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諸陰之維。 |
|
|
 |
脈經穴道:陰維脈起於諸陰之交(三陰交穴)後上方,即足少陰腎經內踝上五寸之後端築賓穴,循小腿後側上行至屈膝膕窩內側之陰谷穴,再循大腿內側上行至鼠蹊部位橫(恥)骨五分旁之橫骨穴,往少腹外上行至髂骨前上棘與橫骨中點之上方,始維入足太陰脾經之府舍穴。後循腹中線三寸半外側上行,經腹結穴至與臍平之大橫穴,再往上行腹哀穴。陰維在此上行,至乳下第二肋骨處,始又維入足厥陰肝經之期門穴。至此陰維脈挾胃、屬肝、絡膽、貫膈與上行與任脈交於結喉下一寸之天突穴,再上行至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根下之廉泉穴。 |
|
|
 |
循行路徑:陰維脈起於足少陰腎經內踝上五寸後端之築賓穴,循腿內側至小腹外緣,循腹上行至乳上結喉,維絡諸陰脈會於任脈。 |
|
|
 |
主治疾病症候:陽維聯絡各陽經以歸於督脈,陰維聯絡各陰經以歸於任脈,當陰陽失去協調時就成病象。《難經·二十九難》:『陽維維于陽,陰維維于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因陽維分布頭肩各部,故主寒熱等表證;陰維分佈於胸腹各部,故主心痛等裏證。《脈經》記載陽維的病症,有目眩、陽盛實、苦肩息、灑灑如寒;陰維的病症,有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等。 |
|
|
 |
3D循行路徑:傳統的經脈循行圖都是平面的,有時無法展示經脈循行的3D概念,以及和臟腑交絡之影響。本計畫嘗試以3D的概念及結合內臟組織,以立體的方式來表現經脈循行,希望此可以幫助未來世的學子,清楚地學習中國針灸經脈的走向。接著的研究將建立互動式展示系統,系統的變數包括:14正經與奇經八脈、人體各部位組織 、氣運行速度、分鏡與鏡頭的旋轉角度.....,希望能做出第一個全方位的互動式經脈循行人機介面系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