆,都是抵禦外敵、防衛外邪用的。


  (4).角度二:從《靈樞第五•根結》篇的一段文字來看:

  「太陽為關,陽明為閤,少陽為樞」。

  「故關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

  「閤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

  「樞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

  「太陰為關,厥陰為閤,少陰為樞」。

  「故關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關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

  「閤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

  「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不足」。

  從本段也可以看出關於「關闔樞」的幾個詞意:

  _(A).它門的確都是門上的某個部位的名稱。

  _(B).而且這個人體對外防衛的門戶,有分為外門與內門。

  三陽經是人體的外門,是第一層防線。

  三陰經是人體的內門,是第二層防線。

  若外門的木栓壞了(太陽經受損),人體會發生暴病,會皮肉瘦小憔悴。另外膀胱經木栓受損則小便不禁,毛孔不收而汗流不止。

  若外門的門扇壞了(陽明經受損),大門大開,陽氣無所止息的外洩,人體會發生痿病,痿軟無力。

  若外門的門軸壞了(少陽經受損),大門傾斜搖晃,人體會發生骨節緩縱不收,走路不穩。

  若內門的木栓壞了(太陰經受損),人體關閉收澀的功能喪失,會腹脹且腹瀉不止。

  若內門的門扇壞了(厥陰經受損),內門大開,正氣洩絕而容易悲傷。

  若內門的門軸壞了(少陰經受損),內門傾斜,人體會發生經脈有所結滯而阻塞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