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第七十三•官能•無壓力閱讀版


  黃帝問于歧伯曰:余聞九鍼於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餘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正其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

  歧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

  黃帝曰:用鍼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裏,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

  知解結,知補虛寫實,上下氣門,明通於四海。

  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

  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於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

  審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鍼,刺道畢矣。

  明於五俞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

  言陰與陽,合於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

  各得其位,合於明堂,各處色部,五藏六府。

  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

  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

  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上下者,引而去之;視前痛者,常先取之。

  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于中者,從合寫之。

  鍼所不為,灸之所宜。

  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

  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里。

  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

  不知所苦,兩蹻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鍼論畢矣。

  用鍼之服,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觀百姓,審於虛實,無犯其邪。是得天之靈,遇歲之虛,救而不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鍼意。

  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窈冥,通於無窮。麤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髣彿。

  邪氣之中人也,洒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

  是故工之用鍼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寫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

  寫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遙大其穴,氣出乃疾。

  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

  用鍼之要,無忘其神。

  雷公問於黃帝曰:鍼論曰: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傳?

  黃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願聞官能奈何?

  黃帝曰:明目者,可使視色;聰耳者,可使聽音;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鍼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呪病;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痺。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師無名。

  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傳,此之謂也。手毒者,可使試按龜,置龜於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復生如故也。


【翻譯】

  ***[1]官:這個官,各家註解不一也不清,我個人認為,官是「根據不同情況而任用選派」的意思。這個可以合併參考以下這兩篇篇名:

  《靈樞第七•官鍼》:官鍼:根據各種疾病情況,正確選用符合規格的針具。

  《靈樞第七十三•官能》:官能:根據其才能的情況,而選擇其所應該知道的技能而授予,若不是合適人選,或道德低落,就不應教授。

  [2]篇名官能:官能:根據其才能而加以任用。乃是說明這些治病的知識與技能,不是不看清學生的本質就全部教授,而是要根據學生徒弟的資質能力與道德水平,選擇其所應該知道的技能而授予,若不是合適人選,或道德低落,就不應教授。故篇名取名為官能。

  [3]至於治病的技能,本篇剛開始則是黃帝的學醫心得報告,裡面包括針刺之道,補瀉之法。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針刺必須知道形與氣的關係,注意左右、上下、陰陽、表裡以及各經氣血的多少、運行的順逆、出入流注交會等,以便取穴針治。

  二、掌握五俞穴的生理狀況,以及陰陽五行、四時八風、五臟六腑等理論,並結合面部的氣色,以斷定病變的性質和病灶所在。

  三、說明凡是太寒在裡、陰陽俱虛,以及經氣下陷等症,都宜用灸治。

  四、說明針刺補泄的手法。

  五、說明帶徒的原則,必須根據每個人的能力、性情、志趣和特點,分別傳授不同的技術。特別對徒弟要慎重選擇,提出: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傳。

  [4]以為一紀:古人以理清使之不亂叫做紀;以為一紀,就是通過整理,使之系統。


  黃帝對岐伯說:我從你那裡獲得了許多有關九針的知識,難以一一列舉。我把你所講的加以闡發、論述,錄為—篇。現在我試背誦一遍,你聽聽我說的道理有無錯誤,有錯誤就指出來,並請你把正確的道理告訴我,使九針學能夠長久地傳於後世而無患害。發現適當的人,就傳授給他;沒有適當的人,就秘而不宣。

  岐伯拜了兩拜說:聖王請講。

  黃帝說:用針治病的道理,一定要瞭解身形的胖瘦,體氣的虛實,知道左右上下的區別,陰陽表裡的關係,血氣的或多或少,脈氣運行的或逆或順,及其由裡出表或由表入裡的聚會併合之處,這樣才能正確施治,對邪氣惡血發起進攻。要

