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第五•根結•無壓力閱讀版


  歧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陰陽之道,孰少孰多,陰道偶,陽道奇。發于春夏,陰氣少,陽氣多,陰陽不調,何補何寫。發于秋冬,陽氣少,陰氣多;陰氣盛而陽氣衰,故莖葉枯槁,濕雨下歸,陰陽相移,何寫何補。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藏六府,折關敗樞,開閤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九鍼之玄,要在終始;故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鍼道咸絕。

  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命門者,目也。

  陽明根于厲兌,結于顙大。顙大者,鉗耳也。

  少陽根于竅陰,結于窗籠。窗籠者,耳中也。

  太陽為開,陽明為閤,少陽為樞,

  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

  閤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

  樞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

  當竊其本也。

  太陰根于隱白,結于太倉。

  少陰根于湧泉,結于廉泉。

  厥陰根于大敦,結于玉英,絡于膻中。

  太陰為開,厥陰為閤,少陰為樞。

  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

  閤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

  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不足。

  足太陽根于至陰,溜于京骨,注于昆侖,入于天柱、飛揚也。

  足少陽根于竅陰,溜于丘墟,注于陽輔,入于天容、光明也。

  足陽明根于厲兌,溜于沖陽,注于下陵,入于人迎,豐隆也。

  手太陽根于少澤,溜于陽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

  手少陽根于關沖,溜于陽池,注于支溝,入于天牖、外關也。

  手陽明根于商陽,溜于合谷,注于陽谿,入于扶突、偏歷也。

  此所謂十二經者,盛絡皆當取之。

  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藏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所謂五十營者,五藏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

  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氣。

  四十動一代者,一藏無氣。

  三十動一代者,二藏無氣。

  二十動一代者,三藏無氣。

  十動一代者,四藏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藏無氣。予之短期,要在終始。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

  黃帝曰:逆順五體者,言人骨節之大小,肉之堅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濁,氣之滑澀,脈之長短,血之多少,經絡之數,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淺深多少,可得同之乎。

  歧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

  氣滑即出疾,

  其氣澀則出遲,

  氣悍則鍼小而入淺,

  氣澀則鍼大而入深,

  深則欲留,淺則欲疾。

  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氣慓悍滑利也。

  黃帝曰:形氣之逆順奈何?

  歧伯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寫之;

  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

  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藏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

  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寫其邪,調其虛實。

  故曰:有餘者寫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䐜,陰陽相錯。虛而寫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㒤辟,皮膚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死期。

  故曰:用鍼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

  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

  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審五藏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麤,而後取之也。


【翻譯】

  ***[1]篇名根結:乃是說明三陰三陽經都有所謂的根結部位與穴名,例如:少陰根于湧泉,結于廉泉......,這些根結部位與穴道與治療有密切的關係,故篇名取名為根結。

  ***[2]本篇主旨與重點如下:

  一、詳述了三陰三陽經的根結部位與穴名,及其與治療的關係。

  二、指出三陰三陽經開、閡、樞的不同作用和所主的疾病。

  三、列舉了手足三陽經根、溜、注、入的穴位。

  四、根據經氣一晝夜間在人體運行五十周次的基本原理,討論了從歇止脈次數的多少,來測定臟氣虧損的情況。

  五、強調運用針刺治療時,根據患者體質的不同,針刺應有疾、徐、淺、深、多、少的區別。

  ***[3]奇邪:不正的邪氣,即違背四時規律的邪氣。


  岐伯說:天地之氣,互相感應,寒暖也隨之交相轉移,所以陰陽的變化,孰少孰多,都有一定的規律。陰道為偶數,陽道為奇數。假如發病在春夏,陰氣少而陽氣多,對於這種陰陽不能調和的現象,應怎樣用瀉法或怎樣用補法呢?假如病發于秋冬,陽氣少而陰氣多,陰氣盛而陽氣衰,好像樹木的莖葉枯槁水濕下滲,陰陽互移,又應怎樣用瀉法或怎樣用補法呢?不正的邪氣侵入了經絡,變化多端,主要是由於不知道經穴根結是臟腑關鍵所在。等到機關折損,樞紐敗壞,開闔失常,精氣走泄,陰陽大傷,那精氣就不可複聚了。至於九針的緊要所在,在於明瞭經脈根結的情況,知道經脈根結的道理,這樣針刺的原則一說就可以了;如不知道經脈根結的重要性,那針刺的道理就等於絕滅。

