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12經脈•經文


手厥陰心包經循行古代原文:

【循行】

  《靈樞‧經脈》: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本經穴﹞天池、天泉、曲澤(合)、郄門(郄)、間使(經)、內關(絡)、大陵(輸、原)、勞宮(滎)、中衝(井)。

【註釋】

(1)歷絡三焦:此指自胸至腹挨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2)脅:乳下旁肋部。

(3)兩筋:指橈側腕屈肌腱和掌長肌腱。

(4)小指次指:小指側的次指,即無名指,亦即第四指,下同。

【語譯】

手厥陰心包經:從胸中開始,淺出屬於心包,通過膈肌,經歷胸部、上腹和下腹,絡于三焦。

它的支幹脈:沿胸內出脅部,當腋下三寸處(天池)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內側(天泉),于手太陰、手少陰之間,進入肘中(曲澤),下向前臂,走兩筋(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郄門、間使、內關、大陵),進入掌中(勞宮),沿中指橈側出于末端(中衝)。

它的支脈:從掌中分出,沿無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陽三焦經。

【病侯】

  《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註釋】

(1)支滿:支撐脹滿的感覺

(2)澹澹:音淡。形容心悸狀。

(3)主脈:諸脈皆屬於心,心包絡是心的外衛,代心受邪,故主脈所生病。

【語譯】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病症:心中熱,前臂和肘彎掣強拘急,腋窩部腫脹,甚至胸中滿悶,心跳不寧,面赤、眼睛昏黃,喜笑下止。

本經所屬腧穴能主治有關「脈」(心主血脈)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心胸煩悶,心痛,掌心發熱。



黃帝內經•12經筋•經文


【循行】

  《靈樞‧經筋》: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

  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痺也。

【註釋】

(1)賁:原作臂,據《太素》改。

(2)筋:此後原有「前」字。今據《太素》刪去。

【語譯】

手厥陰經之筋,起始于中指,與手太陰經筋并行,結于肘部內側,上經上臂的內側。結于腋下,分支進入腋內,散佈于胸中,結于膈部。

手厥陰經筋發病,可見本經筋所循行、結聚的部位支撐不適,制引、轉筋,以及胸痛或成息賁病。



黃帝內經•12經別•經文


【循行】

  《靈樞‧經別》:

  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也。

【註釋】

(1)上循:原作出循,據《太素》改。

【語譯】

手厥陰經別,在淵腋下三寸處分出,進入胸腔內,分別歸屬上中下三焦,上達喉嚨,淺出于耳後方的完骨部,與手少陽經會合。



黃帝內經•16絡脈•經文


【循行】

  《靈樞‧經脈》:

  手厥陰心包絡經的別出絡脈,名叫內關,在腕後內側二寸處,別出於兩筋中間,循本經上行,系於心包絡。

  如本絡脈發生病變,屬於心系的實症,就會心痛;屬於虛症,就會心煩。在治療時應取腕上二寸兩筋中間的內關穴。

【註釋】

(1)別走少陽:原脫,據《太素》楊注引《明堂經》文補。

(2)煩心:原作頭強,據《甲乙》《千金》改。

【語譯】

手厥陰絡脈,名內關。在腕關節後二寸處,出于兩筋之間,分支走向手少陽經脈,并沿經向上連繫于心包,散絡于心系。

心系的實證,見心痛;虛證,見心中煩亂。可取手厥陰絡穴治療。



循行•主治•關聯


1.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
2.下膈
3.歷絡三焦
4.其支者,循胸
5.出脅,下腋三寸
6.上抵腋下
7.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
8.入肘中
9.下臂行兩筋之間
10.入掌中
11.循中指出其端
12.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穴名 取法 功能 主治 備注
天池 乳頭外1寸,當第四肋間隙中 寬胸理氣,止痛消腫 胸悶、心煩、咳嗽、氣喘、胸痛、瘰癧、乳癰 手厥陰、足少陽之會
天泉 腋紋頭下2寸,在肱二頭肌的長短頭分岐之間,伸臂仰掌取穴 寬胸理氣,止咳寧嗽 心痛、胸脅脹滿、咳嗽、胸背及上臂內側痛  
曲澤 仰掌,肘部微屈,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取穴 清心鎮痛,和胃降逆 心痛、善驚、心悸、胃痛、嘔吐、咳血、轉筋、熱病、煩躁、肘臂痛 合穴
隙門 仰掌,於腕橫紋上5寸,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穴 清心鎮咳,涼血止血 心痛、心悸、心煩、衄血、嘔血、疔瘡 隙穴
間使 仰掌,於腕橫紋上3寸,為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穴 寬胸解鬱,寧心降逆 心痛、心悸、失喑、乾嘔、熱病、煩躁、瘧疾、癲狂、癇證 經穴
內關 仰掌,於腕橫紋上2寸,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穴 寧神鎮痛,疏肝和中 心痛、心悸、不寐、癲狂、癇證、胃痛、嘔吐、熱病、肘臂攣痛 絡穴,別走手太陽
大陵 仰掌,腕橫紋正中,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穴 寧心安神,寬胸和胃 心痛、善笑、癲狂、癇證、口臭,吐清涎、咳喘、咳血、庵疥 輸穴
勞宮 屈指握拳時,中指指尖所點處是穴 清心安神,消腫止癢 心痛,癲狂,癇證,嘔噦,胸脅痛,吐血衄血,大便血,咳喘,口瘡,舌爛,口臭,鵝掌風。 滎穴
中衝 手中指尖端之中央取穴 開竅醒腦,泄熱清心 中風、中暑、昏厥、急驚風、熱病、吐瀉、耳鳴、心痛  


經筋•經別•絡脈


十二經筋

■指全身筋肉組織附屬于十二經脈而分成十二個部分,也是十二經脈在軀體和四肢部與筋肉組織的相互聯系。 
■其分布與十二經脈循行大致相同。起于四肢末端爪甲,結于關節和骨骼,走向軀干,上起于頸項,終止于頭面。 
■陽筋分布體外,陰筋進入體腔,但不與內臟相聯。其 
■中,手三陽經筋都結于額角(角),足三陽經筋都經缺盆上結于顴骨部(頄)和目周圍, 
■手三陰經筋并入胸中再結于胸膈部(賁), 
■足三陰經筋都結于陰器。 
■經筋發病的特點為“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主要表現為掣引、痹痛、弛緩、攣急等。 
■治療上,寒證可采用“燔針劫刺”局部俞穴;熱證以泄陽邪為主。

十二經別

經別:是十二經脈除去主要循環以外所別行的一部分:別行的正經:簡名經別。


上方諸多文字參考自:
1.醫砭網站
2.The Qi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