  知道解除結聚的方法,懂得補虛瀉實、使上下之氣暢通的道理。

  還應明白氣海、血海、髓海、水穀之海的作用,審知其虛實所在。如果寒熱症經久不愈以致身體羸弱,那是因為寒熱之邪流注不同部位的腧穴,應小心謹慎地調和其脈氣,弄清楚經氣流行的通道及其散在左右的支絡,全部瞭解它們的併合聚會之處。

  如出現寒與熱爭的病象,要能參合各種因素加以調治;如果虛的部位與實的部位相鄰近,要懂得用導引的方法使之暢通;如左右不相協調,須用爬而行之的手法調治。

  明白病的屬逆屬順,才能知道病的可以刺治或不可刺治。

  陰陽已經和調而無所偏倚,便知疾病已接近痊癒之時。

  審明疾病的本部和標部,觀察其寒熱症狀,瞭解了病邪所在部位,而後施治,即使針刺萬遍,也不會出什麼差錯。

  九針各有所宜,如能區別不同情況各盡其用,針刺的技藝也就全部掌握了。

  [1]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膈的上下有不同的臟器,應該知道病氣所在,以進一步知曉具體什麼臟器的病變。


  要明瞭十二經脈各自具有的井、滎、輸、經、合五種腧穴,以及使用徐疾針法的道理所在。

  還應明瞭經脈往來的屈伸出入,都有一定的條理。

  講人體的陰陽,是與五行相合的。

  五臟六腑,各有其或藏精神、或藏五穀等的不同功能。

  春夏秋冬四時及八方不正之風,都與陰陽有關。

  人的顏面各部,也與陰陽五行相應,各得其位,而會合於鼻部。

  五臟六腑如有疾病,則分別反映於顏面的各個色部。

  觀察病痛的部位,以及面部左右上下所顯示出來的顏色,就可以知道疾病屬寒屬溫以及疾病發生於哪一經脈。

  審察尺膚的寒、溫、滑、澀,便知病苦屬於哪種疾病。

  診察膈膜上下,可知病氣所在。

  先掌握經脈的通路,然後取穴,取穴貴在精當而稀少。

  進針漸漸由淺至深,而後留針,所以正氣能徐徐內入。

  大熱如出現在身體上部,當用推而下之的針刺手法;病邪由下向上發展的,則應引導病邪發散而排除它。

  還應注意疾病的以前發作情況,先按以前情況取穴,以治其本。

  如大寒之象出現於體表,應當留針使針下發熱以補之,如寒邪已深入內裡,則採用留針使瀉的手法。

  有些病不可用針刺治療,而適合用灸法治療。

  上部之氣不足,當用推補的針法引致其氣,使上氣充盛;

  下部之氣不足,當留針使氣來從,以充實下氣;

  陰陽都虛的病,則宜用灸法治療,厥逆而寒象嚴重,或骨側肌肉下陷,或寒冷達於兩膝之上,都應在三里穴施以灸法;

  如果陰絡所過之處受了寒邪,留滯不去而深入於經脈,則當用針推散寒邪之氣使它行出;

  經脈陷下的,當用艾火灸治;

  絡脈結而堅緊的,也應用艾火灸治;

  如患者對病苦麻木不仁,沒有疼痛不適之感,應取陽蹻脈交會穴申脈、陰蹻脈交會穴照海二穴位治療;

  如果患者為男子而誤取陰蹻,或患者為女子而誤取陽蹻,這是高明醫工所禁忌的。

  至此,這篇《針論》就結束了。

  [1]歲之虛:指歲氣不足出現的反常氣候,如春天不溫暖,冬天不寒冷等。


  學習用針治療疾病,一定要有所取法,有所准依,上要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下要掌握八個主要節氣的正常氣候情況,以避開四時八節的不正之氣,從而明示百姓,使他們懂得審察虛實,不要觸犯四時邪氣。如果碰上氣候失常,風雨不時,人們遭遇了賊風邪氣的侵襲,救治不迭,反倒會使許多人受其禍殃。所以說:必須懂得對天時的避忌,才談得上針刺療法的意義。要學習、取法古人的醫療經驗,並用今時的醫療實踐與它相參驗。要能洞察人體幽微不顯、深隱難見的東西,通曉疾病變化的微妙無窮。粗陋的醫工所難見難知的,正是高明的醫工所特別看重的地方,它們形不外現,常人難以察知,仿仿佛佛,若有神靈。