  ***[1]顙:音嗓,sǎng,額頭,嗓子。

  ***[2]鉗耳:即「鉗上」,指耳鉗直上額角入髮際的頭維穴。鉗:音錢,qián。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歸結於命門,即目內眥的睛明穴。

  足陽明胃經,起於足大趾側次趾端的厲兌穴,歸結於顙大,即鉗耳,指額角部的頭維穴。

  足少陽膽經,起於足小趾側次趾之端的竅陰穴,歸結於窗籠,即耳部的聽宮穴。

  ***[1]太陽為開:太陽為三陽之表,主表而為開。

  ***[2]繇:音遙,ㄧㄠ,yaó。同「徭」。表示因為犯罪所判罰的勞役。例:繇役。

  ***[3]膲:音焦,ㄐㄧㄠ,jiāo,通「焦」,或肉不滿義。

  ***[4]宛:音晚,ㄨㄢˇ,wǎn。彷彿,好像。


  太陽經好像人身外門的開關,陽明經好像人身外門的門扇,少陽經好像人身外門的樞軸。

  如果太陽之關失去功能,就會使肉節潰緩而發生暴病,所以診治暴病,可取足太陽膀胱經,看病的情況,瀉有餘而補不足。所謂“瀆”就是皮肉瘦小憔悴的意思。

  如果陽明經失去了闔的功能,陽氣就會無所止息而發生痿病,所以診治痿病,可取用足陽明胃經,看病的情況,瀉有餘而補不足。所謂“無所止息”,是說正氣運行不暢,而邪氣就留在裡邊了。

  如果少陽之樞失掉了功能,就會發生骨搖,不能在地上安然行走,所以診治骨搖病,可取足少陽膽經,看病的情況,瀉有餘而補不足。所謂“骨搖”,就是骨節緩縱不收的意思。

  以上這些病,必須追究它的根源而予以治療。


【陳擎文補註】

  (1).在《黃帝內經》裡有提到六經開闔樞的篇章,如下:

  ☎《素問第六•陰陽離合論》: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帝曰:歧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願聞三陰。

  帝曰:歧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沈,名曰一陰。

  陰陽𩅞𩅞,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


  ☎《靈樞第五•根結》:

  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命門者,目也。

  陽明根于厲兌,結于顙大。顙大者,鉗耳也。

  少陽根于竅陰,結于窗籠。窗籠者,耳中也。

  太陽為開,陽明為閤,少陽為樞,

  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

  閤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

  樞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

  當竊其本也。

  太陰根于隱白,結于太倉。

  少陰根于湧泉,結于廉泉。

  厥陰根于大敦,結于玉英,絡于膻中。

  太陰為開,厥陰為閤,少陰為樞。

  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

  閤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

  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不足。



【陳擎文補註】

  本篇本段的「開闔樞」,歷代註解很多,有很多種說法,我講一下我的看法。

  (1).本篇本段的「開闔樞」,王冰版的經文,與楊上善版的經文稍有不同,列出如下:

  ☎《素問第六•陰陽離合論》:

  王冰版: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王冰版: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楊上善版: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關,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楊上善版: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關,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靈樞第五•根結》:

  史崧版:太陽為開,陽明為閤,少陽為樞,

  史崧版: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

  史崧版:閤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

  史崧版:樞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

  楊上善版:太陽為關,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楊上善版:太陰為關,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可以發現,王冰與針灸甲乙經都是寫成「開闔樞」三種功能,但是楊上善卻是改成「關闔樞」三者。


