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歧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
歧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
歧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
歧伯曰:穀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
歧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
歧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黃帝曰:六氣有,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
歧伯曰:精脫者,耳聾;
氣脫者,目不明;
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痺,耳數鳴;
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
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
歧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1]篇名:決:乃分別、辨別之意。
***[1]篇名決氣:因為一氣分為六種:精、氣、津、液、血、脈。若本於先天,總屬一氣,若成於後天,辯為六名。本篇主要論述了將人體之氣(主要是水穀精微之氣)分為精、氣、津、液、血、脈六種氣,由一分為六,故以"決氣"名篇,這個決:就是一分為六的意思。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精、氣、津、液、血、脈六氣的生成及其功能特點,並以此作為六氣的基本概念。
二、說明六氣的生成及其性質與功能。
三、說明六氣耗損而導致的病變特點。
四、說明六氣雖各有所主之部,但六氣都是以五穀為生化之源,同源而異名。
***[3]溱溱:音真,這裡形容汗出很多的樣子。
***[4]淖澤:淖,音鬧,泥沼,這裡引申為滿溢的意思。澤,即潤澤之意。
***[5]壅遏:指約束營血,使之行於一定的路徑。
***[6]六氣的化生,皆源于水穀精微。精雖稟受於先天,亦須後天之補充滋養;宗氣則由上焦開發,"宣五穀味"而成津與液雖有陰陽清濁之分,但又皆賴"谷入氣滿"而化生;血則是"中焦受氣,取汁",經心神變化而成的赤色液體;脈的壅遏營氣之力亦依賴於脾胃之氣的供養和維持。故六氣之名雖不同,但皆由一氣所化,這充分反映了《內經》以脾胃為後天之本的理論特點。
黃帝說:我聽說人有精、氣、津、液、血、脈,我本來認為都是一氣,現在卻分為六種名稱,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男女陰陽相交,合為新的形體,在新的形體產生之前的物質叫做精。
那麼,什麼叫做氣呢?
岐伯說:從上焦傳播,發散五穀精華,滋養皮膚,充實身體,滋潤毛髮,就象晨霧雨露滋潤萬物一樣,這就叫做氣。
什麼叫做津呢?
岐伯說:從皮膚、肌肉、臟腑紋理發洩出來的汗液,就叫做津。
什麼叫做液呢?
岐伯說:穀物入胃,精氣充滿全身,濕潤的汁液注入骨內外,使骨關節屈伸自如,滲出的液體可滋補腦髓,使皮膚潤澤,這就叫做液。
什麼叫做血呢?
岐伯說:中焦接受五穀的精氣和汁液的精華,經過變化而化生成紅色的液體,這就叫做血。
什麼叫做脈呢?
岐伯說:夾護控制著氣血,使之無所回避地到達各部位,叫做脈。
***[1]色夭:指皮膚面色枯槁無華。
***[2]本段說明六氣耗奪的臨床表現,由於六氣同源而異名,所以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響,因此單獨出現的六氣脫證在臨床上很少見。例如"津脫"的病人,大汗傷津耗液,必兼血虧;同理血虛者兼液少;氣脫者也常伴大失血等。治療六氣耗奪之病,也應分清主次,把握病機,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黃帝說:六氣在人體內有餘也有不足,那麼精氣是多是少,胸髓裡的津液是虛是實,血脈是清是濁,憑什麼瞭解呢?
岐伯說:精虛脫的人,會耳聾;
氣虛脫的人,眼睛看不清;
津虛脫的人,皮膚、肌肉和臟腑的紋理會張開,大汗淋漓;
液虛脫的人,骨關節屈伸不靈,膚色發暗,腦髓中汁液消減,小腿酸痛,耳鳴;
血虛脫的人,面色蒼白,發暗而沒有光澤;
脈虛脫的人,其脈象空虛。以上就是六氣不足的徵候。
***[1]各有部主:即六氣各有所主之部,如腎主精、脾主津液、肺主氣、心主脈等。
***[2]本段指出六氣均有各自所主之部,同時進一步指出六氣以水穀與胃為本,從而呼應篇首以一氣分而為六,和則為一之論,一方面將六氣理論納入五臟系統中,另一方面則強調了胃于水穀精微物質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六氣同源的觀點,不僅進一步突出了中醫"整體觀"的學術思想,也為臨床多途徑治療疾病開闊了思路
黃帝說:六氣之中,怎樣分別主要和次要呢?
岐伯說:六氣各有所主的臟器,六氣的主次好壞,可以根據所主的臟器的作用來分,但五穀和胃是六氣生成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