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第四十七•本藏•無壓力閱讀版


  黃帝問于歧伯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府化穀,風痺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於天也,無愚智賢不肖,無以相倚也。然有其獨盡天壽,而無邪僻之病,百年不衰,雖犯風雨卒寒大暑,猶有弗能害也;有其不離屏蔽室內,無怵惕之恐,然猶不免於病,何也?願聞其故。

  歧伯對曰:窘乎哉問也。五藏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運四時,化五節者也;五藏者,固有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六府亦有小大、長短、厚薄、結直、緩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惡,或吉或凶,請言其方。

  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於邪。心高則滿於肺中,悗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藏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心堅,則藏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痺、喉痺、逆氣。肺高,則上氣,肩息咳;肺下則居賁迫肺,善脅下痛。肺堅則不病,咳上氣;肺脆,則苦病消痺易傷。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肺小則藏安,無脅下之病;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苦膈中,且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切,脅挽為息賁;肝下則逼胃脅下空,脅下空則易受邪。肝堅則藏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痺,易傷。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也。

  脾小,則藏安,難傷於邪也;脾大,則苦湊䏚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則䏚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歸於大腸,下加於大腸,則藏苦受邪。脾堅,則藏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痺易傷。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腎小,則藏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傷以邪。腎高,則苦背膂痛,不可以俛仰;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俛仰,為狐疝。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苦常病。

  黃帝曰:何以知其然也?

  歧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麤理者,心大。無𩩲𩨗者,心高;𩩲𩨗小、短、舉者,心下。𩩲𩨗長者,心下堅;𩩲𩨗弱小以薄者,心脆。𩩲𩨗直下不舉者,心端正;𩩲𩨗倚一方者,心偏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麤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麤理者,肝大。廣胸反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黃色小理者,脾小;麤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黑色小理者,腎小;麤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也。

  帝曰:善。然非余之所問也,願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擾大恐,怵惕之志,猶不能減也,甚寒大熱,不能傷也;其有不離屏蔽室內,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於病者,何也?願聞其故。

  歧伯曰:五藏六府,邪之舍也,請言其故。五藏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擾;五藏皆大者,緩於事,難使以擾。五藏皆高者,好高舉措;五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藏皆堅者,無病;五藏皆脆者,不離於病。五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藏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平,反復言語也。

  黃帝曰:願聞六府之應。

  歧伯答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肝合膽,膽者,筋其應;脾合胃,胃者,肉其應;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

  黃帝曰:應之奈何?

  歧伯曰: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裏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心應脈,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沖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

  脾應肉,肉䐃堅大者,胃厚;肉䐃么者,胃薄。肉䐃小而么者,胃不堅;肉膕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肉脾不堅者,胃緩;肉䐃無小裏累者,胃急。肉䐃多少裏累者,胃結,胃結者,上管約不利也。

  肝應爪,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

  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麤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麤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黃帝曰:厚薄美惡,皆有形,願聞其所病。

  歧伯答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所病矣。


【翻譯】

  ***[1]篇名本臟:本:即根本。本臟,以臟腑為根本的意思。

  ***[1]篇名本臟:本:有兩種意義,一種是推本求源的意思,另外一種是以...為本的意思。歷代及現代諸多注家多採用第一種,但我個人認為應該採用第二種的解釋法才對。關於這個可以參照這三篇的篇名:

  《靈樞第八•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治療之道比以調神為本。

  《靈樞第二•本輸》也有類似的文句:「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俞之所留」,也就是治療之道要以經脈腧穴為本。然後就開始介紹各種腧穴。

  《靈樞第四十七•本藏》:健康與治療,都以五臟為本。

  因此本篇本臟,我個人認為其翻譯應以:治療之道,以五臟為本來做解釋為佳,故篇名取名為本臟。

  ***[1]因文中論述精、神、血、氣、魂、魄都藏于五臟,水穀津液則在六腑中傳化,臟腑功能正常人體才正常,疾病的發生也是以臟腑功能失常為其根本,故稱為"本臟"。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說明經脈、血液、衛氣、志意的生理功能。