  (2).所以楊上善版最特立獨行,它其它版本都不同(王冰版,史崧版,以及針灸甲乙經版)。

  乍看之下,會認為楊上善版錯了,除了它與眾不同外,也因為若用常識來想,則「開闔樞」比較合理,因為這裡面有開,也有關。

  但是我不這麽認為。

  我個人認為,這裡寫的,應以楊上善版較為正確。

  我講一下我的看法,我從兩個角度來講。

  這其中要確認一件事,這個「開闔樞」或「關闔樞」,到底是動詞還是名詞。


  (3).角度一:從《靈樞第五•根結》篇的一段文字來看:「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藏六府,折關敗樞,開閤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

  它是說,不正的邪氣侵入了經絡,變化多端,若不知道經穴根結是臟腑關鍵所在,而造成門的木栓折斷,樞紐敗壞,導致大門大開,而使精氣走泄,陰陽大傷,那精氣就不可複聚了。

  從本段可以看出關於「關闔樞」的幾個詞意:

  _(A).由「折關敗樞開閤」可以看出,這三個「關闔樞」都是名詞,而非動詞。

  _(B).而且這三者都是大門的某個部位的名稱。

  _(C).而且《黃帝內經》把「關闔樞」當作是人體的三層保衛防火牆,一旦三個「關闔樞」防火牆敗壞了,人體的門戶洞門大開,那麼外邪奇邪就會長驅直入,精氣也就會外洩了。

  所以我認為,「關闔樞」就是大門上的三個部位:

  「闔」:指門扇,門板,就是那兩扇門板。

  「關」:指兩扇大門中間的門栓。

  「樞」:指門軸。

  《黃帝內經》以「關闔樞」來比喻大門的保衛外敵功能,也就是將三陽三陰經以「關闔樞」來類比大門,認為它們都是保衛牆,都是抵禦外敵、防衛外邪用的。


  (4).角度二:從《靈樞第五•根結》篇的一段文字來看:

  「太陽為關,陽明為閤,少陽為樞」。

  「故關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

  「閤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

  「樞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

  「太陰為關,厥陰為閤,少陰為樞」。

  「故關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關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

  「閤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

  「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不足」。

  從本段也可以看出關於「關闔樞」的幾個詞意:

  _(A).它門的確都是門上的某個部位的名稱。

  _(B).而且這個人體對外防衛的門戶,有分為外門與內門。

  三陽經是人體的外門,是第一層防線。

  三陰經是人體的內門,是第二層防線。

  若外門的木栓壞了(太陽經受損),人體會發生暴病,會皮肉瘦小憔悴。另外膀胱經木栓受損則小便不禁,毛孔不收而汗流不止。

  若外門的門扇壞了(陽明經受損),大門大開,陽氣無所止息的外洩,人體會發生痿病,痿軟無力。

  若外門的門軸壞了(少陽經受損),大門傾斜搖晃,人體會發生骨節緩縱不收,走路不穩。

  若內門的木栓壞了(太陰經受損),人體關閉收澀的功能喪失,會腹脹且腹瀉不止。

  若內門的門扇壞了(厥陰經受損),內門大開,正氣洩絕而容易悲傷。

  若內門的門軸壞了(少陰經受損),內門傾斜,人體會發生經脈有所結滯而阻塞不通。


  ***[1]太倉:任脈的中脘穴,臍中上4寸。(中脘穴一名「太倉」,意指胃主受納水穀。)

  ***[2]玉英:任脈的玉堂穴,在任脈當胸骨體中點,平第三肋間隙處。(玉堂穴,別名玉英)


  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內端的隱白穴,歸結於上腹部的太倉。

  足少陰腎經,起于湧泉,歸結于廉泉。

  足厥陰肝經起於足大趾外端的大敦穴,歸結於胸部的玉英而下絡於膻中穴。

  ***[1]膈好像膈,膈塞不通;洞,指瀉下無度。


好像

  太陰在於人身,好像內門的插關;

  厥陰在於人身,好象內門的門扇;

  少陰在於人身,好象內門的轉樞。

  假如太陰主關的功能失常,就會使脾失去運化的能力,水穀無所轉輸,而發生膈塞、洞泄的病變。治療膈塞、洞泄病,可取用足太陰脾經,看病的情況,瀉有餘而補不足。太陰經主關功能的失常,主要是由於氣不足而導致發病的。

