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陽明大腸經循行古代原文:
【循行】
《靈樞‧經脈》: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本經穴﹞商陽(井),二間(滎),三間(輸),合谷(原),陽溪(經),偏歷(絡),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和髎,迎香。
﹝交會穴﹞大椎、水溝(督脈),地倉(足陽明),秉風(手太陽)。
【註釋】
(1)大指次指:指大指側的次指,即食指,又名示指,亦即第2指。
(2)上廉:取曲肘執筆體位,上廉即靠橈骨一側。
(3)合谷兩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合稱歧骨。
(4)兩筋:指拇長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過腕關節處。
(5)髃骨:髃讀作隅,角的意思。此指肩峰部。
(6)柱骨之會上:張介賓註:「頸項之根為天柱骨」,意指頸椎。「會上」指大椎,為六陽經所聚會,釋作鎖骨。
(7)頰:面旁的總稱。
(8)人中:又名水溝,位於人中溝中央近鼻孔處。
【語譯】
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沿食指橈側緣(二間、三間),出第一、二掌骨間(合谷)、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陽溪),沿前臂橈側(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進入肘外側(曲池、肘髎),經上臂外側前邊(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邊(肩髃、巨骨,會秉風),向上交會頸部(會大椎),下入缺盆(鎖骨上窩),絡于肺,通過橫膈,屬於大腸。
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天鼎、扶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槽,出來挾口旁(會地倉),交會人中部(會水溝):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上夾鼻孔旁(鎖骨上窩),絡于肺,通過橫膈,屬於大腸。
【病侯】
《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註釋】
(1)津:此後原有「液」字,《太素》、《脈經》等無。即手陽明大腸經「主」津,手太陽小腸經主「液。
(2)鼽衄:鼽,音求,「為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3)喉痹:指咽喉腫痛,壅閉不通的見症。面赤,腮腫,甚則頸外漫腫,湯水難嚥,語言不出。
(4)脈所過者:指本經脈所過之處。
(5)寒粟不復:發寒抖戰,難以回溫。
【語譯】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病症:牙齒痛,頸部腫脹。
本經所屬穴能主治有關「津」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眼睛昏黃,口乾,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嚨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側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運用。
凡屬於氣盛有餘的症狀,則當經脈所過的部分發熱和腫脹;屬於氣虛不足的症狀,則發冷,戰慄而不容易回暖。
【循行】
《靈樞‧經筋》: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
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
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痺也。
【語譯】
手陽明緊筋,起始于第二手指繞側端,結于腕背部,向上沿前臂,結于肘外側,上經上臂外側,結于肩髃部;分出支經繞肩胛處,挾脊柱兩旁;直行的經筋從肩髃部上走頸;分支走向面頰,結于鼻旁顴部;直上行的走手太陽經筋前方,上左側額角者,結絡于頭部向下至右側下頷。
其病症;在所經過之處可出現支撐不適、拘緊和疼痛,肩關節不能高舉,頸不能向兩側顧視。
【循行】
《靈樞‧經別》: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
【註釋】
(1)手:指手陽明經。
(2)膺乳:側胸和乳部之間。
(3)肩髃:此指部位。
(4)柱骨:釋作頸椎。張隱庵:「肩胛上之頸骨為柱骨」。一釋作鎖骨。
【語譯】
手陽明經別,在肩上部肩髃穴處分出,從第七頸椎處進入體腔,下行到達大腸,歸屬於肺臟,向上沿喉嚨,淺出于缺盆部,脈氣仍舊流入手陽明本經。
【循行】
《靈樞‧經脈》: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傷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
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痺隔。取之所別也。