  二、說明五臟的小、大、高、下、堅、脆、正、偏等八種生理差異及各自的多發病證。

  三、說明診斷五臟八種生理差異的方法。

  四、說明五臟、六腑與外在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之間的生理病理聯繫。

  ***[3]怵惕:怵:恐也;惕:驚也。


  黃帝問岐伯道:人的血氣精神,供奉著生命的營養而遍及生命的方方面面。人的經脈,是供氣血通行和陰陽運行、滋潤筋骨、滑利關節的。人的衛氣,是溫養肌肉,充養皮膚,滋養腠理,掌管皮膚汗孔和腠理開合的。人的志意,是統領精神活動,控制魂魄,調節人體機能以適應寒暑變化,調和喜怒情緒的。因此,血氣和調就會使經脈通暢,從而使榮養遍及全身內外陰陽,筋骨強勁,關節潤滑靈利;衛氣和調就會使肌肉舒展滑利,皮膚柔軟且色澤協調,腠理細密。志意和順就會使精神集中,思維正常,魂魄守身而不散,怨恨憤怒不致發作,如此則五臟不受外邪侵擾;如果能適應寒暑氣候變化,就會使六腑正常消化運行所吃的穀物,使得風痹不會發生,經脈通暢,四肢關節的活動平安正常。以上這些就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五臟,是孕藏精神血氣魂魄的;六腑,是消化水穀而輸送化成的津液到全身去的。五臟六腑都是人與生俱來的,沒有愚蠢和聰明的人、賢良和不肖的人的區別。各種人都沒什麼兩樣。但有的人獨享天壽,健康長壽而且沒有外邪所致的疾病,活到高齡而不衰老,有時雖然觸犯了風雨、暴冷、大暑等致病因素,還是不受外邪的侵害,而有的人終日不離遮蓋和室內,也沒有感受到驚恐,但仍然不免常常生病,這是因為什麼?我想瞭解其中的原因。


【陳擎文補註】

  (1).靈樞的這三篇,都是強調人體的健康與治病的方法都是以....為本,分別為:

  《靈樞第八•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治療之道比以調神為本。

  《靈樞第二•本輸》也有類似的文句:「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俞之所留」,也就是治療之道要以經脈腧穴為本。然後就開始介紹各種腧穴。

  《靈樞第四十七•本藏》:健康與治療,都以五臟為本。

  從上述三篇來看,分別強調健康與治療,以五臟為本,以腧穴為本,以神志為本,那到底健康與治療之道,究竟哪個才是真的關鍵根本呢?

  我個人認為,這三個:「本於五臟,本於腧穴,本於神志」,看似三個,但其實是同一件事,就像「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月亮雖然只有一個,但卻能夠同時映成千江月,那個呈現是同時出現的。

  同樣的,人體健康的問題,也是在五臟,腧穴,神志三者之間同時牽動、同時發展、同時呈現的。任何一個地方出問題,就會在其他兩個地方也出現徵兆,而可以被探知得知。

  所以,「本於五臟,本於腧穴,本於神志」這三者,是一分為三,但卻又三者合一,不一不異。

  ***[1]䏚:音秒,脅下空軟處。


  岐伯回答道:問得真是個難題啊!五臟,是與天地相對應,與陰陽相配,與四季相連,與五時變化相適應的。五臟,本身固然有體積大小、位置高低、本質堅脆、位置偏正的區別,六腑,本身也有大小、長短、厚薄、曲直、緩急的不同。大凡五臟六腑所具有的這二十五種差別,各不一樣,善還是惡,吉還是凶,請讓我講解其中的差別。

  人的心臟體積小,就會使心氣安定,外邪不能傷害到它,但容易為內憂所傷;人的心臟體積大,內憂就不能損傷到它,但容易被外邪所傷。心臟位置高,就會壓迫肺部,使肺竅閉寒,從而感到煩悶,愛忘事,難於用言語解除胸中的煩悶;心臟位置低下,就會使臟氣渙散,易為寒邪所傷,也容易被言語恐嚇。心臟堅實,就會使神氣安定、內守且堅固;心臟脆弱,就會神氣柔脆,易患消癉和中焦熱的病。心臟端正,就會使臟氣和利,不易受到外邪傷害;心臟偏斜不正,就會使神氣不定,因而操持事務不能專一,沒有堅持性。

  人的肺體積小,飲水就少,也不得氣喘病;肺的體積大,飲水就多,易得胸痹、喉痹、逆氣等病。肺的位置高,向上壓迫缺盆,就會發生氣逆向上,兩肩聳動而喘息,咳嗽;肺的位置低下,就會緊擠膈膜,壓迫心臟,造成脅下經常疼痛。肺臟堅實,就會不患咳病和氣逆向上的病;肺臟脆弱,就會易患消癉病,也容易被外邪傷害。肺臟生得端正,就會使肺氣協調通暢,外邪難傷;肺臟生得偏斜,就會使偏斜處的胸脅疼痛。

