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手太陰肺經是陰氣最盛的經絡,主治裡症虛症,與大腸經為表裡 |
|
|
 |
脈經穴道:肺經共十一穴,起自第三肋骨離任脈中線約六寸,靠肩窩內側之中府穴(肺功穴),上行至鎖骨下胸肌三角凹陷處之雲門穴,循臑骨內腋下三寸是天府穴,肘約紋(彎曲紋)上五寸為俠白穴,肘約紋上動脈處是尺澤穴(合穴),腕上七寸為孔最穴(療穴),孔最穴後往外側行,至腕骨上一寸半為列缺穴(療穴),再前行至腕橫紋上一寸為經渠穴(經穴),再行近手腕關節內側之太淵穴(原穴)、脈會穴─因肺朝百脈,故脈會太淵,取脈搏於此處)再沿手掌母指內側至魚際穴(療穴),止至母指末端指甲旁之少商穴(井穴)。肺經的原穴為太淵穴,絡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偏歷穴。 |
|
|
 |
循行路徑:起於中焦(胃中脘處),下絡大腸系,間接借用足厥陰肝經上行還循胃口,散佈流行。手太陰肺經下絡大腸後,借自足厥陰肝經之期門穴(乳根下),上膈屬肺系,從肺系橫出腋下,至中府、雲門穴,下循臑內天府、俠白穴。從肘中俠白穴起,行手少陰心主之前,下行肘中尺澤穴。從尺澤穴循臂內上骨下廉孔最穴,入寸口列缺穴,再經經渠穴、太淵穴,出大指之端。手太陰肺經行入太淵穴,出大指之端後,即交於手陽明大腸經。 |
|
|
 |
主治疾病症候:肺經是陰氣最盛的經絡,主治裡症虛症,與大腸經為表裡。患手太陰肺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喉、胸、肺,以肺為主,有下列病候:肺部脹滿、氣喘、缺盆穴處胸痛、臑臂部痛、掌中發熱,肩背痛,怕冷,少氣。 |
|
|
 |
3D循行路徑:傳統的經脈循行圖都是平面的,有時無法展示經脈循行的3D概念,以及和臟腑交絡之影響。本計畫嘗試以3D的概念及結合內臟組織,以立體的方式來表現經脈循行,希望此可以幫助未來世的學子,清楚地學習中國針灸經脈的走向。接著的研究將建立互動式展示系統,系統的變數包括:14正經與奇經八脈、人體各部位組織 、氣運行速度、分鏡與鏡頭的旋轉角度.....,希望能做出第一個全方位的互動式經脈循行人機介面系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