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第六十九•憂恚無言•無壓力閱讀版


  黃帝問於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

  少師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聲音之戶也。口唇者,聲音之扇也。

  舌者,聲音之機也。

  懸壅垂者,聲音之關者。

  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

  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

  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

  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

  黃帝曰:刺之奈何?

  歧伯曰:足之少陰,上係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

  兩寫其血脈,濁氣乃避。

  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翻譯】

  ***[1]篇名憂恚無言:憂恚,就是憂恨忿怒。無言,是指失音證。因為本篇主要論述了因情志所致失音證的病因、機理和刺治方法。並具體說明了取天突穴是針刺治療一時陛失音證的有效手段。,所以篇名為"憂患無言"。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因情志所致失音證的病因、機理和刺治方法。

  二、並明取天突穴是針刺治療一時陛失音證的有效手段。

  ***[3]頏顙:音杭桑,即後鼻道。

  ***[4]重言:言語不利,俗稱口吃之類。

  ***[5]厭:會厭(epiglottis、會厭軟骨)是覆蓋了一層黏膜組織的軟骨,和舌根部相連。不要誤以為是小舌頭,它們一個在上一個在下。會厭形狀如同一帶柄的樹葉,柄部在下。其扼守著聲門的入口,而聲門指的是喉嚨中聲帶之間的位置。在平常呼吸的時候,會厭會朝上打開(柄在下,葉在上),露出聲門,此時其下半部是咽的一部分。但在吞咽的時候,則因為舌骨的提升而導致會厭下降並蓋住喉嚨,此時其上半部為咽的一部分。這種行為可以阻止食物被錯誤的投遞入氣管當中

會厭

  黃帝問少師說;人有突然因憂愁恨怒而發不出聲音來的,是哪條通道被阻塞,什麼氣不能暢行,致使音聲不能響亮?我想聽聽其中道理。

  少師回答說:咽喉是水穀進入胃中的通道,喉嚨是氣出入的路徑,會厭好比是聲音的門戶,口唇好比是聲音的門扉,舌頭好比是聲音控制器的機關,懸雍好比是聲音通路上的關隘,頏顙的作用是氣由此被分開從而分別出於口和鼻的,橫骨是為神氣所支配而負責調動舌頭的。

  所以,有人鼻孔中鼻涕流淌不止,那是由於頏顙不閉、分氣失職所致。

  如果會厭小而薄,則呼氣快,開閉便利,出氣容易;如會厭大而厚,則開閉困難,氣出遲緩,所以有口吃現象。

  至於人突然之間發不出聲音,那是因為寒氣侵襲、留著於會厭,使會厭不能打開,或者雖能打開,但開得不到位;會厭開閉達不到一定程度,所以發不出聲音。

  ***[1]本篇乃是提到幾個暴喑證的刺治法重點:A.暴喑多實,取法於"瀉"。B.故要兩瀉其血脈,C.取之天突。這些治法對後世針刺治療音啞、氣逆咽喉諸症,給予了很大啟發。


  黃帝問:失音症應如何刺治?

  岐伯說:足少陰經上系於舌根,網路於橫骨,終止於會厭。

  針治失音,應在足少陰和任脈兩經,分別瀉其血脈,寒邪濁氣就會排除。

  行于會厭的經脈,向上絡于任脈,再取用任脈的天突穴,會厭就可以打開而發出聲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