  人的肝臟體積小,則臟氣安定,脅下部位不生病;肝臟體積大,就會壓迫胃脘並牽連咽部,造成食不下的膈中症,而且脅下疼痛。肝臟位置高,就會向上撐起膈膜,造成脅下悶脹,成為息賁病;肝臟位置低,就會壓迫胃脘,造成脅下空虛,脅下空虛就易受外邪侵擾。肝臟堅實,就會使肝氣安定,外邪難傷;肝臟脆弱,就會易患消癉病且易被外邪所傷。肝臟位置端正就會使肝氣和順通暢,外邪難傷;肝臟位置偏斜,就會造成脅下疼痛。

  人的脾臟體積小,則臟氣安定,不易被外邪傷害;脾臟體積大,則脅下空軟處疼痛,不能快步行走。脾臟位置高,充塞脅下空軟處,牽連小脅疼痛;脾臟位置低,向下壓於大腸之上,這樣,容易受外邪侵擾。脾臟堅實,就會使臟氣安定,外邪難傷;脾臟脆弱,就會易患消癉病且易受外邪傷害。脾位置端正就會使脾氣和順通暢,外邪難傷;脾位置偏斜就易生滿脹之病。

  人的腎臟體積小,則臟氣安定,外邪難傷;腎臟體積大,則易患腰痛病,不能彎腰弓腰,易為外邪所傷。腎臟位置高,就會患脊背疼痛,不能彎腰弓腰;腎臟位置低,就會腰尻部疼痛,不能彎腰弓腰,且併發陰狐疝氣。腎臟堅實,就不會得腰背疼痛一類的病;腎臟脆弱,就易患消癉病且易為外邪所傷。腎臟位置端正,就會使腎氣和順通暢,外邪難傷;腎臟位置偏斜,就易生腰尻疼痛。以上五臟大小、高低、堅脆、正偏等二十五種不同變化之處,就是人經常生病的原因。

  ***[1]骹:音敲,偏下的肋骨。


  黃帝問:怎麼瞭解五臟的大小、高低、堅脆、正偏的情況呢?

  岐伯說:膚色赤紅,紋理細密的,心臟小;紋理粗疏的,心臟大。胸前不顯劍突的,心臟位置高;胸前劍突小、短且雞胸,心臟位置低。胸前劍突長的,心臟堅實;胸前劍突薄弱而小的,心臟脆弱。胸前劍突直下偏斜又不突起的,心臟位置端正;胸前劍突偏倚一邊的,心臟位置偏斜不正。

  膚色發白,紋理細小的,肺臟小;紋理粗疏的,肺臟大。兩肩巨大,胸突向外,咽喉內陷的,肺臟位置高;兩腋內收,兩脅張開的,肺臟位置低。肩背厚實的,肺臟堅實;肩背薄的,肺臟脆弱。前胸後背寬厚的,肺臟端正;前胸偏斜的,肺臟偏傾。

  皮膚膚色發青,紋理細小的,肝臟小;紋理粗疏的,肝臟大。胸寬肋骨突起的,肝臟位置高;兩脅內收,肋骨低合如兔的樣子,肝臟位置低。胸脅生得健壯的,肝臟堅實;脅骨軟弱的,肝臟脆弱.胸部腹部健壯勻稱的,肝臟端正;脅骨偏斜突起的,肝臟偏傾。

  皮膚膚色發黃,紋理細小的,脾臟小;紋理粗疏的,脾臟大。嘴唇上翻的,脾臟位置高;嘴唇下垂而大的,脾臟位置低下。嘴唇堅實的,脾臟堅實;嘴唇大而不堅實的,脾臟脆弱。嘴唇上下端正勻稱的,脾臟端正;嘴唇偏斜上聳的,脾臟偏傾。

  皮膚膚色發黑,紋理細小的,腎臟小;紋理粗疏的,腎臟大。兩耳高,腎臟位置高;兩耳向後下陷的,腎臟位置低。耳朵堅厚的,腎臟堅實;耳朵薄而不堅實,腎臟脆弱。兩耳堅厚正長在頰車前的,腎臟端正;兩耳一側偏高的,腎臟偏傾。以上五臟的各種變化,雖有差異,但注意調養,保持平衡,就可以安定無病,如果不加調養,不注意保健,就會生病。

