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第十九•四時氣•無壓力閱讀版


  黃帝問于歧伯曰:夫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為定?

  歧伯答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

  故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

  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

  秋取經俞。邪在府,取之合;

  冬取井滎,必深以留之。

  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痏,

  風㽷膚脹,為五十七痏。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

  飧泄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

  轉筋於陽,治其陽;轉筋於陰,治其陰。皆卒刺之。

  徒㽷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鈹鍼鍼之,已刺而筩之,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㽷,必堅。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㽷盡乃止。飲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方飲無食,方食無飲,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著痺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為幹。腸中不便,取三里,盛寫之,虛補之。

  癘風者,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鍼鍼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他食。

  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于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燻肝,散于肓,結于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里。

  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復者,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聽其動靜者,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日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


【翻譯】

  ***[1]篇名四時氣:本篇說明一年四季之中,氣候的變化有寒熱溫涼,而邪氣也因為季節不同而對人造成不同的病變,因此針刺治療也必須根據四季時令氣候的不同,選用適當的穴道,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故本篇取名為四時氣。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論述了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指出針刺治療時,要根據時令氣候的不同,選擇適當的穴位,掌握進針的深淺和手法。

  二、列舉了溫瘧、風水、飧泄、轉筋、水腫、著痹、癘風等病的針刺治療方法。

  三、對六腑病的病理變化與針刺治療方法,作了簡要的說明。

  ***[3]間:與甚相對,輕的意思。


  黃帝問岐伯說:四季的氣候,各不相同,百病的生成,各有不同的原因,針灸治療的方法根據什麼來決定呢?

  岐伯回答說:四季之氣對人的影響,反映在身體上為各有一定的發病部位,針灸治療的方法,要根據四季之氣和經穴的特點來決定。因此,

  春季針灸治病,可取用絡脈、分肉之間的穴位,病重的深刺,病輕的淺刺;

  夏季可取用陽經、孫絡上的穴位,或取分肉之間的經脈,用穿過皮膚的淺刺法;

  秋季可取用各經的腧穴,如果病邪在六腑,可取用手足陽明經的合穴;

  冬季可取用各經的井穴和滎穴,一定要深刺並且留針。


【陳擎文補註】

  (1).黃帝內經在很多篇都有在強調要順應「一日四時,或一年四季」陽氣變化的規律,這個順應四時的觀念,不但可以將之應用到五俞穴的治病上,更可以將之應用到養生與長壽。相關的篇章如下:

  應用順應四時學說到五俞穴治病相關篇章:

  《靈樞第四十四•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靈樞第二•本輸

  《素問第六十一•水熱穴論

  《素問第六十四•四時刺逆從論

  《靈樞第十九•四時氣

  應用順應四時學說到養生與長壽治病相關篇章:

  《素問第二•四氣調神大論

  《素問第三•生氣通天論


  (2).粗略比較各種「四季四時刺法」的各篇,會發現它們所敘述的稍微有所差異:

  《靈樞第四十四•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冬刺井;春刺滎;夏刺俞;長夏刺經;秋刺合」

  《靈樞第二•本輸》:「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夏取諸俞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

  《素問第六十一•水熱穴論》:「冬取陽經井以降陰逆,取陰經滎以補陽氣;春淺刺絡脈分肉;夏取陽脈分腠;秋取陰經俞穴經穴以瀉陰邪,取陽經合穴以瀉陽熱」

  《靈樞第十九•四時氣》:「冬取井滎深留之;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夏取盛經陽脈孫絡,取分間絕皮膚;秋取經俞。若邪在府取之合」

  《素問第六十四•四時刺逆從論 》:「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縱觀上面幾篇,可以發現,似乎內經在很多篇把四時刺法的三種目標物混在一起討論了,它們分別是「五俞穴名,組織部位,深淺」,換言之,四時刺法的運用,可以用在五俞穴的選擇上,也可以用在組織部位,或是深淺上。


  一、五俞穴的四時刺法:

  《靈樞第四十四•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冬刺井;春刺滎;夏刺俞;長夏刺經;秋刺合」

  《靈樞第二•本輸》:「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春取諸滎;夏取諸俞;秋取諸合」

  《素問第六十一•水熱穴論》:「冬取陽經井以降陰逆,取陰經滎以補陽氣;秋取陰經俞穴經穴以瀉陰邪,取陽經合穴以瀉陽熱」


  二、組織部位的四時刺法:

  《素問第六十四•四時刺逆從論 》:「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素問第六十四•四時刺逆從論 》:春取經脈,夏取孫絡(皮表),長夏取肌肉,秋取皮膚,冬取骨髓中...才不至於逆四時而氣亂。

