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第十七•脈度•無壓力閱讀版


  黃帝曰:願聞脈度。

  歧伯答曰: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

  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陽,從足上至頭,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之六陰,從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蹻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

  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寫之,虛者飲藥以補之。

  五藏常內閱於上七竅也。

  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

  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

  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五藏不和,則七竅不通;六府不合則留為癰。故邪在府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

  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

  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黃帝曰:蹻脈安起安止,何氣榮水?

  歧伯答曰:蹻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蹻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黃帝曰:氣獨行五藏,不榮六府,何也?

  歧伯答曰: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榮其藏,陽脈榮其府,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溉藏府,外濡腠理。

  黃帝曰:蹻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

  歧伯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陰,其不當數者為絡也。



【翻譯】

  ***[1]篇名脈度:脈:經脈也。度:度量也,計算長度也。脈度是指脈的長度,文中說明了二十八脈的長度和測量的方法,以及二十八脈對應的生理、病理情況和治療方法,故篇名"脈度"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人體周身經脈的總長度,包括:十二經絡,任督二脈,陰陽蹺脈。

  二、經脈與絡脈的區別,以及絡脈瘀血的針刺方法。

  三、說明五臟的精氣盛衰與七竅的關係.以及五臟六腑的病變導致的不同症狀表現。

  四、說明關格:陽氣太盛(關),陰氣太盛(格),陰陽俱盛(關格).

  五、說明人體陰陽蹺脈的起止、來源、循行路線和主要功能。

  ***[3]本段是講人身脈絡的總長度,並強調這是營氣通行的大經隧。對於前一篇有關營氣的內容進行了補充。這其中的計算,是以從手至頭、從手至胸中、從足上至頭、從足至胸中的距離進行計算的,而不牽扯到我們現在所認識的經脈的循性蹈線的長短差異,主要目的是瞭解營氣通行路線的總長度。

  ***[3]其中提到蹺脈是兩條,本篇末有敘述"蹺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岐伯答日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則知男子之所數者,左右陽蹺,女子之所數者,左右陰蹺也。也就是說,男為陽、女為陰,男子計算的是陽蹺的長度,女子計算的為陰蹺的長度。


  黃帝說:我想知道經脈的長度。

  岐伯回答說:兩手的六條陽經,從手至頭,每條脈長五尺,五六共三丈。

  兩手的六條陰經,從手至胸,每條脈長三尺五寸,三六共是一丈八尺,五六得三尺,共計二丈一尺。

  兩足的六條陽經,從足至頭,每條脈長八尺,六八合四丈八尺。

  兩足的六條陰經,從足至胸,每條經脈長六尺五寸,六六得三丈六尺,五六得三尺,共計三丈九尺。

  左右兩蹻脈,從足至目,各長七尺五寸,二七得一丈四尺,二五得一尺,共計一丈五尺。

  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得八尺,二五得一尺,共計九尺。

  以上這些經脈,總長一十六丈二尺,這就是脈氣流行的較大的經隧。

  ***[1]疾誅之:疾誅之,是指用放血等方法祛除邪氣。(疾:快、迅速;誅,消滅、去除)


  經脈循行在機體的裡面,從經脈分支而橫行的是絡脈,絡脈別出散行的是孫絡。孫絡盛滿而有淤血的,應當趕快治療,邪氣盛的,可用瀉法,正氣虛的,應該飲服湯藥進行調補。

  ***[1]閱:檢察、查檢之意。在文中指反映、察覺到。

  ***[2]和:這裡指通和、和利。也就是指臟器的功能正常。

  ***[3]五穀:為麥、黍、稷、稻、豆五穀,這裡泛指名種食品。


  五臟的精氣,常從體內經歷於面部而上通於七竅。

  肺氣通於鼻,肺氣和調,鼻子就能辨別香臭。

  心氣通於舌,心氣和調,舌頭就能辨別五味。

  肝氣通於眼,肝氣和調,眼就能辨別五色。

  脾氣通於口,脾氣和調,口就能辨別五穀之香。

  腎氣通於耳,腎氣和調,耳朵就能聽清五音。

  ***[1]榮:這裡有繁榮、施展的意思。


  如果五臟不和,七竅就會不通;六腑不和,氣血就會留滯而結為癰腫。所以邪氣在腑,屬陽的經脈就不和;陽脈不和,氣就會留滯;氣滯,陽脈就會偏盛。邪氣在五臟,屬陰的經脈就會不利;陰脈不利,氣就會留滯;氣滯,陰脈就會偏盛。陰氣太盛,使陽氣不能運行,這叫做關。陽氣太盛,使陰氣不能運行,這叫做格。陰陽都盛,不能相互營運,這叫做關格。關格的人活不到應有的年紀就要早死。

