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12經脈•經文


手少陽三焦經循行古代原文:

【循行】

  《靈樞‧經脈》: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屬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本經穴﹞關衝(井)、液門(滎)、中渚(輸)、陽池(原)、外關(絡)、支溝(經)、會宗(郄)、三陽絡、四瀆、天井(合)、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瘛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髎、絲竹空。

﹝交會穴﹞秉風、顴髎、聽宮(手太陽),瞳子髎、上關、頷厭、懸釐、肩井(足少陽),大椎(督脈)。

【註釋】

(1)兩指之間:的指第4、5掌骨間。

(2)手表腕:指手背腕關節中。

(3)臂外兩骨:指前臂背(伸)側,尺骨與橈骨間。

(4)臑外:上臂後(伸)側。

(5)膻中:膻音坦。此指胸中。不指穴名。

(6)遍:原作編。或誤「循」

(6)䪼:音拙。眼眶的下方,包括顴骨內連及上牙床的部位。

(7)客主人:即上關穴之異名。

【語譯】

手少陽三焦經:起于無名指末端(關衝),上行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液門),沿著手背(中渚、陽池),出于前臂伸側兩骨(尺骨、橈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向上通過肘尖(天井),沿上臂外側(清冷淵、消濼),向上通過肩部(臑會、肩髎),交出足少陽經的後面(天髎;會秉風、肩井、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佈于膻中(縱隔中),散絡于心包,通過膈肌,廣泛遍屬於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脈:從膻中上行,出鎖骨上窩,上向後項,連繫耳後(天牖、翳風、顱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孫;會頷厭、懸釐、上關),彎下向面頰,至眼下(顴髎)。

它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門;會聽會),經過上關前,交面頰,到外眼角(絲竹空;會瞳子髎)接足少陽膽經。

此外,三焦與足太陽膀胱經的委陽脈氣相通。

【病侯】

  《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痺。

  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註釋】

(1)主氣:三焦能通調水道,水病多由於氣化失常,故主氣所生病。

【語譯】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症:耳聾,耳鳴,咽峽腫,喉嚨痛。

本經所屬腧穴能治有關「氣」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自汗出,眼睛外眥痛,面頰腫,耳後,肩部、上臂、肘彎、前臂外側均可發生病痛,小指側的次指(無名指)運用欠靈活。

黃帝內經•12經筋•經文


【循行】

  《靈樞‧經筋》: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中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繫舌本;