  假如厥陰主闔的功能失常,就會發生氣機弛緩,導致多悲之病。治療多悲之病,可取用足厥陰肝經穴,看病的情況,瀉有餘而補不足。

  假如少陰主樞的功能失常,就會發生腎脈結滯而下焦不通。治療這種結滯不通的病,可取用足少陰腎經穴,看病的情況,瀉有餘而補不足。

  凡是經脈有結滯的,都應取用上法刺治。


【陳擎文補註】

  (1).在《黃帝內經》裡有提到六經開闔樞的篇章,如下:

  ☎《素問第六•陰陽離合論》: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帝曰:歧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願聞三陰。

  帝曰:歧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沈,名曰一陰。

  陰陽𩅞𩅞,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


  ☎《靈樞第五•根結》:

  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命門者,目也。

  陽明根于厲兌,結于顙大。顙大者,鉗耳也。

  少陽根于竅陰,結于窗籠。窗籠者,耳中也。

  太陽為開,陽明為閤,少陽為樞,

  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

  閤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

  樞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

  當竊其本也。

  太陰根于隱白,結于太倉。

  少陰根于湧泉,結于廉泉。

  厥陰根于大敦,結于玉英,絡于膻中。

  太陰為開,厥陰為閤,少陰為樞。

  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

  閤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

  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不足。



【陳擎文補註】

  本篇本段的「開闔樞」,歷代註解很多,有很多種說法,我講一下我的看法。

  (1).本篇本段的「開闔樞」,王冰版的經文,與楊上善版的經文稍有不同,列出如下:

  ☎《素問第六•陰陽離合論》:

  王冰版: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王冰版: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楊上善版: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關,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楊上善版: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關,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靈樞第五•根結》:

  史崧版:太陽為開,陽明為閤,少陽為樞,

  史崧版: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

  史崧版:閤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

  史崧版:樞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

  楊上善版:太陽為關,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楊上善版:太陰為關,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可以發現,王冰與針灸甲乙經都是寫成「開闔樞」三種功能,但是楊上善卻是改成「關闔樞」三者。


  (2).所以楊上善版最特立獨行,它其它版本都不同(王冰版,史崧版,以及針灸甲乙經版)。

  乍看之下,會認為楊上善版錯了,除了它與眾不同外,也因為若用常識來想,則「開闔樞」比較合理,因為這裡面有開,也有關。

  但是我不這麽認為。

  我個人認為,這裡寫的,應以楊上善版較為正確。

  我講一下我的看法,我從兩個角度來講。

  這其中要確認一件事,這個「開闔樞」或「關闔樞」,到底是動詞還是名詞。


  (3).角度一:從《靈樞第五•根結》篇的一段文字來看:「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藏六府,折關敗樞,開閤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

  它是說,不正的邪氣侵入了經絡,變化多端,若不知道經穴根結是臟腑關鍵所在,而造成門的木栓折斷,樞紐敗壞,導致大門大開,而使精氣走泄,陰陽大傷,那精氣就不可複聚了。

  從本段可以看出關於「關闔樞」的幾個詞意:

  _(A).由「折關敗樞開閤」可以看出,這三個「關闔樞」都是名詞,而非動詞。

  _(B).而且這三者都是大門的某個部位的名稱。

  _(C).而且《黃帝內經》把「關闔樞」當作是人體的三層保衛防火牆,一旦三個「關闔樞」防火牆敗壞了,人體的門戶洞門大開,那麼外邪奇邪就會長驅直入,精氣也就會外洩了。

  所以我認為,「關闔樞」就是大門上的三個部位:

  「闔」:指門扇,門板,就是那兩扇門板。

  「關」:指兩扇大門中間的門栓。

  「樞」:指門軸。

  《黃帝內經》以「關闔樞」來比喻大門的保衛外敵功能,也就是將三陽三陰經以「關闔樞」來類比大門,認為它們都是保衛牆,都是抵禦外敵、防衛外邪用的。


  (4).角度二:從《靈樞第五•根結》篇的一段文字來看:

  「太陽為關,陽明為閤,少陽為樞」。

  「故關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

  「閤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

  「樞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

  「太陰為關,厥陰為閤,少陰為樞」。

  「故關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關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