其病: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
【註釋】
(1)曲頰偏齒:頰骨所鉤著處,曲如環形故名。上行到曲頰,偏絡于齒根。
(2)宗脈:意指總脈、大脈,耳中為手、足少陽、手太陽、足陽明四脈所總會。
(3)齡:齲齒,即蛀牙。
(4)齒寒痹隔:謂手陽明之脈外受風寒,絡脈痹阻不通,可致具冷等症。
【語譯】
手陽明絡脈,名偏歷。在腕關節後三寸處分出,走向手太陰經脈;其支脈向上沿著臂膊,經過肩髃部位,上行到下頜角處,遍佈于牙齒根部;其支脈進入耳中,與耳目所聚集的許多經脈(宗脈)會合。
其病症:實證,見齲齒痛、耳聾;虛證,見齒冷,經氣痹阻不通暢,可取手陽明絡穴治療。
穴名 | 取法 | 功能 | 主治 | 備注 |
---|---|---|---|---|
商陽 | 在食指橈側,指甲角根部,約去指甲角一分許取穴。 | 泄熱消腫,開竅醒神 | 咽喉腫痛,頤頷腫、下齒痛、耳聾、耳鳴、青盲、喘咳、肩痛引缺盆、熱病汗不出、昏厥、中風昏迷。 | 井穴 |
二間 | 微握拳,在第二掌指關節前緣橈側,當赤白肉際處取穴。 | 清熱消腫 | 喉痺、頷腫、鼻衄、目痛、目黃、齒痛、口乾、口眼歪斜、身熱、嗜睡、肩背痛振寒。 | 滎穴 |
三間 | 在第二掌指關節後方,第二掌骨小頭上緣。 | 泄熱消腫,消滿止泄 | 目痛、咽喉腫痛、衄血、唇焦口乾、嗜睡、腹滿、腸鳴洞泄、手指及手背腫痛。 | 輸穴 |
合谷 | 在第一、二掌骨之間,約當第二掌骨之中點取穴。 | 清熱解表,明目聰耳 | 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淵、鼻衄、齒痛、耳聾、面腫、咽喉腫痛、失喑、牙關緊閉、口眼歪斜、痄腮、半身不遂、指攣臂疼、發熱惡寒、無汗或多汗、咳嗽、經閉、滯產、胃痛、腹痛、便秘、痢疾、小兒驚風、癮疹、瘧疾。 | 原穴。婦人妊娠可瀉不可補。 |
陽谿 | 腕背橈側,姆指翹起時,當姆短伸肌腱與姆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取穴。 | 清熱安神、明目利咽 | 頭痛、耳聾耳鳴、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目翳、熱病心煩、癲、狂、癮風、瘡痂、臂腕痛。 | 經穴 |
偏歷 | 側腕屈肘,陽谿上三寸,橈骨外側,當陽谿與曲池的連線上取穴。 | 明目聰耳 | 目赤、耳聾耳鳴、鼻衄、口眼歪斜、喉痛、癲疾 | 絡穴 |
溫溜 | 側腕屈肘,陽谿與曲池的連線上,陽谿上5寸,橈骨外側取穴。 | 清熱消腫、安神通腑 | 頭痛、面腫、鼻衄、口舌腫痛、咽喉腫痛、吐舌、腸鳴腹痛、癲狂、肩背酸痛。 | 隙穴 |
下臁 | 側腕屈肘,陽谿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下4寸,橈骨外側取穴。 | 理氣通腑 | 頭風、眩暈、目痛、乳癰、腹痛、飧泄、食物不化、肘臂痛。 | |
上臁 | 側腕屈肘,陽谿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下3寸,橈骨內側取穴。 | 理氣通腑 | 頭痛、偏癱、腹痛、腹鳴、泄瀉、喘息、手臂肩膊痠痛麻木。 | |
手三里 | 側腕屈肘,陽谿與曲池的連線上,橈骨內方,曲池下2寸取穴。 | 清熱明目,理氣通腑 | 腹脹、吐瀉、齒痛、失喑、頰腫、瘰癧、偏癱、手臂麻痛、肘攣不伸、眼目諸疾。 | |
曲池 | 側腕屈肘,在肘橫紋橈側端凹陷處取穴。 | 散風止癢、清熱消腫 | 熱病、咽喉腫痛、手臂腫痛、上肢不遂、手肘無力、月信不調、瘰癧、瘡疥、癮疹、丹毒、腹痛吐瀉、痢疾、齒痛、目赤痛、目不明、胸中煩滿、鍥蓯、癲狂、瘧疾、善驚。 | 合穴 |
肘髎 | 屈肘,在曲池外上方一寸,肱骨邊緣取穴。 | 疏通經絡 | 肘臂痛、拘攣、麻木、嗜臥。 | |
手五里 | 曲池與肩骨禺的連線上,曲池上三寸取穴。 | 寧嗽止血、化痰消腫 | 肘臂攣急、疼痛、瘰癧、咳嗽吐血、嗜臥身黃、瘧疾。 | |
臂臑 | 曲池與肩骨禺的連線上,曲池上7寸取穴。即三角肌下端肱骨橈側。 | 理氣消痰、清熱明目 | 瘰癧、頸項拘急、肩背疼痛、目疾。 | 手陽明絡之會 |
肩骨禺 | 取穴。 | 散風清熱、消痰止癢 | 風熱癮疹、瘰癧諸嚶、肩背疼痛、手臂攣急、半身不遂。 | 手陽明、陽蹻脈之會。 |
巨骨 | 在肩端上,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凹陷部取穴。 | 理氣消痰、鎮驚寧神 | 瘰癧、嚶氣、驚癇、吐血、肩背手臂疼痛。 | |
天鼎 | 正坐、微仰頭,在扶突穴直下1寸,當胸鎖乳突肌後緣取穴。 | 清熱消腫、理氣化痰 | 咽喉腫痛、暴喑、氣梗、嚶氣、瘰癧。 | |
扶突 | 正坐、微仰頭,在頸部側面,結喉旁開3寸,當胸鎖乳突肌的肌腹中取穴。 | 平喘寧嗽、理氣化痰 | 咳嗽、氣喘、咽喉腫痛、暴喑、嚶氣、瘰癧。 | |
禾髎 | 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處取穴。 | 清肺利鼻 | 鼻瘡息肉、鼻衄、鼻塞、鼻流清涕、口渦、牙關緊閉。 | |
迎香 | 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當鼻唇溝中取穴。 | 散風清熱,通利鼻竅 | 鼻塞、鼻衄、鼻淵、鼻息肉、口眼歪斜、面癢、面浮腫。 | 手足陽明之合 |
十二經筋 |
■指全身筋肉組織附屬于十二經脈而分成十二個部分,也是十二經脈在軀體和四肢部與筋肉組織的相互聯系。 |
十二經別 |
經別:是十二經脈除去主要循環以外所別行的一部分:別行的正經:簡名經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