  [1]用鍼之要,無忘其神:指用針的關鍵在於調養神氣、推動生機,以扶正祛邪。


  邪氣侵中人體,人就會瑟縮寒戰而變動形色;正邪侵入人體則比較輕微,先在氣色上有所顯露,肌體並無感覺,像是有病,又象無病,像是病已消失,又像是病還在身,病在有形無形之間,難以知道其真實情況。所以,高明的醫工治病,是在它還處於萌芽狀態時就加以救治;下等醫工則是等疾病已經形成,才壞損患者形體而予以治療。

  所以醫工的用針,應該知道邪氣的所在部位,然後按相應的孔穴治療。要善於調治氣脈,知道何處當補,何處當瀉,以及進針、出針或慢或快的道理、所應取用的穴位等等。

  瀉時須用圓活流利的手法,針要直迫病處刺入並撚而使針圓轉,正氣就可正常運行;進針快些,出針慢些,邪氣就可隨針瀉出;針入而直迎其氣,並搖大針孔,邪氣就會迅速外散。

  補時須用端靜從容的手法,向外牽動皮膚,使正當其穴,再左右按引推壓,使皮膚平展,然後將針輕輕撚轉,慢慢推進,姿勢要端正,精神要安靜,專心致志,不可懈怠,氣至之後要留針少時,等到氣已下行就趕快出針,並立即推按穴位的皮膚,捫住針孔,如此,則真氣記憶體不泄。

  用針的緊要之點,是不要忘記得神這一法則。


【陳擎文補註】

  《黃帝內經》在很多篇章都有提到手法補瀉(呼吸補瀉、針尖迎隨補瀉、疾徐補瀉),茲將之整理如下:

  一、補瀉手法整理:

  (A).補法輕柔和緩,注重由外到內將氣輸入(體靜);瀉法強勁有力,注重由內到外將氣引出(體動)。

  (B).補法:進針『輕柔和緩進針,當患者吐氣時進針』,行針『心態安靜但若有似無』,針尖『隨順經絡』,留針『靜待氣至』,出針『氣至則快速出針,當患者吸氣時出針,急按針孔以防氣洩』。

  (C).瀉法:瀉法時機『正氣方盛,月亮方滿,天氣方溫和,身心方穩時』,進針『病人正吸氣時進針,快速進針』,捻針『吸氣時捻針,用力捻針,搖大針孔』,針尖『迎逆經絡』,靜待得氣以排邪氣,出針『緩慢出針,當患者吐氣時出針,搖針擴大而出,不按針孔』。


  二、與補瀉手法有關的內經經文

  (A).《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

  (B).補法:《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徐而疾則實」。即慢慢進針,而快出針

  (B).補法:《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

  順經脈之氣,行針的動作緩慢輕微,若有若無,出針的動作輕盈迅疾。並於出針後速按針孔,以防氣洩。

  (B).補法:《靈樞第三•小鍼解》:「追而濟之者,補也」......「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

  (B).補法:《靈樞第七十三‧官能》:「補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

  輕微轉針,緩慢納針,靜留針以候氣,快速出針,按壓其孔,以存真氣。

  (B).補法:《素問第二十七‧離合真邪論》:「呼盡納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在病人呼氣時進針,進針後靜靜地候氣,氣至時要適當地守氣,吸氣時出針,按閉針孔,真氣乃存。

  (B).補法:《素問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論》:「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鍼也。

  補法必須,要在病人吸氣時拔針。


  (C).瀉法:《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疾而徐則虛」。快速進針,緩慢出針。

  (C).瀉法:《靈樞第一‧九針十二原》:「瀉曰迎之。迎之意,必持而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出針,邪氣得洩」。