  「閤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

  「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不足」。

  從本段也可以看出關於「關闔樞」的幾個詞意:

  _(A).它門的確都是門上的某個部位的名稱。

  _(B).而且這個人體對外防衛的門戶,有分為外門與內門。

  三陽經是人體的外門,是第一層防線。

  三陰經是人體的內門,是第二層防線。

  若外門的木栓壞了(太陽經受損),人體會發生暴病,會皮肉瘦小憔悴。另外膀胱經木栓受損則小便不禁,毛孔不收而汗流不止。

  若外門的門扇壞了(陽明經受損),大門大開,陽氣無所止息的外洩,人體會發生痿病,痿軟無力。

  若外門的門軸壞了(少陽經受損),大門傾斜搖晃,人體會發生骨節緩縱不收,走路不穩。

  若內門的木栓壞了(太陰經受損),人體關閉收澀的功能喪失,會腹脹且腹瀉不止。

  若內門的門扇壞了(厥陰經受損),內門大開,正氣洩絕而容易悲傷。

  若內門的門軸壞了(少陰經受損),內門傾斜,人體會發生經脈有所結滯而阻塞不通。


  足太陽膀胱經起于至陰(井穴),流於京骨(原穴),注於昆侖(經穴),上入於頸部天柱穴,下入於足部的飛揚(絡穴)。

  足少陽膽經起于竅陰(井穴),流於丘墟(原穴),注于陽輔(經穴),上入於頸部天容穴,下入於足脛部的光明穴(絡穴)。

  足陽明胃經起于厲兌(井穴),流于沖陽(原穴),注于解溪(經穴),上入於頸部的人迎穴,下入於足脛部的豐隆穴;(絡穴)。

  手太陽小腸經起於少澤(井穴),流于陽穀(經穴),注於小海(合穴),上入於頭部的天窗穴,下入於臂部的支正(絡穴)。

  手少陽三焦經起于關沖(井穴),流于陽池(原穴),注于支溝(經穴),上入於頭部天牖穴,下入于外關穴(絡穴)。

  手陽明大腸經起于商陽(井穴),流于合谷(原穴),注于陽溪(經穴),上入於頸部扶突穴,下入於腕後上側的偏歷穴(絡穴)。

  這就是十二經根流注入的部位,凡充盛的脈絡,都應當取而瀉之。

  ***[1]狂生:一種病態。指生理功能不正常,生命有危險。


  人的經脈運行全身,一日一夜五十周,以使五臟精氣迴圈往來。如果太過或不及而不應此數的,就會生病,這叫做狂生。所說的五十營,是五臟都能受到精氣的營養,這可以從切寸口脈象,計算脈搏次數,預知人的強弱。

  搏脈跳動五十次而不歇止的,說明五臟精氣旺盛;

  脈動四十次而有一次歇止的,說明有一臟無氣;

  脈動三十次而有一次歇止,說明有二臟無氣;

  脈動二十次而有一次歇止,說明有三臟無氣;

  脈動十次而有一次歇止,說明有四臟無氣;脈動不滿十次就歇止的,表明五臟精氣不足,短期內就可能死亡。

  這是由於先通了經脈才能診察得如此細緻。所謂脈搏跳動五十次而不歇止,是五臟正常的現象,由此可知五臟的精氣。斷定一個人短期內可能死亡,是依據脈象的忽快忽慢而言的。

  ***[1]慓悍:這裡用來形容氣血運行疾利。


  黃帝說:人的形體異常和正常有五種,是說這五種人,骨節有小有大,肌肉有堅有脆,皮膚有厚有薄,血液有清有濁,氣有滑有澀,脈有長有短,血有多有少,十二經十五絡的大數,我已知道了,這都是指一般的勞動人民說的。至於那些終日肉食的王公大人,他們的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運行急滑,在用針刺的時候,快慢、深淺、多少,能和一般勞動人民一樣嗎?