  黃帝說:講得好。但這些不是我所問的問題。我想瞭解有的人不生病,直到老年高齡,雖有深深的憂慮和恐懼相加,但還是不能傷害他;嚴寒酷熱,也不能傷害他,而有的人終日不離屏障室內,又沒有憂恐相加,但仍然不免生病,這是為什麼?我想瞭解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五臟六腑脆弱而偏傾的,就是邪氣滯留之地,請讓我說明其中的道理。五臟都小的,生病少,卻經常焦心思慮,多憂愁;五臟都大的,做事遲緩,但難於使他憂愁。五臟的位置都高的,舉止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五臟的位置都低的,意志薄弱,甘居人下。五臟都堅實的,不生病;五臟都脆弱的,疾病纏身。五臟位置都端正的,性情和順,淡薄名利,易得人心;五臟位置都偏傾的,心眼邪佞,經常偷盜,沒有做人的準則,甚至到達言而無信的地步。

  ***[1]小裏累者:小顆粒累累無數。

  ***[2]本篇主旨,強調人體發病與否關鍵是體質的強弱,與"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和"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相呼應。茬對身體強弱的認識上,強調五臟為本,特別指出人體外在組織的強弱,也是淵源於內在的臟腑,這為中醫診斷學"有諸內,必形諸外"、"從外知內"的觀點奠定了基礎。



  黃帝問:我想要瞭解六腑與身體其它部位的相應關係。

  歧伯說:肺與大腸表裡之氣相同,因此大腸的情況,表皮可以反應。心與小腸表理之氣相同,因此小腸的情況,血脈可以反應。肝與膽表裡之氣相同,因此膽的情況,筋可以反應。脾與胃的表裡之氣相同,因此胃的情況,肌肉可以反應。腎與三焦膀胱表裡之氣相同,因此三焦膀胱的情況,毫毛腠理可以反應。

  黃帝說:怎麼觀察判斷這種相對應的情況?

  岐伯說:皮膚反應肺的情況,肺與大腸表裡之氣相同,所以皮膚也反應大腸情況,皮厚的,大腸就厚;皮薄的,大腸就薄。皮膚鬆弛,腹肥大的,大腸縱緩且長;皮膚發緊的,大腸就緊而短。皮膚滑潤的,大腸就滑潤;皮膚肌肉不相附著的,大腸就紆曲且不滑潤。

  血脈反應心的情況,心與小腸表裡之氣相同,所以血脈也反應小腸情況,而脈在皮中。因此皮厚的,血脈也厚,血脈厚的,小腸就厚;皮薄的,血脈也薄,血脈薄的,小腸就薄。皮膚鬆弛的,血脈弛緩,血脈弛緩;小腸就大而長;皮膚薄而血脈虛少的,小腸就小而短。六陽經都多有紆屈的,小腸就紆曲不滑潤。

  肌肉反應脾的情況,脾與胃表裡之氣相同,所以肌肉也反應胃的情況,因此體表肌肉堅實而隆起的,胃壁肌肉就厚;體表肌肉細小的,胃壁肌肉就薄。體表肌肉小而薄的,胃不堅實;體表肌肉與身體不相稱的,胃的位置低下;胃的位置低下的,向下壓迫幽門,大小便不通暢。體表肌肉不堅實的,胃體就縱緩;體表肌肉上沒有小疙瘩的,胃體就緊縮:體表肌肉上小疙瘩很多的,胃體紆屈;胃體紆屈的,胃的賁門就受到擠壓,飲食就會不利。

  指甲反應肝的情況,而肝主筋,指甲是筋之餘。肝與膽表裡之氣相同,所以指甲也反應膽的情況。因此指甲厚且色澤發黃的,膽就厚;指甲薄且色澤發紅的,膽就薄。指甲堅硬,色澤發青的,膽緊縮;指甲潤澤,色澤發赤的,膽縱緩。指甲平直,色澤發白且無紋的,膽道通暢;指甲畸形,色澤發黑且多紋的,膽道淤結不通。

  骨反應腎的情況,腎與三焦膀胱表裡之氣相同,所以骨也反應三焦膀胱的情況,而從皮膚腠理中可看出骨和三焦膀胱的情況。因此皮膚紋理細密且厚實的,三焦膀胱就厚;皮膚紋理粗疏且皮薄的,三焦膀胱就薄。腠理疏鬆的,三焦膀胱就縱緩;皮膚緊繃而沒有毫毛的,三焦膀胱就緊縮。毫毛順眼而且粗的,三焦膀胱就通暢;毫毛稀疏的,三焦膀胱就淤結不通。

  黃帝說:五臟六腑的厚薄好壞都有一定的表現,我想知道如何發現它們的病。

  岐伯回答道:觀察五臟六腑在外的反應,通過外在徵候來瞭解內臟的情況,就可以知道病在哪一個臟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