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第三十六•五癃津液別•無壓力閱讀版


  黃帝問於歧伯曰:水穀入于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

  歧伯曰:水穀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五藏六府,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欬而泣出矣。

  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

  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寫,津液不化,水穀並行腸胃之中,別於回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翻譯】

  ***[1]篇名五癃津液別:五:指五種液體,就是津液在人體代謝過程中所化生的「尿、髓、汗、淚、唾液」五種體液。癃:指癃閉,乃是五種液體的代謝發生障礙而出現閉阻不通的病症。別:分別,區別的意思。因為本篇在說明水穀所化生的津液,各走其自己的路徑,分別為五種:「尿、髓、汗、淚、唾液」。如果這五種液體的輸送路徑發生癃閉不通,就會發生水脹的現象。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津液來源於水穀,生成於脾胃。在生理上別為五道,隨著外界刺激因素的不同而發生適應性的變化。

  二、說明津液的病理變化,由於所在部位的不同,其表現的症狀和名稱也各別。

  三、說明五臟和耳、目的功能。

  ***[3]五(其液別為五):即後面所說的尿、氣、汗、淚、唾液五種液體排泄物。


  黃帝問岐伯說:水穀從口而入,輸送到腸胃裡,生成的津液分為五種,如果天寒,穿衣又薄則化為尿和氣;天氣炎熱,穿衣又多則化為汗液;如果悲哀氣合,則化為眼淚;中焦熱,胃氣弛緩則化為唾液。邪氣內犯,則正氣因之閉塞而不運行,正氣不行則生成水脹之病。我知道這些現象,但不知這些現象是如何生成的。我想要瞭解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水穀都是從口而入,有五味。五味分別注入四海,由水谷化成的津液也各行其道。因此,上焦輸出衛氣,用來溫養肌肉,充養皮膚,這就是津;其留而不行的是液。天入暑,穿衣厚,就會使腠理張開,所以汗就流出來。寒氣留在分肉之間,聚津液成沫就會疼痛。

  天寒就會使腠理閉合,氣澀而不從汗孔排出,水液下流入膀胱,就變成尿與氣。

  ***[1]候:視覺的意思。

  ***[2]相:輔佐的意思。

  ***[3]將:將才,有謀慮、決斷之意。

  ***[4]脾為之衛:脾主肌肉,可以護衛在內的臟腑。

  ***[5]主外:腎主骨而形成人的形體骨骼,所以說腎主外。


  在五臟六腑中,心是主宰,耳主聽覺,眼主視覺,肺象丞相那樣起輔佐作用,肝象將軍一樣起抵禦外侵的作用,脾起衛護作用,腎主骨向外支撐形體。所以,五臟六腑的津液都向上滲入眼睛。心裡悲傷,就舍使五臟六腑之氣都並於心中,引起連心的脈絡急緊,連心的脈絡急緊就會使肺上抬,肺上抬就會使津液上溢。心之脈絡急緊,而肺不能常久上抬,忽上忽下,因此引起咳嗽而且流眼淚。

  中焦有熱,就會使胃中穀物消化過快,穀物消化後,則腸中的寄生蟲就會上下蠕動,而蟲子蠕動糾纏就會使腸梗滿,因此導致胃運動緩慢,胃運動緩慢就會使氣上逆,因而唾液向上排出。

  ***[1]陰股:陰,陰器;股,大腿、下肢。


  五穀所生成的津液,匯合而成為脂膏,內滲入骨空中,向上可滋補腦髓,向下流入陰竅。

  如果陰陽不調,就會使津液溢出而向下流入陰竅,供應腦髓的津液就會減少且下流。房事過度就會使身體虛弱,體虛則腰背痛且小腿酸軟無力。如果陰陽氣道不通暢,就會使人體四海閉塞,三焦不能輸瀉,津液不能化生,此時水穀都留在腸胃之中,最後入於大腸,留在下焦,不能滲入膀胱,這樣就會導致下焦充脹,若是水液充溢就會成為水脹。這就是五種津液運行的順逆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