  《靈樞第二•本輸》:「春取絡脈,大經分肉之間;夏取孫絡肌肉皮膚之上;冬取臟腑的腧穴」

  《素問第六十一•水熱穴論》:「春取絡脈分肉;夏取夏取盛經陽脈分腠」

  《靈樞第十九•四時氣》:「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夏取盛經陽脈孫絡,取分間絕皮膚」


  三、深淺的四時刺法:

  《靈樞第二•本輸》:「冬取井穴但深而留之;春天沒有=特定深淺,若病重的深取之,病輕的淺取之;夏取皮表孫絡皮膚上;秋天和春天一樣沒有特定深淺,病重深刺,病輕淺刺」。

  這是因為冬天:陽氣內斂入骨,末梢血管都收縮內藏,所以需要深刺。

  夏天:陽氣浮於皮表,皮表末梢血管擴張上浮,所以淺刺皮膚,或是皮表的孫絡微血管。

  春天,秋天:這兩個季節陽氣不上不下,所以沒有特定的針刺深度,而是看病情而定,若是病重則深刺,病輕則淺刺。

  《靈樞第十九•四時氣》:「春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夏取盛經孫絡皮膚;冬必深以留之」


  (3).我們從上面的示範推導與解說,有點案情真相大白,就可以明顯看出當初黃帝內經作者編寫時的佈局思路,他可能是因為怕所傳非人,也可能是因為某些教法非常珍貴到足以動到因果業力,所以他不敢也不願意明講。它不像現代的物理課本般,把公式直接寫出,加以說明,還附上幾題範例教學。

  黃帝內經則採用隱喻的方式,它將很多公式打散了,而且還將不同公式混雜在一起講,而且還刪除這些參數的部分內容,交疊混用,讓人目不暇給,並將之分散到很多篇章,把一個理論這邊講一點,那邊放一點,若是沒有將多篇加以合參對照,抽絲剝繭並予以重建重塑,還原其本來面目,往往就這樣看過去了,淹沒在內經經文海中,無法參透到處是機關的設計,結果看之似懂非懂,但卻始終用不出來。

  這是我閱讀黃帝內經的一個感觸,我發現很多這一篇的疑惑,會在另外一篇找到解答,很多公式似乎被拆解到其它幾篇的某段經文中,在這浩瀚的162篇經文海中,似乎還隱藏著很多秘密。

  這是真的,大家在閱讀黃帝內經時,要處處留心啊。

  (4).大家試想一下,這部中國文化第一天書,被尊稱為中醫聖經五千多年來,怎麼可能容易就被輕易的參透,或是在對聖人的教法不恭敬的態度下,甚至是嗤之以鼻的我慢心態下,被廉價的理解,輕率的公開,甚至拿去開班授徒出書賺大錢呢?

  在《靈樞第四十八•禁服》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態度,篇中雷公是怎麼懇求黃帝希望能夠得到醫道奧秘的真傳,黃帝就嚴正地跟他說:「這是先師所禁戒之事,私傳是有罪的,要誠心誠意沐浴齋戒,經過割臂歃血的盟誓才能傳授」。


  ***[1]痏:音尾,ㄨㄟ ˇ,wěi。瘡傷。一般指傷疤,這裡指腧穴。


  患溫瘧病不出汗的,治療可取用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腧穴。

  患風水病皮膚浮腫的,治療可取用治療水病的五十七個腧穴,若皮下有淤血,都應針刺放血。

  ***[1]飧:ㄙㄨㄣ,sūn。晚飯。

  ***[2]飧(sūn)泄,本病是肝鬱脾虛,清氣不升所致。臨床表現有大便泄瀉清稀,並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腸鳴腹痛,脈弦緩等。

  ***[3]卒刺:焠刺,指用火針治療。


  患饗泄病,治療可取用三陰交穴,用補法,上刺陰陵泉,都長時間留針,等到患者感覺針下發熱才可以止針。

  ***[1]卒刺:焠刺,指用火針治療。


  手足外側轉筋,取手足外廉的陽經刺治,手足內側轉筋,取手足內廉的陰經刺治,都用焠針。

  ***[1]㽷:音水,shuì。水腫病。

  ***[2]環谷:穴位名,但現在無從考證具體位置。

  ***[3]鈹針:音匹,ㄆㄧ,pī。針形如寶劍,針尖如劍鋒,兩面有刃,長而寬,長四寸,寬二分半. 鈹針主治癰疽膿瘍,可以切開排膿放血,亦用於割治眼部贅生物。鈹針圖片

  ***[4]筩:音筒,ㄊㄨㄥˇ,tǒng,竹筒,在此指中空的針。


  患水腫病,針治先取臍下三寸關元穴,用鈹針針刺它,針刺後用竹管插入針孔放水,反復進行,使水排盡。針刺時,一定要急刺,刺得緩慢,病人就會覺得煩悶不安,刺得快,病人就會很平靜。每隔一天針刺放水一次,直到水盡為止。同時配合服補藥,在針灸開始時服用,剛吃完補藥不要進食,剛進完食也不要服補藥,還要不吃水腫病禁忌的食物一百三十五天。

