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脈


黃帝內經•經文


帶脈循行古代原文:

﹝循行﹞
1.起源:《靈樞‧經別》:「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說明帶脈當兩腎之間「十四椎」處出來,與督脈相接。《素問‧痿論》:「陽明、衝脈皆屬於帶脈,而絡于督脈。」

2.本支:《難經‧二十八難》:「帶脈者,起于季脇,回身一週。」此指從十四椎處出來後,經季脇下,交會于帶脈、五樞、維道三穴,環繞腰腹一週。

﹝交會穴﹞

帶脈,五樞,維道(均屬足少陽)。此外,足少陽膽經之輸穴足臨泣通於帶脈。

從交會關係可以看出,帶脈行于腰部,與足少陽腰部各穴交會(在十四椎處的命門、腎俞等不屬交會穴,季脇部章門也不屬交會穴),因其「回身一週」,縱行各經脈均受其約束。「陽明、衝脈皆屬於帶脈,而絡于督脈」,即此意。

﹝病候﹞

素問‧痿論》:「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指帶脈約束陽明等經脈,如帶脈受損,可致少腹臟器弛緩及下肢痿軟。《難經‧二十九難》:「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同樣是指帶脈失去約束則腰腹部鬆弛和囊水。《脈經》:「左右繞臍腹,腰脊痛,沖陰股也。」其證後連腰脊,下及陰股,而以少腹部為重點,故男女生殖系統病症多與帶脈相關。《脈經》又說:「苦少腹痛引命門,女子月水不來,絕繼復下(不)止,陰辟寒,令人無子;男子苦少腹拘急或失精也。」



循行•主治•關聯


1.起於季脅
2.回身一周



上方諸多文字參考自:
1.醫砭網站
2.The Qi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