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刺有五官五閱,以觀五氣。五氣者,五藏之使也,五時之副也。願聞其五使當安出?
歧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閱也。
黃帝曰:願聞其所出,令可為常。歧伯曰: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經氣入藏,必當治理。
帝曰:善。五色獨決於明堂乎?
歧伯曰:五官已辨,闕庭必張,乃立明堂,明堂廣大,蕃蔽見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搏廣大,壽中百歲,見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氣有餘,肌肉堅致,故可苦以鍼。
黃帝曰:願聞五官。
歧伯曰:鼻者,肺之官也;
目者,肝之官也;
口唇者,脾之官也;
舌者,心之官也;
耳者,腎之官也。
黃帝曰:以官何候?
歧伯曰:以候五藏。故肺病者,喘息鼻張;
肝病者,眥青;
脾病者,唇黃;
心病者,舌捲短,顴赤;
腎病者,顴與顏黑。
黃帝曰:五脈安出,五色安見,其常色殆者如何?
歧伯曰:五官不辨,闕庭不張,小其明堂,蕃蔽不見,又埤其牆,牆下無基,垂角去外。如是者,雖平常殆,況加疾哉。
黃帝曰:五色之見於明堂,以觀五藏之氣,左右高下,各有形乎?
歧伯曰:藏府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1]篇名五閱五使:閱:觀察也。本篇說明用五官觀察五氣的變化(反應於外表的五種氣色),而這五種氣色其實是五臟在外的表現,是受五臟變化支配的(使),故本篇取名為五閱五使。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五臟之氣與外在五官在生理上是密切聯繫的,因此從五官的形態可以瞭解人體的健康狀況。凡五官端正而豐滿,體質多強壯而少病,能盡終其天年。
二、詳細敘述了五官與五臟之間的聯繫規律,在五臟發生病變時,外在五官可相應的發生變態,因此可以作為診斷的依據之一。
***[3]五官:指眼、耳、鼻、舌、唇。
***[4]五氣:反應於外表的五種氣色。
***[5]五臟之使:說明面部的氣色是五臟的外在表現,是受五臟變化支配的。(使:奉令出行叫做“使”,在此引申為受五臟變化支配的。)
***[6]明堂:古代政府講明正教的地方叫明堂,位於四維正中,而鼻在面部正中,稱為明堂。
黃帝問岐伯道:我聽說針刺療法中有通過面部五官觀察反映五臟變化的五種氣色來診斷病症的方法。五氣,是受五臟變化支配的,也與五時相配合,我想知道五臟變化是如何反映出來的。
岐伯說:人的五官,是五臟在外的反映。
黃帝說:我想知道五官如何反映五臟的變化,使之可以成為診斷的常規。
岐伯說:脈象在氣口反映,氣色在鼻部顯現,五色交替顯現,與五時相應,各自反映其臟象。如果外經邪氣傳入內臟而致病,一定要從內臟來治療。
黃帝說:講得好。五種氣色僅僅取決於鼻部嗎?
岐伯說:將五官各自的氣色分辨清楚,眉、顏額一定要劃分明確,才能確立明堂(鼻)的範圍。明堂廣大,而頰側部和耳門顯現於外,臉盤方正平坦,頦下豐厚,齒齦外的本肉足以護住牙床,五色協調正常,五官平正廣大,這樣的面相,壽命可達百歲。遇到這樣的人,針刺療法一定能治好病。因為象這種人,他的血氣有餘,肌肉堅實細密,因此可以迅速針刺治療。
黃帝說:我想要瞭解五官與五臟的關係。
岐伯說:鼻是反映肺象的器官;眼睛是反映肝象的器官;口唇是反映脾象的器官;舌是反映心象的器官;耳是反映腎象的器官。
黃帝說:疾病反映在五官上是什麼徵候呢?
岐伯說:用五官來診察五臟。患肺病的人,喘息不止,鼻孔翕張;患肝病的人,眼圈發青;患脾病的人,嘴唇發黃,患心病的人,舌短,顴骨部發紅;患腎病的人,顴骨部和額頭發黑。
***[1]明堂:古代政府講明正教的地方叫明堂,位於四維正中,而鼻在面部正中,稱為明堂。
***[2]埤:卑鄙、低小的意思。
黃帝說:有的人五脈是平安的,五色是正常的,但這種人氣色正常,一得病卻很危險,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說:五官的氣色不分明,眉、額部不開闊,明堂狹小,而頰側部和耳門從正面顯現不出來,臉盤、頦部窄小,頦下無肉,額角下垂,牙床外露,象這種面相的人,雖在平時,體質也很差,更何況加上疾病呢?
***[1]明堂:古代政府講明正教的地方叫明堂,位於四維正中,而鼻在面部正中,稱為明堂。
黃帝說:五色顯露在鼻部,憑藉五色來觀察五臟之氣,那麼五臟之氣在鼻部的左右高下,各有各的形嗎?
岐伯說:五臟在體內,各有各的位置,五臟之氣反映在明堂的上下左右,也是各有其分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