  患濕邪的著痹病,經久不愈,常感寒冷不已,治療用焠針刺裡骨。如患肝痹,腹中不舒服,就要取三里穴針治,邪氣盛就用瀉法,正氣虛就用補法。

  ***[1]癘風:即麻風,又稱“癩大風”,俗名“大麻風”。因感觸暴厲風毒,邪滯肌膚,久而發作。初起先覺患部麻木不仁,次發紅斑,繼則腫潰無膿,久而漫延全身肌膚而出現眉落、目損、鼻崩、唇反、足底穿等嚴重證候。


  患麻風病,應多次用針刺其腫脹部位。刺後,用手擠壓針刺處,擠出其中的邪毒之氣,直到腫消盡為止。平時應吃適宜的食物,不吃禁忌的食物。


【陳擎文補註】

  (1).在《黃帝內經》裡面有三篇都有提到痲瘋病,稱之為癘風,或大風,分別是:

  ☎《素問第四十二•風論》:「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癘風病(痲瘋病)是營氣因熱而腐壞,血氣汙濁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蝕壞而皮色衰敗,皮膚生瘍潰爛。病因是風寒侵入經脈羈留不去,病名叫癘風。

  ☎《素問第五十五•長刺節論》:「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鍼」。

  病因大風侵襲,出現骨節沉重,鬍鬚眉毛脫落,病名為大風。應針刺肌肉,使之出汗,連續治療一百天后,再針刺骨髓,仍使之出汗,也治療一百天,總計治療二百天,直到鬍鬚眉毛重新生長,方可停止針刺。

  ☎《靈樞第十九•四時氣》:「癘風者,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鍼鍼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他食」。

  患麻風病,應多次用針刺其腫脹部位。刺後,用手擠壓針刺處,擠出其中的邪毒之氣,直到腫消盡為止。平時應吃適宜的食物,不吃禁忌的食物。

  所以痲瘋病,病因乃是風邪,治療方法可以用刺肉100天,再刺骨髓發汗100天,或在局部點刺擠壓放出惡血。


  ***[1]肓之原:氣海穴的別名。

  ***[2]三焦:據《靈樞•本輸》應該為膀胱。


  腹中經常鳴響,氣向上沖頂胸部,氣喘而不能長久站立,這些症狀表明病邪在腸,應針刺氣海穴、上巨虛穴和足三里穴。小腹牽控睾丸,連及腰脊疼痛,上沖心胸,這些症狀是邪在小腸的表現。小腸連及睾丸神經,附著於脊椎,貫通肝肺,聯絡心系,邪氣盛則厥氣上逆,沖及腸胃,影響肝臟,擴散於肓膜,聚結在臍部。因此,治療應取氣海穴來散邪氣,針刺手太陽經的穴位來上散邪氣,取足厥陰經的穴位來下泄邪氣,取巨虛下廉穴來除去病邪,根據邪氣所經的經絡來調治。

  病人往常嘔吐,常常吐出苦水,常歎氣,心中感覺空蕩不安,就象害怕有人將要抓捕他似的感覺,這是病邪在膽,氣逆於胃的症狀。吐出膽汁就會感覺口苦,胃氣上逆就會導致吐出苦水,所以稱這種症狀為嘔膽。治療應取足三里穴,使上逆的胃氣下降,刺足少陽的血絡來抑制膽氣上逆,根據病症的虛實情況來祛除病邪。

  如果病人飲食不入,隔膜阻塞不通,這是病邪在胃脘的症狀。病邪在上脘則刺上脘之穴,抑制病邪而使上逆之氣下降;若病邪在下脘,則刺下脘之穴來消散祛除病邪。小腹腫痛,不能小便,這是病邪在膀胱的症狀,治療應取足太陽經的大絡委陽穴。如果觀察到足太陽經大絡與足厥陰經小絡有聚結淤血現象,而且腫勢向上延及胃脘,應取三里穴針治。

  查看病人的氣色,觀察病人們的眼睛,就可以瞭解疾病存留情況,這是因為觀察人的眼睛和氣色就能知道是否有病。而根據病症,聽候脈象動靜的目的是瞭解病情的輕重,診氣口、人迎之脈,脈堅而盛且滑的,表明病情日益加重;脈軟的,表明病情將好轉;各經脈強實的,過三天病就會好。氣口之脈候陰,人迎之脈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