  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

  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

  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痺也。

【註釋】

(1)曲牙:頰車上部。

(2)頷:此處指顳前部。

(3)所過者:者後原有「即」字,據《太素》刪去。

【語譯】

  手少陽三焦經之筋,起於無名指之端,結於腕部,向上沿臂結於肘部,又繞臑部的外側上行,經肩至頸,合於手太陽小腸經之筋。從頸部分出的支筋,當曲頰部深入,系於舌根。

  由曲頰分出的支筋,上走曲牙處,沿耳前,連屬於眼外角,向上經過額部而結於額角。

  本經之筋所發生的病症有:在經筋所過之處出現轉筋、舌卷。

  治療時,應當採用火針法,不用迎隨手法,以病癒確定針刺次數,以痛處作為腧穴。這種病叫做季夏痹。

黃帝內經•12經別•經文


【循行】

  《靈樞‧經別》: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

【註釋】

(1)指天:手少陽經別,起于巔頂,其部位在上,故稱指天。

【語譯】

  手少陽經別,在頭部從手少陽經分出,向下進入缺盆,經過上中下三焦,散佈于胸中。

黃帝內經•16絡脈•經文


【循行】

  《靈樞‧經脈》: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註釋】

(1)肘攣:肘部引掣拘攣。

【語譯】

手少陽絡脈,名外關。在腕關節後二寸處分出,繞行于臂膊的外側,進入胸中,會合于心包。

出現的實證,見肘關節拘攣;虛證,見肘關節不能收屈運動。可取手少陽絡穴治療。

循行•主治•關聯


1.起於小指次指之端 2.上出兩指之間 3.循手表腕 4.出臂外兩骨之間 5.上貫肘 6.循臑外 7.上肩 8.而交出足少陽之後 9.入缺盆 10.布膻中,散落心胞 11.下膈,循屬三焦 12.其支者從膻中 13.上出缺盆 14.上項 15.繫耳後直上 16.出耳上角 17.以屈下頰至_ 18.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 19.至目銳眥
穴名 取法 功能 主治 備注
關衝 在無名指尺側爪甲根部,約去指甲角0.1寸許取穴 清熱解表、清心聰耳 頭痛、目赤、耳聾、耳鳴、喉痹、舌強、心煩、熱病 井穴
液門 在第四、五掌指關節前凹陷中取穴 清頭聰耳、和解表裡 頭痛、目赤、耳聾、耳鳴、喉痹、瘧疾、臂痛 滎穴
中渚 在掌指關節後方,第四、五掌骨小頭後緣間陷中 清熱利咽、明目聰耳 頭痛、目眩、目赤、目生翳膜目痛、耳聾、耳鳴、喉痹、熱病、脊膂痛、肩背肘臂痠痛 輸穴
陽池 在第四指直上,腕部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與小指固有肌腱之間凹陷處 利喉聰耳、和解表裡 耳聾、瘧疾、消渴、口乾、喉痹、腕痛、肩背痛 原穴
外關 陽池上2寸,當橈、尺二骨之間取穴 解表清熱,聰耳明目 傷寒、熱病、頭痛、頰痛、耳聾、耳鳴、目赤腫痛、脅痛、肩背痛、肘臂伸屈不利、手指疼痛、手顫 絡穴;通於陽維脈
支溝 陽池上3寸,當橈、尺兩骨之間取穴 清熱聰耳、降逆潤腸 耳聾、耳鳴、暴喑、熱病、嘔吐、便秘、脅肋痛、肩背痠痛 經穴
會宗 陽池上3寸,支溝穴在尺側旁開約5分,當尺骨之橈側緣取穴 聰耳鎮痙 耳聾、癇證、上肢肌膚痛 隙穴
三陽絡 支溝穴上1寸,尺、橈兩骨之間取穴 聰耳利咽 耳聾、暴喑、齬齒痛、嗜臥、手臂痛  
四瀆 肘尖下方5寸,尺、橈兩骨之間取穴 聰耳利咽 暴聾、暴喑、齬齒痛、手臂痛  
天井 在尺骨鷹嘴後上方1寸凹陷中 聰耳寧神、理氣消痰 耳聾、癲癇、瘰癧 、嚶氣、偏頭痛、脅肋痛、頸項肩背痛 合穴
清冷淵 天井穴上1寸凹陷處,伸肘取穴 溫經散寒 頭痛、振寒、肩背痛不能舉  
消濼 在肩髎穴與天井穴的連線上,當臑會與清冷淵中點取穴 清熱散風、清心寧神 風痺、頭痛、癲疾、項背急  
臑會 在肩髎與天井穴連線上,肩髎穴下3寸,當肱骨尺側緣,三角肌後緣取穴 理氣消痰 嚶氣、瘰癧、肩胛肩背痛 手少陽、陽維之會
肩髎 在肩峰後下際,上臂外展平舉,於肩骨禺後約1寸之凹陷中取穴 止痛利節 臂痛、肩重不能舉  
天髎 在肩井穴與曲垣穴連線的中點,當肩胛骨上角端凹陷處取穴 清熱解表、寬胸理氣 胸中煩悶、肩臂痠疼、缺盆中痛,身熱汗不出,頸項急 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天牖 胸鎖乳突肌後緣,平下頷角,即約在天容穴與天柱穴之間取穴 通利七竅、消痰截瘧 暴聾、目不明、淚出、鼻衄、不知香臭、喉痺、頭眩、肩背痛、痎瘧。  
翳風 耳垂下緣,當胸索乳突肌與下頷骨之間凹陷中取穴 牽正口僻、聰耳消腫 耳聾、耳鳴、口眼歪斜、牙關緊閉、頰腫、瘰癧。 手足少陽之會
瘛脈 耳後,當翳風穴與角孫沿耳翼連線的下1/3折點處取穴 聰耳定驚 耳聾、耳鳴、頭痛、小兒驚癇、嘔吐、泄痢  
顱息 耳後,當翳風穴與角孫穴沿耳翼連線的上1/3折點處取穴 散風清熱、鎮痙聰耳 頭痛、身熱、耳鳴、耳腫、喘息、小兒驚癇、嘔吐涎沫  
角孫 折耳翼在耳尖端的髮際處取穴 明目退翳 頭項強、目翳、齒痛、唇吻強  
耳門 耳屏上切跡前方,下頷骨[骨果]狀突後緣凹陷中,張口取穴 聰耳消腫 耳聾、耳鳴、聤耳、齒痛、唇吻強、頭頷痛  
和髎 在耳門前上方,平耳廓根前,鬢髮後際,當顳淺動脈處取穴 消腫止痛、聰耳寧神 耳鳴、牙關拘急、口喎、頭重痛、頷腫、鼻準腫痛  
絲竹空 眉毛外端凹陷中取穴 散風清熱、寧神鎮痙 頭痛、眩暈、目赤痛、眼瞼閏動、齒痛、癲癇  


經筋•經別•絡脈


十二經筋

■指全身筋肉組織附屬于十二經脈而分成十二個部分,也是十二經脈在軀體和四肢部與筋肉組織的相互聯系。 
■其分布與十二經脈循行大致相同。起于四肢末端爪甲,結于關節和骨骼,走向軀干,上起于頸項,終止于頭面。 
■陽筋分布體外,陰筋進入體腔,但不與內臟相聯。其 
■中,手三陽經筋都結于額角(角),足三陽經筋都經缺盆上結于顴骨部(頄)和目周圍, 
■手三陰經筋并入胸中再結于胸膈部(賁), 
■足三陰經筋都結于陰器。 
■經筋發病的特點為“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主要表現為掣引、痹痛、弛緩、攣急等。 
■治療上,寒證可采用“燔針劫刺”局部俞穴;熱證以泄陽邪為主。

十二經別

經別:是十二經脈除去主要循環以外所別行的一部分:別行的正經:簡名經別。


上方諸多文字參考自:
1.醫砭網站
2.The Qi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