  ***[1]在此對陰陽蹺脈的循行路線和主要作用進行了較為詳細地論述。

  ***[2]在中醫臨床治療當中,不僅僅十二正經的循行和穴位是常用的針灸按摩選穴依據,奇經八脈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能忽視的。

  ***[3]例如:婦科病與帶脈、沖脈和任脈有著密切關係;

  ***[3]例如:男科疾病或者部分虛寒的證候與督脈有著特殊關係


  黃帝問:蹻脈從哪裡起到哪裡止,是借助哪條經脈之氣而使它運行的呢?

  岐伯回答說:陰蹻脈是足少陰腎經的別脈,起始於然骨後的照海穴處,上行內踝的上方,直向上行,沿著陰股內側入陰器,再上行於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的前方,入顴骨部,連於眼內角,與足太陽膀胱經脈會合而上行。

  陰蹻和陽蹻二氣相接,並行環繞于目,陰盛則目淚濡濕,陽盛則目不能閉合。


【陳擎文補註】

  (1).《黃帝內經》提到陰蹺脈陽蹺脈的篇章都在靈樞,如下:

  ☎《靈樞第十七•脈度》:「黃帝曰:蹻脈安起安止,何氣榮水?歧伯答曰:蹻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蹻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黃帝問:蹻脈從哪裡起到哪裡止,是借助哪條經脈之氣而使它運行的呢?岐伯回答說:陰蹻脈是足少陰腎經的別脈,起始於然骨後的照海穴處,上行內踝的上方,直向上行,沿著陰股內側入陰器,再上行於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的前方,入顴骨部,連於眼內角,與足太陽膀胱經脈會合而上行。

  陰蹻和陽蹻二氣相接,並行環繞于目,陰盛則目淚濡濕,陽盛則目不能閉合。

  ☎《靈樞第二十一•寒熱病》:「太陽經入腦乃別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足太陽經進入頭部後就分屬陰蹻和陽蹻二脈,陰陽兩脈相交,陽入于陰,陰出於陽,交匯於眼內角的睛明穴。陽氣盛就會瞠目,陰氣盛就會常常閉眼。

  ☎《靈樞第二十三•熱病》:「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蹻」。

  眼紅疼痛,從內眼角開始,治療應取陰蹻脈的照海穴。


  由此看來,陰蹻脈是足少陰腎經的別脈,另外足太陽經進入頭部後就分屬陰蹻和陽蹻二脈,陰陽兩蹺脈相交於眼睛內眼角睛明穴,因此,眼睛的問題可以用陰蹺脈,及陽蹺脈來治療(例如:眼睛紅腫痛,眼睛無法閉合,眼睛淚液濕潤度問題,乾眼症,睡眠問題)。


  黃帝問:陰脈之氣獨行於五臟,而不運行於六腑,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回答說:脈氣的運行是沒有停息的,就象水的流動、日月的運行一樣,永不休止。所以陰脈運行于五臟,陽脈運行於六腑,如環無端、終而複始地運行著。其流溢的脈氣,在內灌溉五臟六腑,在外則濡潤肌表皮膚。

  ***[1]當其數:指計算。當其數,陰陽蹺脈在人體經脈總長度的計算中,只計算一條經脈的長度。


  黃帝問:蹻脈有陰有陽,究竟哪條蹻脈相當於以前所說的一丈五尺的數值呢?

  岐伯回答說:男子的數值,是指陽蹻,女子的數值,是指陰蹻,相當於脈度總數之內的,稱為經,不包括在內的,稱為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