  逆經脈之氣進針,擴大針孔,搖而出之。

  (C).瀉法:《靈樞第三•小鍼解》:「迎而奪之者,寫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

  (C).瀉法:《靈樞第七十三‧官能》:「瀉必用圓,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遙大其穴,氣出乃疾」。

  快速進針,用力捻針,搖大針孔,緩慢出針。

  (C).瀉法:《素問第二十七‧離合真邪論》:「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佈;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在病人吸氣時進針,配合捻轉,呼氣時慢慢出針。

  (C).瀉法:《素問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論》:「寫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鍼,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鍼,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鍼,故曰寫必用方,其氣而行焉」。

  瀉法要在正氣方盛,月亮方滿,天氣方溫和,身心方穩定的時候,並且要在病人吸氣的時候進針,再等到他吸氣的時候轉針,還要等他呼氣的時候慢慢的拔出針來。


  [1]官能:根據其才能而加以任用。


  雷公問黃帝說:《針論》說:“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怎樣知道他是可以傳授的呢?

  黃帝說:求得不同方面的適當人員,量材取用,所以他們能夠精通其事。

  雷公說:我想聽聽是怎樣量材取用的。

  黃帝說:目明的人,可以教他們候視顏色;耳聰的人,可以教他們辨聽聲音;言辭辯捷的人,可以教他們傳遞話語,開導患者;溫和恬靜而手巧心細的人,可以教他們針法、灸法,以理正血氣、調治各種逆亂不順的病症,並教他們觀察陰陽變化以及各種醫療方法;筋節柔緩、心氣和調的人,可以教他們導引行氣;嫉妒、刻薄,說話輕視人的人,可以教他們唾癰咒病;指甲粗糙、下手狠、做事愛傷人的人,可以教他們按壓推揉積聚和痹症。

  各人的所長適得其用,各種治療方法才可以推行,名聲才可以顯揚。

  如果傳授不得其人,其功業不能成就,老師也得不到榮譽。

  所以說“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兩句話的意思就在於此。

  識別手狠的人,可以試讓他按壓烏龜:將烏龜放置在器具下麵,叫他用手從上按壓,到五十天烏龜就會死掉;如果是手不狠的人,則烏龜不會死去,依然象原來那樣活著。


【陳擎文補註】

  (1).我在很多篇章都有提及,《黃帝內經》在很多地方都有加密,我認為《黃帝內經》當初作者的設計方式就是:這裡講一點,那裡講一點,甚至可能稍微誤導一下,但是就是你自己去重建與參透。

  而且我認為,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幾千年前那個比較保守的年代,很多重要關鍵點,都會被「藏起來」,要讓有緣人自己去挖掘。

  這樣子做,其實是合理的,畢竟這個不是一般的技藝,它是要拆解別人的因果炸彈啊,我們何德何能,能夠承載去扭轉別人的因果業力,那是要多大福德的人啊。

  但是我這樣的加密觀點,很多人會質疑。

  本段經文就是佐證資料,而且是以《黃帝內經》來解答《黃帝內經》。

  為什麼內經原作者要加密啊?原來這是因為他們讀的教科書就是這樣教的:「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

  本篇《靈樞第七十三•官能》裡黃帝引述他所讀的針灸教科書《鍼論》說:「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若是如果傳授不得其人,其功業不能成就,老師也得不到榮譽啊。

  也就是他們所讀的教科書是這樣子指導的,所以黃帝內經作者怎麼可能就這樣開大門,不管賢人與否,都全部公開出來呢。


  (2).這個結果,大家可以在《黃帝內經》的法脈傳承中可以看出,他們都是一脈單傳:岐伯→黃帝→歷九師→伊尹→商湯→歷六師→姜太公→文王→歷九師→醫和→歷六師→扁鵲→歷九師→華佗→歷六師→黃公→曹元...

  這個結果,就是目前的現況:他的法脈一直沒有在外招搖。

  他們也沒有一個人,將之拿來做自己的營私牟利,都是不張揚的治病助人,然後默默的傳承下去,沒有一個會背信而把它公開,將之拿來出書,收徒,開班牟利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