  岐伯回答說:吃脂膏厚味的人和吃菽藿薄味的人,在針刺時,怎能一樣呢?針刺之時,

  氣滑的出針要快,

  氣澀的出針要慢;

  氣滑的用小針淺刺,

  氣澀的用大針深刺;

  深刺的要留針,淺刺的要快出針。

  由此看來,針刺勞動人民要深刺並且要留針,針刺王公貴人要淺刺並且慢進針,這是因為他們的氣血慓悍滑利的緣故。


【陳擎文補註】

  關於留針時間長短,與療程次數的決定,在《靈樞第五•根結》,《靈樞第六•壽夭剛柔結》,《靈樞第十二•經水》都有提到

  (1)療程次數,針刺次數:

  A.療程次數:久病刺多,新病刺少(病九日3刺,病一月10刺)。

  B.病在表裡的針刺次數:若表病(形病,陽病)則治療減半,若裡病(五臟病,陰病)則治療加倍。

  (2)留針時間長短:

  A.病在表裡的留針時間:若表病(形病,陽病)則治療減半,若裡病(五臟病,陰病)則治療加倍。

  B.氣滑實證:針小,針淺,不留針,出針快。

  C.氣澀虛證:針大,針深,久留針,出針慢。

  D.足陽明經,針刺六分深,留針的時間是十呼。

  足太陽經,針刺五分深,留針的時間是七呼。

  足少陽經,針刺四分深,留針五呼。

  足太陰經,針刺三分深,留針四呼。

  足少陰經,針刺二分深,留針三呼。

  足厥陰經,針刺一分深,留針二呼。

  手的三陰三陽經脈,由於它們接受臟氣的道近,氣行也快,針刺的深度不超過二分,留針的時間不超過一呼。


  與療程次數,留針時間有關的內經經文:

  (1)《靈樞第六•壽夭剛柔結》:

  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衰之。

  久痺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A.療程次數:久病刺多,新病刺少(病九日3刺,病一月10刺)。


  (2)《靈樞第六•壽夭剛柔結》:

  形先病而未入臟者,刺之半其日。

  臟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日。

  A.病在表裡的針刺次數:若表病(形病,陽病)則治療減半,若裡病(五臟病,陰病)則治療加倍。


  (3)《靈樞第五•根結》 氣滑即出疾,其氣澀則出遲,

  氣悍則鍼小而入淺,

  氣澀則鍼大而入深,

  深則欲留,淺則欲疾。

  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氣慓悍滑利也。

  A.氣滑實證:針小,針淺,不留針,出針快。

  B.氣澀虛證:針大,針深,久留針,出針慢。


  (4)《靈樞第十二•經水》:

  足陽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寫也。

  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

  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擦之。

  黃帝問:形氣出現了有餘或不足,應怎樣治療呢?

  岐伯回答說:形氣不足,病氣有餘,這是邪氣勝於正氣的表現,應當急用瀉法以去其邪。

  形氣有餘,病氣不足,這是外實內虛,應急用補法以扶其正。

  形氣不足,病氣不足,這是陰陽都不足了,不可用針刺治療,若用針刺,就加重了它的不足,而導致陰陽竭、血氣盡,五臟空虛,筋髓枯槁,老年人要死亡,壯年人也不易康復。

  如果形氣有餘,病氣也有餘,這是陰陽都有餘,應當在去邪之後再調和虛實。

  所以說,病有餘的用瀉法,病不足的用補法,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在運用針刺時若不知道逆順的道理,補瀉反用,必然導致正氣邪氣相搏爭。如實症反用補法,就會使陰陽都太盛了,胃腸邪氣充滿,肝肺內脹,陰陽之氣互相錯亂。如虛症反用瀉法,就會使經脈空虛,血氣枯竭,胃腸衰弱鬆弛無力,皮膚澀薄乾瘦著骨,毛腠也因而焦枯,這就可斷定接近死期了。

  因此說用針的關鍵,在於懂得調和的道理。調合了陰陽,精氣就可以充沛,形氣合一,使神氣內藏。

  所以說高明的醫工能夠平氣,一般的醫工能夠治脈,拙劣的醫工則耗氣危害生命。

  所以說用針不可不慎重啊!一定要審察五臟的變化,五臟之脈與病的相應情況,經絡的虛實情況,皮膚的柔粗情況,然後取用適當經穴針刺就可以了。